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审计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在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环境审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重大经济决策、经济活动都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关。
[关键词] 环境审计 问题分析 发展建议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开展环境审计,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审计内容单一。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宣传方面也做得很不够。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为审计内容过于单一。我国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
2.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力量缺乏。西方国家开展环境审计较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實的技术力量。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如果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作为环境保护投入,大体上可以控制住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改善。相比之下,我国环保投入较低,历史欠账很多。同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另外,我国也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成本的20%左右。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有些地方政府和经济部门并没有坚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基本原则,重开发、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在进行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时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由于目前环境审计主要是合法性审计,即使审计出被审单位不合法,也缺乏对被审单位的有效惩治。
4.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迅速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部门即使参与了政策制定工作,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也会有很大难度,以致产生审计风险
5.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从长远看,要使环境审计顺利进行,必须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否则将无法适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
二、我国环境审计发展建议
1.开展联合审计,提高环境审计质量
我们在从事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时,既要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各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注重环境审计自身的理论体系,完善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理论体系框架,做到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近期可以开展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审计,用环境专家的专业知识弥补审计人员知识面的不足,提高环境审计工作效果和质量。
2.加快并完善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将环境影响纳入成本核算内容,充分发挥环境审计对象在环境审计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企业在主观上建立环保意识,将自身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环境信息会计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才能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
3.加强内部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建立重在事前的环境审计。我国的环境审计目前是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从我国环境审计现状来看,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审计主体应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一部分,它非常了解企业的发展步骤和发展目标,从而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发挥监督和签证职能,使得企业的发展壮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立法工作,制订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健全的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会计和信息等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某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资源披露,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环境审计,从而促进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周占文闰晓红,“论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中国审计,2001年第9期
[2]管亚梅,“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问题与对策”,江苏商论,2005,6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审计2005,6
[4]琟艳,袁小勇,“论企业环境审计的开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论文,2006年4月■
[关键词] 环境审计 问题分析 发展建议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开展环境审计,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审计内容单一。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宣传方面也做得很不够。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为审计内容过于单一。我国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
2.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力量缺乏。西方国家开展环境审计较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實的技术力量。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如果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作为环境保护投入,大体上可以控制住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改善。相比之下,我国环保投入较低,历史欠账很多。同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另外,我国也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成本的20%左右。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有些地方政府和经济部门并没有坚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基本原则,重开发、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在进行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时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由于目前环境审计主要是合法性审计,即使审计出被审单位不合法,也缺乏对被审单位的有效惩治。
4.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迅速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部门即使参与了政策制定工作,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也会有很大难度,以致产生审计风险
5.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从长远看,要使环境审计顺利进行,必须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否则将无法适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
二、我国环境审计发展建议
1.开展联合审计,提高环境审计质量
我们在从事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时,既要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各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注重环境审计自身的理论体系,完善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理论体系框架,做到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近期可以开展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审计,用环境专家的专业知识弥补审计人员知识面的不足,提高环境审计工作效果和质量。
2.加快并完善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将环境影响纳入成本核算内容,充分发挥环境审计对象在环境审计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企业在主观上建立环保意识,将自身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环境信息会计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才能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
3.加强内部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建立重在事前的环境审计。我国的环境审计目前是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从我国环境审计现状来看,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审计主体应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一部分,它非常了解企业的发展步骤和发展目标,从而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发挥监督和签证职能,使得企业的发展壮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立法工作,制订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健全的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会计和信息等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某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资源披露,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环境审计,从而促进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周占文闰晓红,“论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中国审计,2001年第9期
[2]管亚梅,“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问题与对策”,江苏商论,2005,6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审计2005,6
[4]琟艳,袁小勇,“论企业环境审计的开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论文,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