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律动陶冶情操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klfgkf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的社会快速发展中,培养小学生的课目也趋于逐渐增多,为了适应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各项全面发展,以求小学生在各项课程中的各项均衡,达到各项全部达标的目的,由此需要教师在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对于乐感的培养,以及培养对音乐的律动敏感度,使学生不仅有很强的律动感,也陶冶了情操。
  一、如何从基础开始训练小学生节奏感
  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缺乏节奏感,并且不能很好地掌握节奏,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予以重视,以此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而现代社会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项方面相互平衡,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节奏感,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深度认识和掌握。因而节奏感的掌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有一句名言:“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而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认为,音乐主要的构成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所以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重点强调了从节奏来指导学生并进行音乐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训练。
  1.将生活代入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节奏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将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得到的联想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一一对应生活中具体形象、状态,比如说到简谱上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将二分音符形容为拖着尾巴走路,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走得慢一点;然后就是四分音符,将四分音符形象地比喻为用两条腿走路,学生依据自己的联想能力马上就能知道四分音符快于二分音符;而将八分音符比喻为跑步,学生就能更快地理解为八分音符快于四分音符。这些形象的比喻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更快地掌握,促使学生智力多方面发展,左右两脑协调进步,提高了学生对节奏的认识度,也提升了学生的节奏感。同样,这样形象的比喻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指挥棒,逐步培养内心节奏感
  在学生练习唱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指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内心的节奏感,比如在练习唱歌的时候,在其中一首歌曲结束前乐谱上有延长部分,在学生训练时对于乐曲的掌握过程中通过指挥引导,明白了解了力度以及速度分配的特点,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在没有指挥引导下能够准确、整齐、统一地完成歌曲的一部分,即说明这样的训练以及指挥具有良好的效益,学生能够逐步培养内心的韵律感,并且在心里形成了一定的节奏感。
  3.组织丰富多彩音樂律动活动,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人类的节奏感通常和运动觉互相联系,与运动觉的互相配合可以进一步增强节奏感,低中年级的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特点,在节奏感的练习中从音乐动作入手,学生在拍手、点头、拍肩、摊手、走步的练习中体会音乐节奏的快慢,以及节奏的强弱变化,老师在钢琴上可以进行即兴演奏,从速度、力度、音区上加以不断变化,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断变化做出相应的节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二、低中年级小学生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途径
  1.基于学生听觉培养节奏感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中通常使用唱,以此来表现音乐的艺术形式,但是听众们还是需要依靠听来感悟音乐。用耳听才是音乐的终端表现形式,所以想要唱好一首歌曲必须做到“听好”。用耳听是各种不同音乐基本掌握的基础,即通过音乐的律动来表现对节奏感的把握,从而领悟音乐想要向人们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因而要想在音乐中表现出节奏感,必须用耳听出,基于听来表现和掌握节奏感,理解节奏感在音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培养学生倾听节奏感的能力,学生会在无形中将听觉和节奏感相互结合,无论是万树丛中百鸟的叽叽喳喳,还是街道上的大雨倾盆和狂风呼啸、海边狂风巨浪以及波涛滚滚,都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倾听习惯,将这些无意识地运用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听出歌曲节奏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动作培养学生节奏感
  节奏感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节拍,在现代的教育前景下,许多教师都借助于节拍帮助学生更快领悟音乐中的节奏感,而事实证明节拍训练法是一种很好的掌握音乐节奏感的方式,同样。节拍又是节奏感的运动表现方式之一,音乐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中都与舞蹈息息相关,是作为舞蹈的辅助手段而存在。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是酷爱运动的年龄,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节奏感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导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动,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认同,并且使学生更快领悟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同时在舞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认同理解,使学生更快体会到音乐与生活互相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对于音乐的认识。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聆听音乐舞动的过程是掌握节奏感的过程,教师绝对不可以固化学生动作,而将感受音乐放松自由的氛围转变为舞蹈排练课,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这样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节奏感。
  3.基于乐器培养学生节奏感
  人类最早是通过乐器来了解节奏感,乐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了解节奏感的形式,与此同时,节奏感就产生于各种类型的乐器,从古至今,无论国内国外,音乐都是以节奏感为基础。所以,依靠乐器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乐器节奏感,以此培养学生领悟音乐节奏感。
  节奏感是培养学生音乐乐感的重要因素,培养节奏感是培养音乐才能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通过培养学生节奏感可以开发学生的左右脑协作,多元化开发学生智商和情商。研究证明,一些音乐能够起到开发智商的作用,而培养节奏感,就是听懂音乐了解音乐的康庄大道,通过培养学生节奏感,将使学生的智商更加发达。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江苏】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合作在人际关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作为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合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合作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就小学课而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从强化学生的合理分工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习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阅读习惯入手。  随着教育方法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逐渐被应用到科学课程当中。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转变方法和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存在很
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的动力以及重要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这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以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
心理学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对表象进行简单的归纳,其往往忽视概念建构的推理过程,直接得出前概念。曾宝俊说,科学课有时候需要“摧毁”学生的错误前概念。科学教育教师要顺势而为,彻底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为重构学生的概念系统提供一切可能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高级思维参与,对学生未经推理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去伪存真,让学生告别轻信。  一、表象——建构起“海市蜃楼”的概念大厦  为什么要摧毁学生的某些错误
在ERP实施和使用过程中,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时间链方法使事情变得比较可控呢?
综述了C/C复合材料致密化制备技术,分析比较了化学气相渗透工艺、液相浸渍工艺及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的优缺点.认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过去一些年中发展很快,但它的工艺周期
1 张鹏:传统媒体人为何未成微博内容生产者那天听某微博领导说,他曾认为传统媒体人会迅速占领微博阵地,但却意外发现他们大多不适应微博的形式、节奏和影响力模板.成了听众而不是
越来越多的Web2.0公司职工下岗.而公司又未能及时进行第二或第三轮融资。这不是一个好迹象。谁能保证Web2.0不是又一个泡沫?
期刊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已越发深刻地弥散于包括文学艺术、都市景观、流行时尚、娱乐休闲、装帧设计在内的诸多领域。相应地,“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也已成为最引人关切的学术命题。围绕“何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何为”“后现代主义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德里达(JacquesDerrida)、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巴特(Ro
通过测定药浆稳态和动态流态变性的变化,研究了一些推进剂功能组分在丁羟粘合剂体系和丁羟/高氯酸铵体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功能表明MAPO,H,LCM对HTPB粘合剂体系有内润滑作用,偶联
科学记录既是孩子们科学课学习的内容之一,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多次提到与记录有关的内容。科学记录始终伴随着孩子们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之中,而科学探究又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因此科学记录也就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我们应追求“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有效的记录?对此,我提出了科学课学生应有独立的一本记录本设想,并给予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