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研习,学生层次需求
【中图分类】C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53—05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的最迫切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而人是有不同层次需要的。学生在学习中,同样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成长。鉴于此,笔者组织所教高二文科实验班的学生,开展了一次历时半年的史料研习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个人研习、小组研习等方式,对蒋介石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了自主的史料研习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流程如下:
目的:在此次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接触一些一手或二手的材料,通过搜集、甄别、运用史料,在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史料证据探究历史的真相,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
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确保研习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在研习活动开始之前,笔者先针对学生想要研究哪些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学生选择了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蒋介石以活跃时间长、涉及领域广、对中国历史影响大、身后评价复杂,成为海内外历史学者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在调研的基础上,教师从学生的研究愿望出发,确定了以“走近蒋介石”为主题的史料研习活动。
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研习对象,所以学生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在个人研习阶段,有的学生自费购买了多本和蒋介石相关的书籍认真研读,有的学生上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有的学生还手写了几十页的研究报告;在小组研习阶段,每到课余时间,教室中常可见到学生们围坐一起热烈探讨的场面,各组的研习报告从不同角度对蒋介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很多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表现出可贵的研究精神和良好的研究素质。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史料研习的认知水平,在学生进行了初步研习后,笔者设计了第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中,包含学生对史料定义及特点的认识、对史料获取途径及史料种类的认识、对自主研习中存在问题和遇到困难的认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评价,以及在后续研究中对研习方法的指导需求等。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自主研习状况,把握学生的研究心理,为后期教学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
通过问卷结果分析,笔者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初始研习能力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学生的史料研习经验不足。问卷中,对于“此前你是否进行过自主性史料研习”的问题,有85.7%的学生回答“没有”,只有14.3%的学生有过一些尝试。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史料研习方面的经验,起点较低,需要教师的较全面细致的引导。
(二)学生对史料的概念及特点具有基本的认识。问卷显示,有42.9%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史料的概念;其余学生存在缩小或扩大史料内涵的问题,反映了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有77.6%的学生能够对史料的特点做出正确判断,反映出学生在此方面具有的基本分析能力。
(三)学生的史料获取途径多样,但主要途径较为集中。数据显示,学生获取史料的主要途径,依次为网络查询、图书馆查找、书店购书、调查访问、博物馆参观、其他。可见,学生史料获取途径较为多样,但主要途径集中在网络查询。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途径的利弊,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获取史料。
(四)学生存在较多的研习困惑。问卷中,在回答“你怎样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时,83,7%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学生自感不满意之处有:研究重点不突出、缺少自己的观点、史料查找及提取信息能力不强、史料分析浅显等。这些困难是初涉史料研习时经常遇到的,需要教师加以有效引导。
(五)学生对研习指导需求强烈。学生列出的主要指导需求有:推荐权威书籍,提供更多背景资料;查阅史料的指导;筛选有效信息、判别材料的真实性;研究切入点的确定;史料深入研究,分析理解;不同观点史料的处理;对研究成果的点评;深入研究、评价人物的方法;研习报告结构、思路、文体、格式;引用资料的方式等。从中体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入研究的热情,也为教师的下一步指导明确了方向。
通过分析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了解了学生初始史料研习的状况。在小组研习结束后进行的第二次问卷调查,笔者着重了解学生小组研习选题及个人参与度、搜集史料情况、史料运用感受、本次活动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方法能力的影响、对史料研习的认识程度以及研习活动总体感受等。通过对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小组研习阶段的表现,进而能够对学生在两个研习阶段的表现进行比较,了解学生的前后变化,分析研习活动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研习活动最后阶段的总结与反思提供依据,保证了教师在后续研习活动中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有效。
三、教师及时的引领
教师及时的引领,是学生趋向“可能达到的水平”的关键。由于学生的研究经验不足,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史料研习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研习步骤要由浅入深,有计划地针对不同的研究阶段渗透相应的方法指导,循序渐进。
