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进行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过程起调节作用,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时情感又是直接支持和参与学习进程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情感来感染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心灵。那么,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情感来进行教学呢?为此,就要讲究情感运用的艺术。
  一、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
  情动于衷而溢于表,激昂慷慨的口语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中,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情忘我地投入,教师只有自己进入了角色,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教师的情感一旦感染了学生,师生的情感就会交融、共振,求得实现目标的一致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上《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时教师扮演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怒斥反动派特务,热情颂扬烈士,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形象就会引起学生的崇敬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偏差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充分说明,生动娴熟、极富感情的课堂口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学生集中精力、活跃思维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应句句求精,语语入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用富有感情的体态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要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教学体态美,即“体态语”,它是伴随着教学进程的辅助手段,也是教师的美学修养,教学内容外化的表现。它对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活跃教学气氛,强化教学艺术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使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看到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而应用一些恰当的体态加以暗示,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曾有一位内向不喜欢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次被我突然点名答题,他在紧张、局促之中匆匆回答问题,尽管回答得不是十分完整,我还是笑着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示意他坐下,从那以后,在我的课堂上他变得爱发言了,也不那么紧张了。富有情感的体态语辅佐有声语,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进程。
  三、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学生
  学生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扣住典型和意境的分析,在打动学生的地方加以适时地诱导,从而感染学生。例如,通过“孔乙己”这个唯一“站着喝酒的穿着长衫”的形象分析唤起学生的同情与思考;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分析引发学生的惜春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形象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到平凡父亲的伟大,同样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他们会从心底涌出对父爱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也会更好地扮演好自己儿子、女儿的角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手段,使教材、教师之情融汇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四、创设适应的情境“以境动人”
  人的情感按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情感中的情境性。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与教材内容适应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它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甚至会使学生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受到感染才深,对文章的理解才透。清代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苦思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设情境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的第一步。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如在讲授《春》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语: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心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今天我们就一起起领略春天的美景吧。饱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导语的情境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教材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在现代化电教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对创设情境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使作品的此情此景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不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陶冶。
  将情感教育融于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尚志趣修养。语文课的情感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它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其他文献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中国20世纪音乐的优秀作品,讲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历史故事,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背景、曲式及意义分析,使读者和学习古筝的人对这个作品有更深的了
一、 缘起    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云林森渺”(宗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中的情况来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拙笨,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这里还谈不上作为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为此,本文从中等职业语文的特点出发,围绕语文教学的差异性、多元性、实用性等特点,阐述了对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导向的思考。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创新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有着显著特色,且不受困于升学率,但没有升学压力,学习就没有动力。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
技工院校培育的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技能人才.在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不断深入的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应突出职业素养的培育.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语文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于2015年结合中国外语教学实际所提出的外语教学理论,作为地方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为了加快提高大学英语
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均开展了线上教学,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目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这对传统教学管理的适应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思政工作在党报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更加凸显,是保证党报深度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注重深化思政工作与党报业务水平的融合性.党
摘 要: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也赋予了语文教师特殊的使命:既教书又育人。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创设德育实施的有利情境,积极挖掘学科中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诗文诵读、作品品读、写作引导、体验活动等手段实施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绽放朵朵艳丽的德育之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途径 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也赋予了语文教师特殊
伴随着数字时代快速发展与进步,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高歌猛进.人们越来越喜欢新媒体的快速直观便捷而慢慢忽略了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作用,这对传统媒体尤其广播电视行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