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诵读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诵读方法,有的教师以播放录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范读;有的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范读,却没有安排在最佳时机;还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读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我们认为,按照“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再读”的方式,诵读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学生自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自由自读,自由自读可以使学生明确不理解的难词难句,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通篇轮廓,初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没有预习的学生来说能够起到预习的作用,而对那些已经预习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学生自读之前,教师应给予提示,如:标出难句难词,或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学生自由自读之后,教师可以点名学生单读。在单读过程中,首先可以发现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其次,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从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诵读中表现出的薄弱环节进行引导。
二、教师范读
有的教师用播放录音代替自己范读,这不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并不是说录音范读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是说教师范读是不可或缺的,是指导诵读最好的方式,是录音范读不能替代的。录音范读一般是由朗读家诵读的,不管是从音色、普通话水平还是感情表现力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学生的水平,这就使学生对录音范读产生一种距离感,并生发畏难情绪,不敢读。教师范读比录音范读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普通人一样可以读得很好,无形中给学生以鼓励。教师范读还具有以下作用:
1.纠正学生范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断句。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深刻,不易再犯。
2.教师范读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对文本感情的再现。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品味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涵。教师应将讲与读紧密结合,以读带讲,以读促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理解文章,充分把握文章感情,用自己的经历与古人沟通。
例如《赤壁赋》一文,苏子泛舟江上,月色撩动心弦,作者不禁情思飞扬,饮酒放歌,可谓言为心声,酒后吐真言,真实地传达出了当时的情感。所唱的四句均是楚辞体,且有三句是从屈原作品中化用而来的,其意在以屈原自比,借屈原诗中之意委婉地表达自己仕途渺茫、人生失意之情。此处应读出哀怨、凄婉及对君主的思慕。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则体现出曹操正是踌躇满志、抱负冲天,可谓是春风得意。而相比当下的作者,却正是无限失意之时。此处应读出苏轼抱负无法施展的惆怅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类文章意蕴无限。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声音再现、诠释作者的感情,并加以点拨和分析,就能使学生含英咀华,涵泳品味,于心中产生共鸣。这种讲读结合的方法比单纯分析讲解的效果更佳。
三、录音范读
录音范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很宝贵的资源,教师若能加以合理地利用,则可以发挥录音范读最有效的指导作用。将录音范读安排在学生自读和教师范读以后,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录音范读可以弥补教师范读的不足。教师在范读中也可能出现错误,特别是新教师或方言较重的教师,会出现读音错误、断句错误或情感表达不到位等情况。这时播放范读录音可以弥补教师范读中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规范诵读的标准。
2. 录音范读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模仿、借鉴和对比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可将录音范读视为最佳的不可超越的,学生只需模仿就可以了。教师应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鉴别能力,录音中的长处我们可以模仿学习,但录音中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该避免。模仿录音并非文言文诵读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诵读的一种手段。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解去诵读去表达。
四、学生再读
我们认为,学生再读是文言文诵读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这时已经知道了自己在前次自读中出现的错误,急于改正;听过了教师和录音的范读,加之教师的点拨和讲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和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寓于胸中的感情急于抒发,这时最适于安排学生再读,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一是可以检验本节课的效果,看学生再读时是否比初次自读时有所提高;二是这时的再读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背诵。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早已证明了的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有人认为背诵枯燥乏味,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文言文经过教师的范读讲解后,学生受到感染,即使不布置背诵的任务,学生也会在课下再次诵读,这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关键在于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诵读教学法,将会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大的帮助。本文提出的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再读的教学法,以期使诵读产生最佳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说文言文教学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及实际教学条件加以灵活运用,诵读法与讲解法穿插进行,讲读结合,文言文教学会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学生自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自由自读,自由自读可以使学生明确不理解的难词难句,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通篇轮廓,初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没有预习的学生来说能够起到预习的作用,而对那些已经预习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学生自读之前,教师应给予提示,如:标出难句难词,或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学生自由自读之后,教师可以点名学生单读。在单读过程中,首先可以发现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其次,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从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诵读中表现出的薄弱环节进行引导。
二、教师范读
有的教师用播放录音代替自己范读,这不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并不是说录音范读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是说教师范读是不可或缺的,是指导诵读最好的方式,是录音范读不能替代的。录音范读一般是由朗读家诵读的,不管是从音色、普通话水平还是感情表现力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学生的水平,这就使学生对录音范读产生一种距离感,并生发畏难情绪,不敢读。教师范读比录音范读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普通人一样可以读得很好,无形中给学生以鼓励。教师范读还具有以下作用:
1.纠正学生范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断句。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深刻,不易再犯。
2.教师范读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对文本感情的再现。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品味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涵。教师应将讲与读紧密结合,以读带讲,以读促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理解文章,充分把握文章感情,用自己的经历与古人沟通。
例如《赤壁赋》一文,苏子泛舟江上,月色撩动心弦,作者不禁情思飞扬,饮酒放歌,可谓言为心声,酒后吐真言,真实地传达出了当时的情感。所唱的四句均是楚辞体,且有三句是从屈原作品中化用而来的,其意在以屈原自比,借屈原诗中之意委婉地表达自己仕途渺茫、人生失意之情。此处应读出哀怨、凄婉及对君主的思慕。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则体现出曹操正是踌躇满志、抱负冲天,可谓是春风得意。而相比当下的作者,却正是无限失意之时。此处应读出苏轼抱负无法施展的惆怅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类文章意蕴无限。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声音再现、诠释作者的感情,并加以点拨和分析,就能使学生含英咀华,涵泳品味,于心中产生共鸣。这种讲读结合的方法比单纯分析讲解的效果更佳。
三、录音范读
录音范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很宝贵的资源,教师若能加以合理地利用,则可以发挥录音范读最有效的指导作用。将录音范读安排在学生自读和教师范读以后,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录音范读可以弥补教师范读的不足。教师在范读中也可能出现错误,特别是新教师或方言较重的教师,会出现读音错误、断句错误或情感表达不到位等情况。这时播放范读录音可以弥补教师范读中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规范诵读的标准。
2. 录音范读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模仿、借鉴和对比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可将录音范读视为最佳的不可超越的,学生只需模仿就可以了。教师应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鉴别能力,录音中的长处我们可以模仿学习,但录音中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该避免。模仿录音并非文言文诵读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诵读的一种手段。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解去诵读去表达。
四、学生再读
我们认为,学生再读是文言文诵读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这时已经知道了自己在前次自读中出现的错误,急于改正;听过了教师和录音的范读,加之教师的点拨和讲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和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寓于胸中的感情急于抒发,这时最适于安排学生再读,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一是可以检验本节课的效果,看学生再读时是否比初次自读时有所提高;二是这时的再读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背诵。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早已证明了的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有人认为背诵枯燥乏味,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文言文经过教师的范读讲解后,学生受到感染,即使不布置背诵的任务,学生也会在课下再次诵读,这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关键在于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诵读教学法,将会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大的帮助。本文提出的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再读的教学法,以期使诵读产生最佳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说文言文教学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及实际教学条件加以灵活运用,诵读法与讲解法穿插进行,讲读结合,文言文教学会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