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可追溯监管的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产业组织形态视角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d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产业组织形态视角,分析可追溯监管的食品质量、产业利润和消费者福利三大政策效应,探讨责任处罚力度、产业效率、企业效率异质性等因素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可追溯监管能够提升食品质量,但会降低上游企业利润,损害产业利润,且不一定增进消费者福利,其政策效应在程度上存在产业组织形态差异;加大责任处罚力度和提高产业效率能强化监管的质量提升效应,但会降低产业利润,只有二者足够大时才能抑制利润折损和福利损失,上述影响在程度上因产业组织形态而异;增强上游企业间效率异质性或者在上游企业相对于下游企业有效率优势时,增强上、下游企业间的效率异质性,都能强化监管的质量提升效应和产业利润增加效应,并对消费者福利无负面作用,上述影响在程度上也因产业组织形态而异。
其他文献
期刊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探讨现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结构及指标体系,以及全面落实这一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为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创业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本体论转变是从"实践论"到"生活论"取向的根本性转变。实际上,实践是中国实践哲学与实践美学的思想根源,关键就在于实践与类生活(类本质)的循环规定。广义的人类活动或人类的做,可以区分为创生与实践两类,但西方思想界却不仅以实践遮蔽掉了创生,且将工作提升到实践的地位之上。如今,我们却可以回到创生,返本开新出一种新的"生活论"的哲学和美学。因为哲学和美学的根基,并不在于实践那种有意志的实践行为,反而更在于创生之"生-成行为"。由此形成的哲学和美学,与中国本土思想内在贯通起来:一方面
创伤、历史、记忆和身份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然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在不将历史和记忆塑造为一对二元概念的情况下,通过深入探索二者间更为复杂和不易研究的关系,包括创伤的角色及其影响,来研究这一主题。文章尝试提出一套顾及多方面的研究计划,同时包含多种概念上彼此关联的组成部分,呼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通过不贬低档案材料价值和重要性的研究方式,探究创伤记忆和记忆(或者回忆性作品)的角色,后者不仅可以抵消创伤后效应,还可以补充、甚至纠正文献材料。文章主张历史学应以一种包含批判性的积极方式研究创
金融化是伴随货币化、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发展而出现的经济现象。随着金融化的发展,产业资本主导被金融化资本主导取代,形成了金融化资本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分配渠道。金融化条件下,金融利润来源发生了变化,金融化资本不仅通过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渠道参与经济剩余的分割,而且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机制参与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和资本的再分配。金融化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化资本主导,不仅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收入所得者倾斜,而且通过负债、资产渠道和价值形式的财富及虚拟价值溢价机制影响收入在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后人类近来成为人类视野中日益凸显的讨论事项。然而,人们关于后人类未来可能意味着什么却没有共识,技术后人类期望与针对人文学科批判的后人类主义学术方面之间的张力变得越来越明显。前者蕴含了一种全新意义的历史性(historicity),它期待着一种引起技术后人类的终极改变,使得之前的非存在与人类之外的东西成为中心主体,而后者则对仍聚焦人类的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进行理论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技术后人类解放性地拓展了技术后人类对业已熟悉的人类世界的关注,使之导向非人类世界,并对生态学意义上的它者给予特别重视。而人
在分别以道、有-在-是(Being)、梵(Brahman)为宇宙本体的中国、西方与印度哲学中,宇宙万物的运行以气、逻各斯、幻(māyā)为主要概念体现出来。西方由逻各斯(logos)演绎为逻辑(logic),进而展开为亚氏逻辑和实验科学,是一种实体的运行。中国由气化万物,使物成为以气为主、形气合一之物,展开为虚实相生的运行。印度由宇宙本体的幻力(māyā)展开为现象世界,把时间流动与事物的性质捆绑在一起,显成一个是-变-幻-空之物,从而世界万物的成住坏空的运行,成为幻出和幻归的运行。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经济从"脱实向虚"到"脱虚向实"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章阐释"脱实向虚"和"脱虚向实"的含义后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脱实向虚"的特征事实是存在产业资本虚拟化和虚拟资本垄断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由"脱实向虚"到"脱虚向实"的转变机制在于缩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利润率的差异。据此,文章提出了纠正"脱实向虚"不良倾向、从"脱实向虚"到"脱虚向实"的转化路径。
企业家的行为要受到制度环境的激励和约束,但他们不是制度作用的被动接受者,制度企业家也可能通过制度创业促进制度变迁,进而影响制度发展。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环境决定了其制度嵌入与制度创业的特殊性,在此过程中,企业家的认知风格在制度环境与企业家行为互动过程中具有介导性质,部分地显现了企业家能动性的微观基础因素。理解制度与企业家行为的互动以及企业家行为特征的变化,要考虑制度与企业家行为的互动如何与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要把企业家的能动性纳入分析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