本次活动的研习步骤设计为:个人研习——第一次问卷调查——个人研习成果交流点评、史料研习方法指导——小组研习——第二次问卷调查——小组研习成果交流、点评——研习总结、反思。这一过程充分考虑到教师指导的渐进性原则。
(一)史料初探
作为活动的第一个阶段,设计由学生进行个人研习。笔者没有按照惯例,在活动开始时即向学生介绍史料研习的意义和相关知识,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进行“初探”。这一设计,主要考虑的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该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高中学生心理较为成熟,思维活跃,有独立探究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没有指导、没有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先独立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史料研习,对他们而言,很有挑战性,但也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研究热情。 在此阶段,每位学生独立完成选题、查资料、撰写论文的任务。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自主研究经历很兴奋,觉得有很多收获,得到了锻炼:
“第一次研习,还算成功”,“还可以,是自己心血的结晶”,“被老师用作范例,十分兴奋与欣喜”,“有很多收获”,“不错”……
这些评价体现了学生们的研究热情。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重点不突出。很多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仅以“我看蒋介石”“历史上的蒋介石”“蒋介石”为标题,内容多为对蒋介石生平、各时期经历的简单介绍,最后以对蒋介石的总体评价结束,涉及内容繁杂,缺乏针对重点问题的深入研究。二是缺少自己的观点。学生感到,“自己的评价太少,像抄书一样”,“仅从百度百科查找资料后提取关键词句,自己的思考不够多,个人见解少”,“缺少自己的评价感受”等。对此,教师要强调独到见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个人的观点。三是史料查找、提取信息能力不强。学生感到,史料繁多,无从下手;史料太散,不知怎么整合;史料说法不一,不知如何选择;史料价值判断不清,挑选麻烦;有的信息难辨真假,不知怎样判断。四是史料分析浅显。学生们认识到“有关史料信息的利用不细致”,“太稚嫩”,“略显粗糙”,“深入挖掘不够,研究有些浅”,“人物细化分析欠缺”,“对史实更深层的剖析不够”等。上述问题,使学生的研究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二)史料领航
学生在个人研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一些疑问。此时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的愿望,引发其对史料研习的深入思考,效果良好。
在问卷调查后进行的个人研习成果点评、史料研习方法指导课是教师实施研习指导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学生个人研习成果,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学生在个人搜集、运用史料的过程中的体会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史料领航”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如下:
1.点评学生个人研习成果的典型论文,了解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
笔者选出几篇较有水平的学生论文,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其可取之处,也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以此为对照,引导学生们寻找个人研习过程时自身在研究态度、研究方法、论文撰写格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和明确撰写论文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2.介绍第一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诊断个人研习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通过介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学生在个人研习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关于史料的概念及特点,在介绍了史料的概念后,反馈问卷调查第1题结果统计,指出有42.9%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史料的概念,其他同学存在缩小或扩大史料内涵的问题。第2题答题情况显示接近一半同学能够对史料的特点做出正确判断,反映出文科实验班同学在此方面具有的基本素养。这样,通过对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了一个基本判断,做出正确选择的学生增强了研究的自信,答错的学生也更好地反思了自己对史料的错误认识。再如,关于史料获取途径,向学生指出网络途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对通过网络获取的资料进行甄别,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网站;鼓励学生通过有针对性上图书馆查找、购买书籍等方式获取史料,为学生提供推荐书目、重要学者,避免学生盲目选择。
3.分析史料研习的意义,掌握基本方法。
通过介绍英国“新历史科”、美国“做历史”、中国新课标关于史料教学的规定等国内外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学习和运用对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史料研习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学生史料概念不清的问题,对史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介绍;针对学生在运用史料中存在的困惑,提出了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个人研习论文撰写中暴露的不足,印发了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人研习论文三篇、权威专家研究论文一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欠缺,介绍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的“史料领航”,学生了解了史料的概念、特点,史料研习的意义、史料获取的途径、史料鉴别的方法以及史料的有效利用,进一步明确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易于养成搜集史料、阅读史料、辨别史料的能力,更善于运用有效信息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三)再探史料
