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漂流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由几个学生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它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激起了写作欲望,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合作;表达;交流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中最难突破、最需要花时间的。多练,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日记便可以天天练笔。自打我教学以来,尝试过让孩子们天天写日记,也尝试过让他们一周写一篇周记,但收效甚微,日记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后进生的日记完全是为了应付,批改日记有时也成为了老师的一种负担。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平常在生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我想:在写作上是否也可以尝试这种模式呢?于是,我决定在班上实行“漂流日记”。经过一年多的“漂流”尝试,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表达欲望大大增强,写作能力也不断提高。
一、形式新颖,激发写话兴趣
漂流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所谓“漂流”,就是同一本日记本,由几个学生合作轮流写作,合作的学生就是平时的学习小组成员,一人或多人写作,然后互相阅读、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当我带着自己精心设计的14本漂亮的日记本走进教室时,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有象征意义的缤纷图案的封面,有特意排版的日记页面,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我把本子分发给14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封面写下自己的姓名,再写下4人选择的格言警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天写一篇日记确实是负担,学生有时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的要求很简单,轮到的同学就写自己最想写的一段话,至少两三句话,这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最低要求。学生们觉得新鲜极了,劲头十足。“漂流日记”就这样在全班“漂”开了。
二、内容宽泛,提供写作素材
“漂流日记”使学生的日记内容变得鲜活,有血有肉,不再出现“抓耳挠腮”“咬笔头”的现象,虽不是洋洋洒洒、倚马千言,但也能字字珠玑,真情流露。内容可以孩子们选择,也可以由我来布置,例如,本周主题是发现教室里的变化;有时,主题是寻找课外书中最吸引人的比喻句;有时,主题是回家和妈妈一起准备的晚餐……内容尽量延伸至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小区门口新开的一家商店,回家路上的变化,和妈妈一起的劳动,老师的一次生气……五花八门的题材都被搬进了日记,如“咦?这家卖衣服的地方一下就变成卖冰棍儿的了,真是太好了!吃冰棍儿,想到这儿,我的心已经迫不及待地盼着夏天快些来临了!”“邓老师早自习就听学习委员打‘小报告’——今天有同学欠交作业!即将有一场‘暴风雨’到来,语文课铃声一响,教室里安静得连同学的呼吸都能听到,我仿佛听到了邓老师上楼的脚步声,火气似乎已蔓延到了教室,我们紧张得全身冒汗。”这些呈现在笔下的文字,让人读了觉得特别真实,他们的笔触已经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渐渐学会了观察生活,慢慢有了自己的感受。每天两三句话,不再是无从下笔。如果把高年级学生写作成文比作一座高楼的话,那么,这就是中年级孩子为高楼准备的一砖一瓦。
三、适时点拨,激起写作欲望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天地,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当这些诠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时,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成就感。而“漂流日记”正是满足了学生的 “发表欲”,让他们丰富的想象有了更广泛的读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虽然觉得很新鲜,但不知道这个形式怎么展开,又是日记,又要体现合作。于是,我就帮他们寻找切入口,正好那个星期教学《古诗两首》中的《惠崇〈春江晓景〉》,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我便让4个学生为一组,一人负责一句,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再把它描绘出来。我告诉他们,既然苏轼都能为一幅画题一首诗,那咱们也能为它写一段话。再组合起来,就是一篇精彩的春景文章。学生的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动笔,比比谁写得好,拿到的星最多。有了良好的开端,后面的同学也不敢懈怠。我经常在课文或者课外阅读材料中寻找一些读写结合点,如带他们读了《日有所诵》中的一首儿童诗《捞月网》,第二天《捞日网》《捞星网》《捞云网》《捞神网》接二连三地出炉,仿写得非常成功。有时连老师都惊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大力表扬了仿写的同学之后,班上刮起了仿写诗歌、格言、散文,续写童话、改写故事的狂潮,特别精彩!一个阶段下来,我发现在班上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争着上交本组的日记,期待去读老师的修改意见,或抢着拿回老师批阅过的日记本。而我也会将学生中精彩的“漂流日记”念给全班同学听,发布在我们班级的空间,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欣赏。当我没把“漂流日记”发下来时,学生总会提醒我:“老师,今天的‘漂流日记’还没布置呢!”这真是 “我要写”,而非 “要我写”。
