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上台三年千了啥?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0日是民进党上台3周年。3年来,民进党当局支持度下滑速度之快,破了岛内纪录。在蔡英文主事下,民进党主要“干成”了三件事:搞砸两岸关系,撕裂岛内族群,闷杀台湾经济。尤其令岛内民众痛苦指数飙升的是,台当局竟毫无愧色,始终自称施政无可挑剔,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疯狂破坏两岸关系
  3年来,民进党和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的政策、形象、人设接连崩塌,其中崩塌最严重的是其两岸政策。
  上台之初,蔡英文宣称要“维持两岸现状”。但如何“维持现状”?解决方案付之阙如。只因蔡英文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现状”从一开始就已生变。2008年至2016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进入和平发展轨道,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是政治基础。上台后的前两年,蔡英文当局的两岸解决方案一言以蔽之就是“搪塞”两字。蔡英文拒不回答大陆有关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追问,只一味说些“不挑衅”“零意外”“两岸领导人要坐下来谈”等便宜话。暗地里却抓紧施行“文化台独”“柔性台独”,修课纲,去黄帝、去郑成功、去孙中山,为“台独”人士歌功颂德,拆台北故宫青铜兽首,禁止台湾地区的史政文献保存机关对大陆学者开放等,不一而足。
  去年岛内“九合一”选举之后,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彻底撕下了假面具,獠牙毕露。“陆委会”隔三岔五发文攻击大陆的政治制度,污蔑“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是“毒药”,宣称大陆惠台政策是“糖衣炮弹”。台当局更极力限制台湾退休政务官赴陆,修法围堵两岸签署协议,禁止岛内人士与大陆民主协商,连岛内年轻人到大陆当社区助理都要罚款。而在美国对大陆发动贸易战后,民进党当局欣然充当起外国棋子,接连下令禁止购买大陆原材料和电子产品,“挟洋自重”愈演愈烈。
  如此状如疯魔,只因民进党深感已陷穷途末路,唯有来一场将全台湾绑上“台独”战车的政治豪赌。为一党一己之私,民进党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边缘。
  民粹施政害人不浅
  民进党处理不了两岸关系并不令人意外,但内部施政也是一团糟。这也并不意外,台湾的经济利益、前途福祉系于两岸关系,两岸关系不好,台湾方方面面受影响。更深一层说,民进党的“反中”底色,基于其非理性的民粹思维,这种思维适合骗选票,却绝不适用于治理和建设。
  为了远离大陆,民进党大搞经济“新南向”,结果3年来,碰壁连连,折戟沉沙。好在大陆不跟民进党一般见识,依然大力支持两岸交流,不断为台商台胞推出优惠政策,两岸经贸交往因而依然保持顺畅。但岛内旅游业却不可避免地成了民进党两岸政策的牺牲品,只因大陆民众反感民进党,赴台旅游人数一度呈断崖式大跌。而台当局的“旅游新南向”政策,因为违背规律,缘木求鱼,根本阻止不了岛内游览车停驶、旅馆歇业的骨牌效应。
  台当局另一主打政策“一例一休”同样是民粹导向。民进党称此政策将给劳工更多休息时间,大饼画得倒是颇有人文关怀色彩,但台湾多数产业的附加值本来就低,“一例一休”注定因噎废食,最后是企业主利润减少,劳工不加班赚不到钱,连物价都跟着上涨的“三输”局面。
  更典型的是民进党的“非核”政策。核能是台湾当前最实际的选择,民进党却将已建好的第四核电站彻底废掉。结果是绿能发电成长乏力,火电全开让空污飙升,岛内电力备转容量长期在生死线上晃荡,引发数十年不遇的全台大停电。民进党选前拍胸脯保证“不会缺电”,结果却是不得不重启核一、核二电站机组而仍然缺电,电价更是节节高升。民进党的“非核”政策,说穿了就是为反而反、欺人自欺的把戏罢了。
  民进党唯一“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政治清算”。斗国民党,斗统派,斗军公教,斗蓝色媒体,斗两岸交流,结果是“绿色恐怖”无处不在,台湾社会裂痕加深。作为选举型政党,民进党一贯从对立中寻找机会,从仇恨里汲取养分,分化族群、挑动仇恨、炒作悲情是他们不变的行为模式,满满的负能量,则由台湾社会被迫承受。
  邀功诿过不知悔改
  最令台湾民众气愤的是民进党的不知悔改。“九合一”选举输到崩盘,民进党称是因为“人民跟不上改革的速度”,换句话说,选输是因为台湾民众太没眼光。
  为了证明自己没错,民进党除了说“干话”,还每每拿出数据来。人们还记得,大陆游客断崖式下跌时,民进党当局却在庆贺游客人数“新高”,旋即被业者揭穿是把过境旅客、外劳等全部计算入内的障眼法;当台湾人哀叹万物皆涨而薪资不涨时,时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的赖清德却说岛内平均月薪已达5万元新台币,让网友大呼“抱歉,就是我拉低了台湾薪资”;当台湾电力不足,绿能发展缓慢时,蔡英文说2025年离岸风电将带来万亿投资,创造2万就业;而在台湾出口连续下降6个月之际,蔡英文竟说台湾经济“稳定度世界第一”;蔡英文还声称,她在任期间是台湾近20年来经济表现最好的时候,却被台湾“主计处”数据打脸,马英九8年的经济平均成长率2. 83%,高于蔡任内的2.37%……数据随心为我用,政绩只靠一张嘴,如此政治奇观,3年来在台不断重演。
  兩岸关系生变,民进党更是猛力甩锅,一再指责大陆“打压”。蔡英文最近又做自我辩护:“台湾从不挑衅。”被台北市长柯文哲一语道破真相:“台湾不挑衅,只有她在挑衅。”是啊,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变坏,其中因果关系,明眼人谁又看不清呢?