教师在学生个人研习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的小组研习。各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明确研究重点,进行合作探究。各组学生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有“蒋介石生平研究”“国民革命洪流中的蒋介石”“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思想”“退踞台湾的蒋介石”“蒋介石的外交思想”“从国共关系看蒋介石”“蒋氏父子关系”“蒋介石功过评价”等等,均较之前更加具体丰富。教师在小组研习活动中,要及时了解各组的进展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小组研习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四)总结反思
在小组研习后,教师结合第二次问卷调查的情况,组织开展了小组研习成果交流会。各组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由学生投票选出优秀研究小组,师生共同探讨史料研习的收获,进行整个研习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选取史料后,如何更好地运用史料阐释观点,是对学生研习能力的更大考验。有些学生表示,研究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怎样利用找到的史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此,教师设计了第二次史料研习方法指导课,针对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运用史料阐释观点的原则,学习如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总之,教师的引领作用要贯穿于学生研习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的研究活动步步深入,推动了研习活动的进程,从而保证了研习活动的质量。
有一位女生,一直对历史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研习活动刚开始,就花了好几个晚上写出了一篇约有千字的题为“蒋介石”的论文。这篇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蒋介石从出生到逝世的生平介绍;第二部分为蒋介石从国民革命到退踞台湾,人生不同阶段的大事回顾;第三部分摘录了《蒋介石传》《蒋介石日记解读》《蒋介石家书》等专著中对蒋介石的评价。我首先充分肯定了她的积极精神和认真态度,之后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师:“通过写这篇文章,你走近蒋介石了吗?”
生(停顿片刻):“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沉吟):“我好像只是记了流水账,只追求全面,没有侧重点。”
师:“你在文章的最后,列了很多人对蒋介石的评价。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
生(很快领悟):“老师,我明白了,我犯了两个错误,既没有研究重点,也没有自己的独立分析,充其量只是远远地看了蒋介石一眼,根本没有走近他。”
我肯定了她的分析,告诉她,没有主题的研究,只能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进去。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只是人云亦云,不能算是真正的探究历史。
经过参与整个研习过程,这个女生重写了研习论文,将论文的题目确定为“蒋介石早年思想的转变”。该文首先对“蒋介石的早年”作了界定,认为1918到1926年的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参与国共合作,投身国民革命,是他一生中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思想经历了从向左到向右的变化,论点明确,选题理由充分。她精选了《蒋介石日记》的相关内容,作为其思想变化的论据。更为可贵的是,她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蒋介石思想的转变对以后历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这一案例显示了史料研习前后学生的巨大变化,经过史料研习,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论文的撰写方法、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中有和能力。事后,这名学生兴奋地对我说: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选题,自己查资料,自己做主进行历史人物研究,尽管只是轻轻地撩开了蒋介石的一层面纱,却一改往日我对他的看法,看到了一个被还原的、更接近真实的蒋中正,很有成就感!
谈及这次历时半年的“走近蒋介石”史料研习活动,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较大:了解了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更好地走近了蒋介石:
以前我对蒋介石知之甚少,持完全否定的观点。现在对他可以辩证地分析,其形象变得比较清晰、鲜活而立体。
以前仅仅是一个反面形象,独裁者,仅是一个符号。通过研习,蒋介石在我的脑海中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研习之前,在我的印象中,蒋介石就是“国民党”的代名词,只是一个标签。经过两次研习,虽然只是侧重于两个不同方面,但整个人物已变得立体生动,有血有肉,从史料中我看到了蒋介石的儒雅、怯懦、强硬、狂妄、无奈……它们带给我一个不一样的蒋介石。
“走近蒋介石”的史料研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过程”。学生们自主选择研习人物,自行确定研习主题,自愿组成合作小组,自主处理史料研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自主搜集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得出研究结论。学生们认为,从中“学会了怀疑与批判”,“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历史人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质疑、大胆求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实践证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评价历史人物、掌握史料研习方法的做法,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史料研习能力,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学生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年龄的学生需求不同,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也因认知差异而需求迥异,更不用说形成不同特色班级群体的需求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成长层次需求,在不断发现学生需求的过程中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在不断满足学生层次需求的进程中加速其成长。只有长期用心观察、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指导策略,真正尊重学生成长的层次需求,才能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材,使教师的引领不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全骜颉】
