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g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演史料,设问,瓦特,蒸汽,工业革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48-06
  一、教学设计的缘起
  上个学期,我区一位年轻的孙老师开设了《蒸汽的力量》一课,因为这堂课要参加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大家就该课的设计和教学效果展开了讨论。
  孙老师的设计思路是将该课的主题确立为“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工业革命”,重点放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上,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工业现代化道路的转型、社会形态的转型、城市化的转型等方面分析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从其教学效果来看,因内容过于理性,高一的学生参与率不高,整堂课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个设计思路很快被大家否定了。
  磨课时,我提出一堂好课的关键还是设问和史料的运用,设问和史料是一堂好课的双翼,缺一不可。就本课来说,可否由蒸汽机导入,采用“倒叙”等方式,围绕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影响设置问题串,同时再去找典型的材料,围绕材料进一步设问,从而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思维活动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这个思路得到大家赞同。但是,其难点是问题的设计和如何寻找和选择合适的史料。
  长期以来,在我的心头,一直萦绕着关于历史课的一种愿景:这种课没有大场景,没有眼花缭乱的课件,没有预设的小组活动和讨论,这种课从小问题、简单的问题入手,以史料为桥梁,以问题为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学定教,随时调整细节上的教学。这种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串来运行,同时辅助于史料,提出的问题很自然,不会突兀,问题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就像洞窟探险一样,越深入越有探究的乐趣。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一个问题引申到另一个问题,同时给学生以感受、启发、认识和情感的渗透。这样的课朴实无华,但学科特色鲜明。说到底,上好一堂历史课,还得在问题和史料上做文章。
  活动结束以后,我再认真想了一下这个设计,从问题开始去寻找史料,而不是先找史料再设计问题,我觉得这样做,目标比较明确,更易发挥史料的价值。经过几天的努力,初步形成了《蒸汽的力量》一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过程
  设想中的这堂课是这样进行的:
  导入:与瓦特有关的图片、评价引入。
  师:美国作家查尔斯·穆雷的《人类成就》一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历史上最知名的229位发明家中,他与爱迪生并列第一位。
  他是谁?
  人们这样评价他的发明: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是一项怎样的发明?
  引入课题:蒸汽的力量
  师:课题中的“蒸汽“指的是什么?(蒸汽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蒸汽机提供的力量是一种什么力量?(动力)蒸汽机的原理是什么?(展示蒸汽机原理图片)。蒸汽机的原理用一句话来归纳: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就是通过机器把热能转化为动能。
  师:蒸汽机是谁发明的?(1688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曾用一个圆筒和活塞制造出第一台简单的蒸汽机。但是,帕潘的发明没有实际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十年后,英国人托易斯·塞维利发明了蒸汽抽水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1705年,苏格兰人纽克曼经过长期研究,综合帕潘和塞维利发明的优点,创造了空气蒸汽机。但纽克曼蒸汽机有许多缺陷,主要是燃料耗费太大,笨拙,应用的范围有限,只能用于矿井抽水和灌溉。)
  谁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英国人瓦特)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先应用到工业上?(工业革命时期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
  为什么制成改良的蒸汽机是由英国人瓦特来完成,而不是法国人和苏格兰人(苏格兰1707年才被并入英国)?这说明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是要有条件的。那么英国具备怎样的条件呢?也就是英国当时为什么需要蒸汽机?为什么能改良并大规模地应用蒸汽机?
  先看为什么需要蒸汽机?