  在民进党口中,一切都是大陆的错,国民党的错,民众的错。不久前的“反核”游行,蔡英文还亲自走上街头。这幅画面真是极度讽刺,蔡英文身为领导人,她是在抗议谁?3年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民进党如果还有廉耻,也是该对自己提出严正抗议!
其他文献
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起投票,向社会大众征求意见,是否同意推荐牡丹为国花;如果不同意,也可以从梅花、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等名花中选择一种提交。这其实不是中国第一次评选国花,却因为网络的传播力量,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国网友分成许多阵营,吵得不亦乐乎。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原生植物品种最多的国家,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采集、栽培花丼,以供观赏。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间,中国城市和乡
期刊
晚上问女儿桔子:“明天早上想吃什么?”她问:“都有什么?”“红豆薏仁粥+煮鸡蛋+牛奶;饺子+蔬果汁;蛋饼+燕麦牛奶。”她淡淡地回应:“都还可以,你做什么我都吃。”我补充道:“最后一种:五彩炒饭+牛排+蔬果汁。”桔子的眼晴立马亮了,她毫不犹豫冲口而出:“我要最后一种!”带着对它的向往,桔子很快睡去。  第二天早晨,闹钟响起,她没有要我喊,一骨碌爬起来:“妈妈我的炒饭好了吗,牛排好了吗?”所有食物已经
期刊
宁夏灵武有位全国“洽沙英雄”叫王有德,他在白芨滩上四十年如一日,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和“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韧劲,经历一次次沙进人退、人进沙退的反复,终于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白芨滩的树是一棵一棵种下的,白芨滩的生态是一点一点改善的。白芨滩的故事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埋头苦干,必须多积尺寸之功。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任务复杂艰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
期刊
近日,一项調查显示,87.4%的中国消费者更喜欢购买国内品牌的家电,而在18岁到29岁的消费群体中,这一数据高达90.7%。有专家认为:年轻一代对于本土品牌接受度越来越高,是中国本土品牌崛起的重要信号。  “新国货崛起”这个逐渐升温的词汇印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转变。十几年前,提到国产品牌,人们往往想到“价廉质差”,甚至山寨横行,即便“Made in China”风靡全球,很多人仍然迷信
期刊
2017年9月30日,陈冠希在纽约大学作的一场演讲在朋友圈里刷屏。他的一席话积极地为“中国制造”正名。  陈冠希说:“我们不能在一个‘在中国市场这么做已经算优秀了’的标准下工作,所有的工作必须在国际标准下都是优秀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说出:‘这是中国制造’。”  以国际水准为考量,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不低于世界制造,陈冠希这番话在潮流界圈粉无数。实际上,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力发展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优
期刊
从大白兔奶糖唇膏、回力球鞋到故宫日历、改良旗袍……近年来,以新制造为代表的新国货频频刷屏,一股浓浓的“国潮”风在当下流行开来。  有一种潮流叫“新国货”  无纸化生活早已盛行的今天,一支签字笔也能引领时尚?当文具遇上国粹,产生的“化学反应”正颠覆很多人的想象。此前,晨光文具与京剧“联姻”,将生旦净末丑的扮相绘于文具之上,瞬间火爆市场。而因文创的融入,晨光把看似几块钱的小买卖做成了年营收80余亿元的
期刊
中国手机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彻底击败了世界巨头,他们还有更大的展望。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加速国际化,华为、小米、OPPO、VIVO、联想、中兴、一加……纷纷加码海外市场。  随着中国手机品牌整体实力的壮大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的放缓,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海外市场逐渐成为中国手机厂商们的新战场,颜值高、配置好、性价比高的中国手机已经开始全面与苹果、三星争夺全球市场。  中国品牌迅速增长  据数
期刊
今年已经88岁的王开和还住在龙海乡树搭棚今村的一间小平房里,陈旧的房梁、刷着白灰的砖墙、狭窄的木制房门,一切都毫不起眼。引人注意的是三张报纸,报纸页面被精心地装裱起来,挂在门上。报纸微微泛黄的页面上,是“陆良八老”的合照。  作为“陆良八老”的一员,王开和很怀念与其他老人共同度过的那些日子。今天,八老中有四位老人已经离世,其他还在世的老人也越来越年迈。  “我们在山上的时候说,以后,一定要一起埋在
期刊
8月1日,加沙,巴勒斯坦男子在沙滩上表演喷火絕技。
期刊
又到了各省公务员报名的时间,看今年的报名数据,看似报名人数比去年少,但实际招录人数也比去年少,有的热门岗位达到几百招一的程度,“公考热”还是不减。  恍然间感觉自己参加公考的画面还在眼前,然而转眼却已经工作五年了。当时加入考公务员的大队伍,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他们认为女孩子在事业上不需要太拼,公务员稳定又清闲,是个最合适不过的职业了,所以就听从父母之言去过独木桥。  很多报考公务员的学生,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