【中图分类】C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53—05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的最迫切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而人是有不同层次需要的。学生在学习中,同样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成长。鉴于此,笔者组织所教高二文科实验班的学生,开展了一次历时半年的史料研习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个人研习、小组研习等方式,对蒋介石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了自主的史料研习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流程如下:
目的:在此次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接触一些一手或二手的材料,通过搜集、甄别、运用史料,在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史料证据探究历史的真相,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
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确保研习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在研习活动开始之前,笔者先针对学生想要研究哪些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学生选择了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蒋介石以活跃时间长、涉及领域广、对中国历史影响大、身后评价复杂,成为海内外历史学者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在调研的基础上,教师从学生的研究愿望出发,确定了以“走近蒋介石”为主题的史料研习活动。
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研习对象,所以学生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在个人研习阶段,有的学生自费购买了多本和蒋介石相关的书籍认真研读,有的学生上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有的学生还手写了几十页的研究报告;在小组研习阶段,每到课余时间,教室中常可见到学生们围坐一起热烈探讨的场面,各组的研习报告从不同角度对蒋介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很多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表现出可贵的研究精神和良好的研究素质。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史料研习的认知水平,在学生进行了初步研习后,笔者设计了第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中,包含学生对史料定义及特点的认识、对史料获取途径及史料种类的认识、对自主研习中存在问题和遇到困难的认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评价,以及在后续研究中对研习方法的指导需求等。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自主研习状况,把握学生的研究心理,为后期教学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
通过问卷结果分析,笔者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初始研习能力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学生的史料研习经验不足。问卷中,对于“此前你是否进行过自主性史料研习”的问题,有85.7%的学生回答“没有”,只有14.3%的学生有过一些尝试。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史料研习方面的经验,起点较低,需要教师的较全面细致的引导。
(二)学生对史料的概念及特点具有基本的认识。问卷显示,有42.9%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史料的概念;其余学生存在缩小或扩大史料内涵的问题,反映了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有77.6%的学生能够对史料的特点做出正确判断,反映出学生在此方面具有的基本分析能力。
(三)学生的史料获取途径多样,但主要途径较为集中。数据显示,学生获取史料的主要途径,依次为网络查询、图书馆查找、书店购书、调查访问、博物馆参观、其他。可见,学生史料获取途径较为多样,但主要途径集中在网络查询。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途径的利弊,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获取史料。
(四)学生存在较多的研习困惑。问卷中,在回答“你怎样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时,83,7%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学生自感不满意之处有:研究重点不突出、缺少自己的观点、史料查找及提取信息能力不强、史料分析浅显等。这些困难是初涉史料研习时经常遇到的,需要教师加以有效引导。
(五)学生对研习指导需求强烈。学生列出的主要指导需求有:推荐权威书籍,提供更多背景资料;查阅史料的指导;筛选有效信息、判别材料的真实性;研究切入点的确定;史料深入研究,分析理解;不同观点史料的处理;对研究成果的点评;深入研究、评价人物的方法;研习报告结构、思路、文体、格式;引用资料的方式等。从中体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入研究的热情,也为教师的下一步指导明确了方向。
通过分析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了解了学生初始史料研习的状况。在小组研习结束后进行的第二次问卷调查,笔者着重了解学生小组研习选题及个人参与度、搜集史料情况、史料运用感受、本次活动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方法能力的影响、对史料研习的认识程度以及研习活动总体感受等。通过对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小组研习阶段的表现,进而能够对学生在两个研习阶段的表现进行比较,了解学生的前后变化,分析研习活动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研习活动最后阶段的总结与反思提供依据,保证了教师在后续研习活动中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有效。
三、教师及时的引领
教师及时的引领,是学生趋向“可能达到的水平”的关键。由于学生的研究经验不足,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史料研习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研习步骤要由浅入深,有计划地针对不同的研究阶段渗透相应的方法指导,循序渐进。
本次活动的研习步骤设计为:个人研习——第一次问卷调查——个人研习成果交流点评、史料研习方法指导——小组研习——第二次问卷调查——小组研习成果交流、点评——研习总结、反思。这一过程充分考虑到教师指导的渐进性原则。