  蒸汽机提供的是动力,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后,最初应用于矿井抽水。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在纺织部门,蒸汽机给什么机器提供动力?(纺纱机、织布机。)
  最初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是用什么作动力的?(人力、水力)讲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和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出示图片)说明纺织业和织布业互相推动,英国出现了近代机器大工业。但传统动力严重地制约了机器的推广和使用。
  为什么英国的工厂需要新的动力?(需要生产大量的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英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建立起最广泛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以上分析的是必要性。再来看可能性。为什么只有英国才能使蒸汽机改良并大规模地应用到生产中?引导学生探讨前提和条件(其实就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条件:蒸汽机应用到工业上,势必要建立大规模的工厂。试想一下,建立这些工厂需要什么?(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原料……)
  资本从哪里来?(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及贸易)
  劳动力从哪里来?(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业,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技术从哪里来?(工厂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成果)
  市场从哪里来?(最大的海外市场以及圈地运动造成的国内市场)
  原料从哪里来?(殖民地、半殖民地)
  以上同时具备这些前提和条件的,只有英国。进一步设问:是不是具备了上述条件,就能够产生瓦特?瓦特在改良蒸汽机前,从他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来看,还具备了哪些条件?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材料9: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总结:当瓦特看到一股小小的蒸汽把茶壶盖顶起的时候(假如我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谁能想到,那股小小的力量竟成为推动世界走向整体的巨大的无与伦比的推动力,这就是科学的力量,这就是技术的力量,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这就是公司的力量。但是,所有这一切力量都源自于蒸汽的力量!
  曾经有一个气象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从瓦特身上,我们见证了这种效应。
  最后展示一组图片和文字:
  瓦特小时候因为身体较弱去学校的时间不多,主要的教育都是由母亲在家里进行。
  1755年,19岁的瓦特离开苏格兰,到伦敦寻求仪器制造匠的培训。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提供给瓦特一个机会,让他在大学里开设了一间小修理店,这帮助瓦特走出了困境。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学任命瓦特为其正式“数学仪器制造师”,并在校园里安排了一个车间。
  瓦特的小店开业5年后,在朋友罗宾逊教授的引导下,瓦特开始了对蒸汽机的实验。
  1776年,终于第一批新型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1782年瓦特的双向式蒸汽机取得专利,同年他发明了一种标准单位:马力。
  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
  1794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伙组建了专门制造蒸汽机的公司。
  1785年瓦特被接受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814年瓦特成为法国科学院8名外籍会员之一。
  在英国各地,有超过50条道路以瓦特的名字命名。
  这一组材料主要作展示性呈现,同时也呼应了导入,整堂课从瓦特开始,以瓦特结束,以历史人物为主线,贯穿课的始终。呈现这组材料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瓦特一生的经历,而是去体会这些叙述中的关键词:家教、培训、开修理店、大学旁听、教授引导、实验、新型、改进、专利、公司、院士……瓦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却做出了巨大的成就,瓦特的一生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知识、团队合作、科学无国界、尊重知识等)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不必展开,如果没有时间的话,教师甚至可以不对这个问题做任何解释,只留给学生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达成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在无声中结束,但留给学生以思考。情感教育从来不是靠说教能达到效果的。
  三、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这个设计并未在课堂上实施过,所以也无从检验实际效果。但我觉得在以下几个地方有所突破:
  在历史知识教学的要求上,通过补充新材料,突破了课本原有的知识框架,比如对英国工业革命原因和条件的分析,补充了博尔顿父子与瓦特的合作,即商业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这一角度进行切入,以前我们虽然强调资本和技术这两大要素,但对两者的结合关注不够。还有英国的专利制度,瓦特成为富翁的材料,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在历史方法层面,遵循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一问带出多问,通过多角度设问,引发学生全面而又深入的思考。学生必须首先理解了第一个问题,才能理解第二个问题,比如首先必须知道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才能理解蒸汽机的物理力量,只有理解了蒸汽机的物理力量,才能进一步理解蒸汽机对真个社会的推动作用。设问也好,史料的引入也好,都是遵循真个思维渐进的原则的。
  第三个是历史价值观层面,无论是导入中对瓦特的评语,还是课中讲到英国的专利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课尾对瓦特学习经历及其成就的介绍,都是这堂课价值观渗透的体现,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
  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价值观构成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整堂课的设计还是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个要素来构思的。
