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提出通过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开放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加强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精简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肯定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 培养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6—19岁,处于青年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减少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
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一、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这种方法自然且简单易行,因为里面涉及的方程思想既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重点,特别是从多角度思考解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尤其是学习较好的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当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的多种解法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哪种解法更适合自己。
二、 开放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培养发散思维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当然,我们知道开放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训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但是提供给学生的却是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切实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一般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将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的信息,再提炼出自己的成果,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换分享。学生们也十分乐意参与这种形式的思维训练。
三、加强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教学,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中时刻都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就要着重讲清楚它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要求,提高数学能力。
四、精简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教学中尽量教学生一些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在教学中,当遇到某些问题可以运用特殊化、排除法等思想方法来求解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解题更加迅速、更准确,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减轻学生的负担。
五、肯定学生的独创性,以活跃思维
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时,往往就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更新观念,虽然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模式化,但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若给予一定的鼓励点拨,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更充分地暴露和展开,学生的独创性也就可以更好地扬长发挥。
六、鼓励学生质疑,通过思维的批判性来检查思维过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否进行独立分析的,是否善于仔细地反思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是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体实施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错解,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启迪和引导,使得数学课堂教学中展现的数学思维过程更加真实科学,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士锜,李俊等.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 培养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6—19岁,处于青年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减少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
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一、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这种方法自然且简单易行,因为里面涉及的方程思想既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重点,特别是从多角度思考解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尤其是学习较好的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当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的多种解法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哪种解法更适合自己。
二、 开放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培养发散思维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当然,我们知道开放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训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但是提供给学生的却是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切实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一般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将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的信息,再提炼出自己的成果,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换分享。学生们也十分乐意参与这种形式的思维训练。
三、加强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教学,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中时刻都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就要着重讲清楚它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要求,提高数学能力。
四、精简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教学中尽量教学生一些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在教学中,当遇到某些问题可以运用特殊化、排除法等思想方法来求解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解题更加迅速、更准确,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减轻学生的负担。
五、肯定学生的独创性,以活跃思维
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时,往往就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更新观念,虽然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模式化,但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若给予一定的鼓励点拨,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更充分地暴露和展开,学生的独创性也就可以更好地扬长发挥。
六、鼓励学生质疑,通过思维的批判性来检查思维过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否进行独立分析的,是否善于仔细地反思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是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体实施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错解,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启迪和引导,使得数学课堂教学中展现的数学思维过程更加真实科学,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士锜,李俊等.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