(一)史料初探
作为活动的第一个阶段,设计由学生进行个人研习。笔者没有按照惯例,在活动开始时即向学生介绍史料研习的意义和相关知识,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进行“初探”。这一设计,主要考虑的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该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高中学生心理较为成熟,思维活跃,有独立探究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没有指导、没有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先独立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史料研习,对他们而言,很有挑战性,但也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研究热情。 在此阶段,每位学生独立完成选题、查资料、撰写论文的任务。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自主研究经历很兴奋,觉得有很多收获,得到了锻炼:
“第一次研习,还算成功”,“还可以,是自己心血的结晶”,“被老师用作范例,十分兴奋与欣喜”,“有很多收获”,“不错”……
这些评价体现了学生们的研究热情。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重点不突出。很多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仅以“我看蒋介石”“历史上的蒋介石”“蒋介石”为标题,内容多为对蒋介石生平、各时期经历的简单介绍,最后以对蒋介石的总体评价结束,涉及内容繁杂,缺乏针对重点问题的深入研究。二是缺少自己的观点。学生感到,“自己的评价太少,像抄书一样”,“仅从百度百科查找资料后提取关键词句,自己的思考不够多,个人见解少”,“缺少自己的评价感受”等。对此,教师要强调独到见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个人的观点。三是史料查找、提取信息能力不强。学生感到,史料繁多,无从下手;史料太散,不知怎么整合;史料说法不一,不知如何选择;史料价值判断不清,挑选麻烦;有的信息难辨真假,不知怎样判断。四是史料分析浅显。学生们认识到“有关史料信息的利用不细致”,“太稚嫩”,“略显粗糙”,“深入挖掘不够,研究有些浅”,“人物细化分析欠缺”,“对史实更深层的剖析不够”等。上述问题,使学生的研究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二)史料领航
学生在个人研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一些疑问。此时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的愿望,引发其对史料研习的深入思考,效果良好。
在问卷调查后进行的个人研习成果点评、史料研习方法指导课是教师实施研习指导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学生个人研习成果,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学生在个人搜集、运用史料的过程中的体会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史料领航”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如下:
1.点评学生个人研习成果的典型论文,了解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
笔者选出几篇较有水平的学生论文,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其可取之处,也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以此为对照,引导学生们寻找个人研习过程时自身在研究态度、研究方法、论文撰写格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和明确撰写论文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2.介绍第一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诊断个人研习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通过介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学生在个人研习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关于史料的概念及特点,在介绍了史料的概念后,反馈问卷调查第1题结果统计,指出有42.9%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史料的概念,其他同学存在缩小或扩大史料内涵的问题。第2题答题情况显示接近一半同学能够对史料的特点做出正确判断,反映出文科实验班同学在此方面具有的基本素养。这样,通过对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了一个基本判断,做出正确选择的学生增强了研究的自信,答错的学生也更好地反思了自己对史料的错误认识。再如,关于史料获取途径,向学生指出网络途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对通过网络获取的资料进行甄别,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网站;鼓励学生通过有针对性上图书馆查找、购买书籍等方式获取史料,为学生提供推荐书目、重要学者,避免学生盲目选择。
3.分析史料研习的意义,掌握基本方法。
通过介绍英国“新历史科”、美国“做历史”、中国新课标关于史料教学的规定等国内外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学习和运用对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史料研习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学生史料概念不清的问题,对史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介绍;针对学生在运用史料中存在的困惑,提出了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个人研习论文撰写中暴露的不足,印发了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人研习论文三篇、权威专家研究论文一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欠缺,介绍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的“史料领航”,学生了解了史料的概念、特点,史料研习的意义、史料获取的途径、史料鉴别的方法以及史料的有效利用,进一步明确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易于养成搜集史料、阅读史料、辨别史料的能力,更善于运用有效信息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三)再探史料
