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过程起调节作用,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时情感又是直接支持和参与学习进程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情感来感染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心灵。那么,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情感来进行教学呢?为此,就要讲究情感运用的艺术。
一、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
情动于衷而溢于表,激昂慷慨的口语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中,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情忘我地投入,教师只有自己进入了角色,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教师的情感一旦感染了学生,师生的情感就会交融、共振,求得实现目标的一致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上《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时教师扮演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怒斥反动派特务,热情颂扬烈士,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形象就会引起学生的崇敬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偏差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充分说明,生动娴熟、极富感情的课堂口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学生集中精力、活跃思维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应句句求精,语语入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用富有感情的体态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要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教学体态美,即“体态语”,它是伴随着教学进程的辅助手段,也是教师的美学修养,教学内容外化的表现。它对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活跃教学气氛,强化教学艺术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使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看到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而应用一些恰当的体态加以暗示,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曾有一位内向不喜欢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次被我突然点名答题,他在紧张、局促之中匆匆回答问题,尽管回答得不是十分完整,我还是笑着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示意他坐下,从那以后,在我的课堂上他变得爱发言了,也不那么紧张了。富有情感的体态语辅佐有声语,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进程。
三、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学生
学生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扣住典型和意境的分析,在打动学生的地方加以适时地诱导,从而感染学生。例如,通过“孔乙己”这个唯一“站着喝酒的穿着长衫”的形象分析唤起学生的同情与思考;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分析引发学生的惜春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形象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到平凡父亲的伟大,同样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他们会从心底涌出对父爱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也会更好地扮演好自己儿子、女儿的角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手段,使教材、教师之情融汇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四、创设适应的情境“以境动人”
人的情感按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情感中的情境性。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与教材内容适应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它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甚至会使学生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受到感染才深,对文章的理解才透。清代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苦思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设情境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的第一步。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如在讲授《春》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语: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心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今天我们就一起起领略春天的美景吧。饱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导语的情境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教材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在现代化电教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对创设情境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使作品的此情此景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不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陶冶。
将情感教育融于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尚志趣修养。语文课的情感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它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一、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
情动于衷而溢于表,激昂慷慨的口语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中,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情忘我地投入,教师只有自己进入了角色,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教师的情感一旦感染了学生,师生的情感就会交融、共振,求得实现目标的一致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上《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时教师扮演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怒斥反动派特务,热情颂扬烈士,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形象就会引起学生的崇敬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偏差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充分说明,生动娴熟、极富感情的课堂口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学生集中精力、活跃思维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应句句求精,语语入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用富有感情的体态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要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教学体态美,即“体态语”,它是伴随着教学进程的辅助手段,也是教师的美学修养,教学内容外化的表现。它对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活跃教学气氛,强化教学艺术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使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看到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而应用一些恰当的体态加以暗示,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曾有一位内向不喜欢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次被我突然点名答题,他在紧张、局促之中匆匆回答问题,尽管回答得不是十分完整,我还是笑着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示意他坐下,从那以后,在我的课堂上他变得爱发言了,也不那么紧张了。富有情感的体态语辅佐有声语,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进程。
三、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学生
学生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扣住典型和意境的分析,在打动学生的地方加以适时地诱导,从而感染学生。例如,通过“孔乙己”这个唯一“站着喝酒的穿着长衫”的形象分析唤起学生的同情与思考;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分析引发学生的惜春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形象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到平凡父亲的伟大,同样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他们会从心底涌出对父爱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也会更好地扮演好自己儿子、女儿的角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手段,使教材、教师之情融汇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四、创设适应的情境“以境动人”
人的情感按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情感中的情境性。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与教材内容适应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它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甚至会使学生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受到感染才深,对文章的理解才透。清代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苦思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设情境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的第一步。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如在讲授《春》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语: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心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今天我们就一起起领略春天的美景吧。饱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导语的情境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教材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在现代化电教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对创设情境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使作品的此情此景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不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陶冶。
将情感教育融于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尚志趣修养。语文课的情感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它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