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当前国有银行改革的热点话题,讨论了国有银行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同时提出国有银行的相关改革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国有银行;体制;配套改革;思路
一、国有银行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1)不良资产率高。现阶段环境下的不良资产率高主要是由于对国有企业大量不良贷款所导致的结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研,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向传统的老工业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对盲目重复建设发放贷款,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发放的贷款,国家实施企业破产兼并改制所形成的不良贷款。(2)资本充足率低。其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其二,过度审慎监管增加了融资难度和成本。其三,投资者投资规模小且单一,融资途径少,一级市场销售不畅,限制制约了产品交易的活跃程度。(3)传导机制不通畅。具体表现在: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直接融资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银行信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反映状况越来越不全面,银行信贷传导作用越来越小。
二、改革国有银行体系的具体思路
(1)加强自身内部的经营管理。首先要控制非生息资产,盘活存量,高效的利用资金,促进运营资金良性循环。要严格限制固定资产的购置,要以提高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和动作效率为目的。要保持不断更新的先进科技,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但中国目前的问题很清楚,国有银行不改革,以前政策贷款所造成的银行坏帐问题就不能解决,而且还有可能急速恶化并连带的拖垮得之不易的经济建设成果。(2)成为名符其实的服务业。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把服务创造价值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贯穿到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银行业是服务业,而由于体制方面的因素,我国银行业的服务问题一直是经营管理中的软肋。把服务管理的目标任务与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管理职能和要求贯彻落实,把常规的服务规范执行情况和新任务新目标与综合管理经营管理考评结合起来,防止悬空现象。(3)促进业务品种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其核心是通过业务品种的多元化促进非利率第三性收入的增长及其占总收入比重的增长,积极开拓非利息业务市场,提高非收入资产收入比重。中间业务品种也要多元化;国营银行的经营方式是吸收零售存款后再用批发方式贷放给国有企业,因此存款和贷款风险期限不吻合,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解决的办法应当是将零售的存款转贷给信用良好的零售借款人。但银行本身由于人手不足,市场不熟,因此也很难找到信用良好的零售借款人。我建议仿效香港财务公司的做法,由银行将贷款批发给银行所属的财务公司,而后再由财务公司转贷给零售客户。但是财务公司的资格认定就相当重要,原则上财务公司应该对银行款项给予某种担保,并对分割的小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4)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员工都必须掌握经济法规、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预测、公共关系以及边缘学科方面的知识。人事部门要各级引进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金融工程师”,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这是提高银行赢利能力的根本途径,要做到人员专业化。目前国有银行的领导可以自由转成其它非银行单位领导,因此他们对于银行改革或坏帐的问题就不是那么着急了,反而中国人民银行还比国有银行着急。因此对于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国有银行领导必须决定是否专职留在银行,一旦决定就不可再行转业, 也就是必须利用行政命令强迫银行领导人的利益与银行挂勾。
三、结语
我们要坚持大的目标不动摇,有序的推进,把握机制,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改革就一定会很好的完成,按照银行管理的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更好的结合。在坚持安全经营的前提下,坚持良好的流动性,灵活的解决不良贷款从而达到赢利的最大化,并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机构更好地融合进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
参 考 文 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威,喻鑫.国有银行的改革的“惑”与“解”——兼评《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理论界.2009(4)
[3]殷小斌,石民.国有银行改革综述[J].理论界.2009(1)
[4]杨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走出市场化悖论陷阱[J].财经界(学术版).2012(5)
[5]乔桂明,卜亚.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演化路径:30年回眸与展
望——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提升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
【关键词】国有银行;体制;配套改革;思路
一、国有银行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1)不良资产率高。现阶段环境下的不良资产率高主要是由于对国有企业大量不良贷款所导致的结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研,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向传统的老工业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对盲目重复建设发放贷款,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发放的贷款,国家实施企业破产兼并改制所形成的不良贷款。(2)资本充足率低。其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其二,过度审慎监管增加了融资难度和成本。其三,投资者投资规模小且单一,融资途径少,一级市场销售不畅,限制制约了产品交易的活跃程度。(3)传导机制不通畅。具体表现在: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直接融资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银行信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反映状况越来越不全面,银行信贷传导作用越来越小。
二、改革国有银行体系的具体思路
(1)加强自身内部的经营管理。首先要控制非生息资产,盘活存量,高效的利用资金,促进运营资金良性循环。要严格限制固定资产的购置,要以提高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和动作效率为目的。要保持不断更新的先进科技,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但中国目前的问题很清楚,国有银行不改革,以前政策贷款所造成的银行坏帐问题就不能解决,而且还有可能急速恶化并连带的拖垮得之不易的经济建设成果。(2)成为名符其实的服务业。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把服务创造价值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贯穿到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银行业是服务业,而由于体制方面的因素,我国银行业的服务问题一直是经营管理中的软肋。把服务管理的目标任务与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管理职能和要求贯彻落实,把常规的服务规范执行情况和新任务新目标与综合管理经营管理考评结合起来,防止悬空现象。(3)促进业务品种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其核心是通过业务品种的多元化促进非利率第三性收入的增长及其占总收入比重的增长,积极开拓非利息业务市场,提高非收入资产收入比重。中间业务品种也要多元化;国营银行的经营方式是吸收零售存款后再用批发方式贷放给国有企业,因此存款和贷款风险期限不吻合,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解决的办法应当是将零售的存款转贷给信用良好的零售借款人。但银行本身由于人手不足,市场不熟,因此也很难找到信用良好的零售借款人。我建议仿效香港财务公司的做法,由银行将贷款批发给银行所属的财务公司,而后再由财务公司转贷给零售客户。但是财务公司的资格认定就相当重要,原则上财务公司应该对银行款项给予某种担保,并对分割的小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4)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员工都必须掌握经济法规、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预测、公共关系以及边缘学科方面的知识。人事部门要各级引进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金融工程师”,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这是提高银行赢利能力的根本途径,要做到人员专业化。目前国有银行的领导可以自由转成其它非银行单位领导,因此他们对于银行改革或坏帐的问题就不是那么着急了,反而中国人民银行还比国有银行着急。因此对于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国有银行领导必须决定是否专职留在银行,一旦决定就不可再行转业, 也就是必须利用行政命令强迫银行领导人的利益与银行挂勾。
三、结语
我们要坚持大的目标不动摇,有序的推进,把握机制,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改革就一定会很好的完成,按照银行管理的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更好的结合。在坚持安全经营的前提下,坚持良好的流动性,灵活的解决不良贷款从而达到赢利的最大化,并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机构更好地融合进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
参 考 文 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威,喻鑫.国有银行的改革的“惑”与“解”——兼评《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理论界.2009(4)
[3]殷小斌,石民.国有银行改革综述[J].理论界.2009(1)
[4]杨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走出市场化悖论陷阱[J].财经界(学术版).2012(5)
[5]乔桂明,卜亚.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演化路径:30年回眸与展
望——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提升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