教师在学生个人研习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的小组研习。各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明确研究重点,进行合作探究。各组学生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有“蒋介石生平研究”“国民革命洪流中的蒋介石”“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思想”“退踞台湾的蒋介石”“蒋介石的外交思想”“从国共关系看蒋介石”“蒋氏父子关系”“蒋介石功过评价”等等,均较之前更加具体丰富。教师在小组研习活动中,要及时了解各组的进展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小组研习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四)总结反思
在小组研习后,教师结合第二次问卷调查的情况,组织开展了小组研习成果交流会。各组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由学生投票选出优秀研究小组,师生共同探讨史料研习的收获,进行整个研习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选取史料后,如何更好地运用史料阐释观点,是对学生研习能力的更大考验。有些学生表示,研究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怎样利用找到的史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此,教师设计了第二次史料研习方法指导课,针对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运用史料阐释观点的原则,学习如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总之,教师的引领作用要贯穿于学生研习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的研究活动步步深入,推动了研习活动的进程,从而保证了研习活动的质量。
有一位女生,一直对历史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研习活动刚开始,就花了好几个晚上写出了一篇约有千字的题为“蒋介石”的论文。这篇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蒋介石从出生到逝世的生平介绍;第二部分为蒋介石从国民革命到退踞台湾,人生不同阶段的大事回顾;第三部分摘录了《蒋介石传》《蒋介石日记解读》《蒋介石家书》等专著中对蒋介石的评价。我首先充分肯定了她的积极精神和认真态度,之后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师:“通过写这篇文章,你走近蒋介石了吗?”
生(停顿片刻):“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沉吟):“我好像只是记了流水账,只追求全面,没有侧重点。”
师:“你在文章的最后,列了很多人对蒋介石的评价。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
生(很快领悟):“老师,我明白了,我犯了两个错误,既没有研究重点,也没有自己的独立分析,充其量只是远远地看了蒋介石一眼,根本没有走近他。”
我肯定了她的分析,告诉她,没有主题的研究,只能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进去。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只是人云亦云,不能算是真正的探究历史。
经过参与整个研习过程,这个女生重写了研习论文,将论文的题目确定为“蒋介石早年思想的转变”。该文首先对“蒋介石的早年”作了界定,认为1918到1926年的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参与国共合作,投身国民革命,是他一生中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思想经历了从向左到向右的变化,论点明确,选题理由充分。她精选了《蒋介石日记》的相关内容,作为其思想变化的论据。更为可贵的是,她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蒋介石思想的转变对以后历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这一案例显示了史料研习前后学生的巨大变化,经过史料研习,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论文的撰写方法、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中有和能力。事后,这名学生兴奋地对我说: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选题,自己查资料,自己做主进行历史人物研究,尽管只是轻轻地撩开了蒋介石的一层面纱,却一改往日我对他的看法,看到了一个被还原的、更接近真实的蒋中正,很有成就感!
谈及这次历时半年的“走近蒋介石”史料研习活动,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较大:了解了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更好地走近了蒋介石:
以前我对蒋介石知之甚少,持完全否定的观点。现在对他可以辩证地分析,其形象变得比较清晰、鲜活而立体。
以前仅仅是一个反面形象,独裁者,仅是一个符号。通过研习,蒋介石在我的脑海中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研习之前,在我的印象中,蒋介石就是“国民党”的代名词,只是一个标签。经过两次研习,虽然只是侧重于两个不同方面,但整个人物已变得立体生动,有血有肉,从史料中我看到了蒋介石的儒雅、怯懦、强硬、狂妄、无奈……它们带给我一个不一样的蒋介石。
“走近蒋介石”的史料研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过程”。学生们自主选择研习人物,自行确定研习主题,自愿组成合作小组,自主处理史料研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自主搜集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得出研究结论。学生们认为,从中“学会了怀疑与批判”,“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历史人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质疑、大胆求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实践证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评价历史人物、掌握史料研习方法的做法,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史料研习能力,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学生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年龄的学生需求不同,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也因认知差异而需求迥异,更不用说形成不同特色班级群体的需求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成长层次需求,在不断发现学生需求的过程中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在不断满足学生层次需求的进程中加速其成长。只有长期用心观察、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指导策略,真正尊重学生成长的层次需求,才能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材,使教师的引领不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全骜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