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诗意化回归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学生适应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时,除了空气在流动,学生面面相觑、默默无言,老师只好唱“独角戏”。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先从追求诗意化的语文教学开始。那么,何为诗意化语文?
  “诗意”顾名思义,即“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它和“审美”“个性”“灵性”“活力”等连在一起,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的一种有意识的追求,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境界。“诗意”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你不断去体验、观照的过程。
  语文的审美特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可以让读者有美的感染、情的熏陶、理的启迪。当林黛玉说出“宝玉,你好……”时,短短几个字包含了林黛玉多少怨恨绝望和人生的无奈啊;当离家多年的征夫吟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其中包含的是今是昨非的伤感;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表达了人类饱含激情的追求意识。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美好。所以,语文的本色是诗意。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的诗意达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高扬激情,营造氛围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首先老师必须具有饱满的激情、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不断进取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平等的教育观念……一言以蔽之,语文老师首先要是一个诗意栖居着的人。
  (1)从教学语言中透出情感。文本语言或朴实,或华美;或铺陈,或简洁;或沉静,或热烈……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各种体裁文章的语言特点,让不同类型的文章散发出各自独特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从教学神态中透出情感。老师站在讲台上,像一位演员站到舞台上,若老师精神饱满,有热情,学生就会被感染,听课时注意力就集中。这种热情不一定体现在“高音教学”上。在课堂上,老师甚至可以像袁阔成说《三国演义》一样手舞足蹈,声情并茂,从而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3)从文本中发掘情感。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它们或平实如水平淡如菊,或清丽雅致犹如清风徐来,或苍凉悲壮摄人心魄,或低沉哀婉一唱三叹。它们构成了一片片需要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去开垦的精神家园。如《将进酒》的豪迈与狂放,《雨霖铃》的缠绵与凄婉,《烛之武退秦师》的严整与善辩,《想北平》的峻冷与痴恋等等。
  总之,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教师“动情”之后,才能潜心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教学语言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感染学生,振奋学生。
  2.开展阅读,诗化心境
  实现诗意化教学的“前沿阵地”非课堂教学莫属,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最主要的首先是开展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文本的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认读与感知。即要求学生先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期进入作者世界。
  第二阶段“解”:理解与精研沉思。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在脑海里形成与之相应的画面,待胸中豁然,进而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不妨称此阶段为“解”。
  第三阶段“悟”:创新与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去读,必要时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意义的重建。“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就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理解文章内容了,而是深入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同时又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重建。在阅读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在提升中诗化。
  3.激活想象,举象入境
  课本上的文字只是一个个符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能透过文字符号见到其背后的鲜活场面,触摸到文本中蕴含的真情,这必须借助人的想象。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诗人和想象家,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就可以生成象、境、意俱在的诗意课堂。
  如在诗歌语言的赏析—— 炼字专题复习时,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某日,苏小妹写下“轻风细柳  淡月梅花”八个字,前后四字中各需加一字做腰。其家中的几位才子们纷纷献策,先后提出了“摇、映”“吹、照”“拂、浸”等数对,小妹终不满意。最后自己选定“扶、失”二字。为什么呢?于是,我就请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只有让“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四个意象在脑海中生成一幅活生生的图画,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扶、失”二字的妙处。
  4.传承经典,诗文熏染
  中华经典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大浪淘沙,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在诗意化的课堂上,老师须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对经典的名言警句、段落篇章进行回忆、诵读、运用。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时,我引导学生:“一提到雨,大家立即就会想到细雨迷蒙、大雨滂沱等词语。那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是如何描绘雨的呢?”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开始回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文本,带学生畅游祖国壮丽山河,看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明和澄澈,听听“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凄凉和悲怆,尝尝“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滋味和痛快。从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李乐薇的空中楼阁、王维隐居的辋川别墅、杜甫浣花溪畔的草屋、刘禹锡的一间陋室……
  这样的课堂才具有诗情画意的文学美感,文学的璀璨星光就会渐渐照亮学生青春而朦胧的心灵。
  5.立足课堂,诗意延伸
  如果仅仅拘泥于语文课堂去探索语文教学的诗意化,难免是管中窥豹。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意沟通课堂内外,无限拓展延伸,开设学科活动,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无墙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敞开诗意的胸怀。
  比如赏析完晏殊《破阵子·春日》,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融入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把诗歌改编成一出舞台剧。擅长表演的当演员,擅长写作的改写剧本,擅长组织的当导演,擅长手工的制作道具……这样,同学们就把课本读活了,丰富了人生体验,走向了课堂之外,融入到更广阔的文化时空中。
  文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生活才是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好老师。语文教材不管怎样改,教学方法不管多么先进,语文教学都应以生活为起点,更要以生活为高层次上的终点。如学习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时,可以让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漫步校园、居住的小区等,慢慢走,欣赏。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再如,学习必修三“底层的光芒”这个系列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身边人物的喜怒哀乐,并形成文字《凡人小事》。甚至是可以带着课堂上的知识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去发现语文的精髓,去触摸纤尘不染的诗意灵魂。
  综上所述,面对语文,我们的教学切不可走入死胡同—— 一条简单的、机械化的甬道,这条甬道前景是黯淡的,走不进学生的生活,也流淌不出学生生命的诗意。我们唯有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色,明确自己的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在这样的前提下,语文课堂才能诗意盎然,充满活力,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走上一条诗意之路,希望之途。
  (江苏省阜宁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