  说实话,笔者完成了这个设计以后,还是很希望孙老师能够采纳,在课堂中进行实践,并以这个设计思路参加市比赛。但同孙老师进行交流以后,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笔者发现自以为新见的东西和得意的环节,在孙老师那里却不能完全理解其意图,比如前面提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以及公司的力量等,孙老师对这个环节的教学感到心里没底。是的,把一个人的设计和教学思路通过另一个人来实施,其效果会相差很大,因为每个老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个性特点、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照搬式的教学是不可能有任何进步的。教研员的指导应该是教学思想的引领,而不是具体环节的传授。所以让孙老师撇开他人的设计环节的束缚,吸取设计思路上的精华,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她最后以英国“棉都”曼彻斯特为主线,通过曼彻斯特崛起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世界市场的推动,完成了这堂课的设计,并在杭州市高中历史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作者简介】陈杰,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历史学作为一门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有其论证的系统方法和认知规律。将历史学自身的论证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入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并以此达成历史课程目标,这就是“学术型”课堂。“学术型”课堂对发展学生的史学素养,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实现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如何建构“学术型”课堂呢?众所周知,“学术型”课
【关键词】演教学灵魂,治学,太平天国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08-0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太平天国的史事往往显得云遮雾绕、欲说还休。从2012年起,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将“天国”的历史客观真实地告诉学生,使他们透过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激思悟理。经过多次实践、反思、调整,我们不仅借助这个特例从史学角度感受到了些许理论与方法,而且
因为充满了变数,因此对较长一段时期内的IT技术趋势进行预测并非易事,不过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分析师很擅长这项工作。该公司的副总裁、院士级分析师Dart Plummer在今年10月的IT Symposium/Xpo研讨会上表示,多年来他们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0%,成功预测了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趋势的崛起。  与Gartner在这次研讨会中所公布的一些其他预测一样,这个预测也将重
关键词 高考题,现代化模式,因果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15-06   之所以从因果逻辑的角度分析高考试题中的现代化模式考点,主要是因为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必备知识”及“知识间的因果链条”是能力、素养、价值及历史意识形成等要义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历史知识的储备与因果整合,一切都是空谈。   现代化(或者近代化
关键词 抗日战争,迁移运用,历史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17-04  高考试题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课标卷的考查风格已经定型,即着重考查对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以及史观引领下的历史阐释论证等三方面的能力,而每年的第41题(历史论证题)又是其典型代表。下面仅以2014年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里程碑,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课题。部编初中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叙述了同盟会领导的萍浏醴起义,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秋瑾发动的起义,孙中山筹划的镇南关起义和1910年的黄花岗起义,然后就是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显然,这是以革命为单一线索的历史叙事,而学术界已经充分研究了辛亥年间推翻清政府的各种因素,其中立宪派支持革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
关键词:《辛丑条约》第六款,还金还银,“或”,还本息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62-08   1901年《辛丑条约》第六款为全约重要一款,清政府据此须向列强赔款450兆两(即4亿5千万两)海关银。为人忽视的是,该款实际上存在翻译问题,而正是所谓“还金还银”之争的症结所在。与1858年《天津条约》分别以英汉、法汉、俄满等双语订立
[关键词]历史教材,高考试题,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55-06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困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历史教科书是无用的吗?为什么与高考试题有这么大的差距?具体说,就是如何利用与整合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测量手段,高考无疑是教学改进与调整的一个指标。①因此,本文以历年高考
[关键词?演历史逻辑,问题设计,问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1-0003-11  历史课是一个“讲理”的课,之所以有的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那是因为很多时候历史课不讲理,我们讲知识点,讲考点,不讲其中的理。这个理是什么呢?逻辑。  我在一次调研中,听了一堂高中历史课,讲的是“二战”。老师讲完原因之后,接着是过程:1939年9月
[关键词]历史解释,渐次培育,备考对策,全国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 )15-0018-05一  “历史论证题”(2019年I、Ⅱ卷第42题,Ⅲ卷第41题)一直是高考全国卷的亮点,备受各界关注。2019年全国卷的历史论证题命题形式各具特色,但在立意指向上却是一致的:立足情境材料,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观点,并予以评析。究其根底,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