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作为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课堂的引入、生产生活实际、化学实验等方面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要赏识学困生,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学困生 学习兴趣 培养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能否转化,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歌唱家定调,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导课也一样讲求的就是“一锤定音”,像磁石一样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自然就顺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需要精彩的导课来吸引他们的听课。例如:在讲授《物质的量》这节课时,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是生涩、抽象的。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呢?老师就先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脑海里有了化整为零的概念;接着提问:“家里吃的米是一粒粒的,那么你们买的时候是否是一粒粒买的呢?”同学回答:“是一袋袋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化零为整。化学反应是在微观中进行的,而我们的需求又是宏观的,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经过这样的导课,就阐明了物质的量的本质,让他们感到生动、形象、易懂。又如在讲《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蛋白质”一节课时,我就先投放“大头娃娃”事件中相关的图片,大多学生都在认真观看,有的还表现出吃惊、愤怒,有的学困生看后在笑。接着,我就把加入部分“三聚氰胺”的液态奶包括核桃牛奶、早餐奶以及一些奶制品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再次展现给学生时,我发现部分学困生的表情发生了变化。这样,在以后的整节课教学中,学生就会跟着老师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实生活及生产中可以说化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自觉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酸碱中和滴定”时,由于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兴趣,当然也就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听课了。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中所含的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因此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呢?我们只有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测量。酸碱中和滴定就是其中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醋,其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 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1.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2.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等等。经过这样讲解,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学习起来空洞无味,他们会觉得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太多太多了,就会使他们“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更能让学困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同样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现象直观、鲜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口头”实验变为由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对任何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因此,实验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实验,例如,把讲氯气时,让学生探究氯水的成份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积极很高,无能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积极参与,大胆去做实验。又如学生学完“盐类水解”后,通过发放pH试纸让他们带回家去亲自测定家中常用的液体及日常饮用的饮料的酸碱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认识到书本知识的学有所用,而且还体验到了自己尝试实验得到结论的成就感,更能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决心,也让学困生认识到了知识只要学是能学好的,事情只要做也是能做成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某些化学物质的用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化学物质用途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走进生活,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用途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这些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我就让学生在家把硬的猕猴桃与熟了的苹果放在一起和单独存放硬的猕猴桃相比,让学生观察,然后告诉我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困生也能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扬长避短,擅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学困生学习有困难,但不是什么都有困难,什么都落后。学困生往往会有一方面的特长,例如:绘画、体育、音乐、计算机操作等等。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责任之重大。就更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个都不能放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充满青春,充满活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不算太难。难也要做,因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学困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会在某一个时间或某是一个学科中取得成绩,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要不断鼓励他们,放大学困生的亮点,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采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学困生在这样的环境的激励、影响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目标,当然也不会主动地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同时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主动的帮助他们。要把帮助学困生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要让学习好的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的学习更有利于自己学习知识的巩固的道理,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把学习好的和学困生交叉分组),在实验课的教学中也这样分组,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可以带动学困生共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另外学困生他们完成作业也十分困难,但还要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于是他们会采取照抄的办法来应付作业,对待学困生照抄作业的现象,不能一律严厉禁止,严肃地呵斥和批评,也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要让学困生明白照抄的不应该是他人的解题的步骤和结果,而是要照抄别人的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然后让学困生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以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学困生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学习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无论是哪类学困生,都需要教师的深切关爱和真诚的赏识。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无私地向学困生播撒关爱的阳光,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他们就会成为学习上的阳光少年。我们心中要有学因生,但是绝不能将他们看成是永久的学困生。人是需要赏识的,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欢乐的学困生更需要赏识。爱是教育的真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可能改变这个学困生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总而言之,老师要赏识学生,在老师眼中,学生应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各有特点,相信学困生能行,引导学困生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摆脱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室编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册
[2] 林能项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5)总第309期■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学困生 学习兴趣 培养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能否转化,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歌唱家定调,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导课也一样讲求的就是“一锤定音”,像磁石一样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自然就顺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需要精彩的导课来吸引他们的听课。例如:在讲授《物质的量》这节课时,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是生涩、抽象的。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呢?老师就先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脑海里有了化整为零的概念;接着提问:“家里吃的米是一粒粒的,那么你们买的时候是否是一粒粒买的呢?”同学回答:“是一袋袋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化零为整。化学反应是在微观中进行的,而我们的需求又是宏观的,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经过这样的导课,就阐明了物质的量的本质,让他们感到生动、形象、易懂。又如在讲《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蛋白质”一节课时,我就先投放“大头娃娃”事件中相关的图片,大多学生都在认真观看,有的还表现出吃惊、愤怒,有的学困生看后在笑。接着,我就把加入部分“三聚氰胺”的液态奶包括核桃牛奶、早餐奶以及一些奶制品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再次展现给学生时,我发现部分学困生的表情发生了变化。这样,在以后的整节课教学中,学生就会跟着老师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实生活及生产中可以说化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自觉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酸碱中和滴定”时,由于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兴趣,当然也就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听课了。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中所含的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因此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呢?我们只有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测量。酸碱中和滴定就是其中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醋,其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 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1.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2.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等等。经过这样讲解,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学习起来空洞无味,他们会觉得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太多太多了,就会使他们“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更能让学困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同样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现象直观、鲜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口头”实验变为由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对任何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因此,实验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实验,例如,把讲氯气时,让学生探究氯水的成份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积极很高,无能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积极参与,大胆去做实验。又如学生学完“盐类水解”后,通过发放pH试纸让他们带回家去亲自测定家中常用的液体及日常饮用的饮料的酸碱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认识到书本知识的学有所用,而且还体验到了自己尝试实验得到结论的成就感,更能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决心,也让学困生认识到了知识只要学是能学好的,事情只要做也是能做成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某些化学物质的用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化学物质用途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走进生活,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用途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这些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我就让学生在家把硬的猕猴桃与熟了的苹果放在一起和单独存放硬的猕猴桃相比,让学生观察,然后告诉我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困生也能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扬长避短,擅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学困生学习有困难,但不是什么都有困难,什么都落后。学困生往往会有一方面的特长,例如:绘画、体育、音乐、计算机操作等等。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责任之重大。就更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个都不能放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充满青春,充满活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不算太难。难也要做,因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学困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会在某一个时间或某是一个学科中取得成绩,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要不断鼓励他们,放大学困生的亮点,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采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学困生在这样的环境的激励、影响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目标,当然也不会主动地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同时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主动的帮助他们。要把帮助学困生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要让学习好的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的学习更有利于自己学习知识的巩固的道理,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把学习好的和学困生交叉分组),在实验课的教学中也这样分组,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可以带动学困生共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另外学困生他们完成作业也十分困难,但还要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于是他们会采取照抄的办法来应付作业,对待学困生照抄作业的现象,不能一律严厉禁止,严肃地呵斥和批评,也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要让学困生明白照抄的不应该是他人的解题的步骤和结果,而是要照抄别人的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然后让学困生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以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学困生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学习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无论是哪类学困生,都需要教师的深切关爱和真诚的赏识。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无私地向学困生播撒关爱的阳光,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他们就会成为学习上的阳光少年。我们心中要有学因生,但是绝不能将他们看成是永久的学困生。人是需要赏识的,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欢乐的学困生更需要赏识。爱是教育的真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可能改变这个学困生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总而言之,老师要赏识学生,在老师眼中,学生应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各有特点,相信学困生能行,引导学困生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摆脱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室编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册
[2] 林能项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5)总第3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