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法隧道穿越断层及破碎带支护结构研究

来源 :铁道建筑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gv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多会遇到各种不利于隧道工程的不良地质环境,断层破碎带作为一种常见不良地质地段在隧道穿越施工时具有较高风险。本文以湖杭铁路鹿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遍布节理模型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不同超前支护方式和开挖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土体变形规律及塑性区分布情况,并对不同开挖工法下锚杆轴力大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台阶法开挖围岩变形量相较于全断面法要小;管棚作为超前支护方式比注浆小导管更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围岩塑性区分布与断层及破碎带方向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云桂铁路白腊寨2#四线大桥因左侧山体蠕动变形,导致桥梁发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危及云桂铁路运营安全,须对桥梁进行校正和加固。为确保加固校正期间铁路运营安全,彻底阻止病害继续发展,提出承台加固+箱梁顶升校正+长期变形监测综合处置方案。本文针对病害整治过程技术难点,就箱梁临时支撑、基础加固、顶升校正、自动变形监测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对既有线路运营影响。该桥梁于2020年11月20日顺利完成整治修复,恢复铁路正常运营,达到预期整治效果,可为类似条件下桥梁病害整治提供可借鉴经验。
基于防淹门功能阐述,介绍防淹门在国内地铁和客运铁路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广州地铁应用情况。结合工程实际,总结城际铁路防淹门设置和选型要点。以珠三角城际和长株潭城际为例,分析防淹门设置对在建地下车站的影响,并指出目前城际铁路地下段设置防淹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际铁路地下车站防淹门设置的一般原则。
川藏铁路是中央治藏方略世纪性战略工程,修建川藏铁路是人类发展史上遇到的最复杂、最艰险、最具有挑战性的超大型铁路工程。雅安至林芝段全线新建车站24座,正线长度1008 km;新建隧道72座,占线路总长度的84%,其中长大深埋隧道众多,最长隧道达42 km。一般大于6 km的长大隧道开挖需要采用TBM施工法。本文通过调查川藏铁路康定2号隧道施工过程用电需求,针对其各大型施工设备用电特点,通过分析研究,对康定2号隧道施工用电提出安全、可靠、合理的供电方案,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国家铁路路网规划由三纵三横调整为八纵八横,中国铁路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时代。我国幅员辽阔,山地众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及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铁路线路中隧道通行方案大量增加,长大隧道纪录不断被刷新,与其配套的隧道照明系统设置数量也随之增加。当前提倡建立节能型社会,提高铁路运营安全、降低运营成本成为铁路发展的主基调,做好隧道照明系统的控制、降低隧道照明能耗,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本文探讨通过采用安全可靠的照明控制方案来实现铁路隧道照明系统的安全节能运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水文、气象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点和应用现状,结合高铁四电施工特点及需求,提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高铁四电施工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并就应用场景技术路线进行探讨分析,为后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高铁四电施工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高铁线路建设运营有较高的沉降及变形要求,线路下方施工尤其近距离作业会对土体产生扰动导致高铁周边地表产生变形,如何控制铁路沉降变形一直是交叉既有线研究的重难点。本文依托下穿既有线框架涵工程,对支护形式进行研究,以保障运营线路沉降控制、结构物安全。采取多重加固支护形式,借鉴既有线路架空D型便梁施工技术、地铁管幕施工技术,利用隧道法施工新建框架涵与原铁路线路下方未完通道精准对接。沉降及变形监测结果表明,综合支护加固形式对既有线路基、线路沉降控制效果显著,能有效保障下穿既有线施工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氟橡胶用于需要高温和耐化学品性能的应用场合。FEPM是四氟乙烯(TFE)和丙烯(P)的交替共聚物。众所周知,它对有机酸/碱和无机酸/碱,尤其是各种汽车润滑油中的胺,均具有优异的耐化学品性能。由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组成的氟弹性体(FKM)对有机碱和无机碱,尤其是高温下对碱水溶液的抗耐性较差。但是,FEPM在加工性方面则面临许多困难。例如,其硫化性能和脱模性能不够好,特别是在模压过程中。
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多种现代交通方式的汇聚点,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利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契机,对其周边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深汕枢纽为例,从用地布局、开发容量调整、城市空间与景观系统营造、交通体系构建及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探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带动下的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法,并结合现有场地环境构建一个以高铁站为中心的新的城市发展布局,为交通枢纽带动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地铁车站出入口一般与车站垂直相交,且横穿许多高危市政管线,给出入口施工带来极大困难,严重影响工期。以郑州锦绣枣园站1号出入口施工为背景,提出一种矩形顶管近距下穿市政管线施工技术。结合出入口所处位置以及地层情况,通过顶管选型、刀具布置、顶进参数验算以及顶进过程一系列技术优化,解决了出入口管线改迁难的难题,在施工安全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工期缩短近2个月。该技术能很好地适应浅埋地层出入口施工,较好地保护地下管线,且与常规施工技术相比,经济效益可观、推广性强。
邻近既有铁路线新建隧道盾构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需严格控制从而尽量降低对既有线的影响以确保线路运营安全。成自高铁锦绣隧道始于驿都大道西侧,依次下穿菱窠路、成龙路等城市主干道,隧道中段沿锦绣大道敷设,后线路转向南,穿越成都,全长3655 m。本文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论述既有线盾构始发、掘进、接收施工技术,以期为同类地质及邻近既有线盾构施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