四、借鉴批改,提高表达能力
由于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每个学生在写日记前可以阅读本组其他同学的日记,以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前者的素材也许会给后写者打开思路,前者的优美语句也许会给后写者以借鉴,前者的写作方法也许会给后者以灵感。因为班上的定时评比都是根据本组这段时间“漂流日记”中每一篇的星加起来的总数,因此,每一篇小小的日记也是代表本小组的集体荣誉。为了写好日记,每个组员会主动寻找书籍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实之前关于写两三句话的最低要求,不到两周,学生就自动提升了,他们发现写话写得具体得到的星要多,于是纷纷写起了整篇的习作——日记。为做到材料新颖独特,他们开始留心周围的事物,还会走进自然与社会这两个大课堂,关注起人们议论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来。为了提高小组集体的写作水平,我将各小组的优秀漂流日记或进步孩子的日记在全班传观交流,让大家评价文章好在哪儿,有哪些不足,并特意上习作修改课,教给孩子一定的修改技能。渐渐地,孩子们在写作之后,小组成员会主动帮助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修改后再上交日记本。一本小小的“漂流日记本”,每天像一根接力棒似的在传递。在每一次积极主动的写作训练中,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
班上实行“漂流日记”, 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大环境下的一种尝试。一年下来,学生主动积累片段语言,并尝试写出整篇习作。没有老师过多的束缚,学生轻松,老师也不累,大部分学生乐在其中。学生愿说、愿交流、愿写。日记,在合作交流中也彰显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李冰霖.自由写作与有效指导(三)[J].新作文(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2005(06).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丁有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宏宇小学)
关键词:合作;表达;交流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中最难突破、最需要花时间的。多练,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日记便可以天天练笔。自打我教学以来,尝试过让孩子们天天写日记,也尝试过让他们一周写一篇周记,但收效甚微,日记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后进生的日记完全是为了应付,批改日记有时也成为了老师的一种负担。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平常在生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我想:在写作上是否也可以尝试这种模式呢?于是,我决定在班上实行“漂流日记”。经过一年多的“漂流”尝试,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表达欲望大大增强,写作能力也不断提高。
一、形式新颖,激发写话兴趣
漂流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所谓“漂流”,就是同一本日记本,由几个学生合作轮流写作,合作的学生就是平时的学习小组成员,一人或多人写作,然后互相阅读、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当我带着自己精心设计的14本漂亮的日记本走进教室时,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有象征意义的缤纷图案的封面,有特意排版的日记页面,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我把本子分发给14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封面写下自己的姓名,再写下4人选择的格言警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天写一篇日记确实是负担,学生有时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的要求很简单,轮到的同学就写自己最想写的一段话,至少两三句话,这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最低要求。学生们觉得新鲜极了,劲头十足。“漂流日记”就这样在全班“漂”开了。
二、内容宽泛,提供写作素材
“漂流日记”使学生的日记内容变得鲜活,有血有肉,不再出现“抓耳挠腮”“咬笔头”的现象,虽不是洋洋洒洒、倚马千言,但也能字字珠玑,真情流露。内容可以孩子们选择,也可以由我来布置,例如,本周主题是发现教室里的变化;有时,主题是寻找课外书中最吸引人的比喻句;有时,主题是回家和妈妈一起准备的晚餐……内容尽量延伸至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小区门口新开的一家商店,回家路上的变化,和妈妈一起的劳动,老师的一次生气……五花八门的题材都被搬进了日记,如“咦?这家卖衣服的地方一下就变成卖冰棍儿的了,真是太好了!吃冰棍儿,想到这儿,我的心已经迫不及待地盼着夏天快些来临了!”“邓老师早自习就听学习委员打‘小报告’——今天有同学欠交作业!即将有一场‘暴风雨’到来,语文课铃声一响,教室里安静得连同学的呼吸都能听到,我仿佛听到了邓老师上楼的脚步声,火气似乎已蔓延到了教室,我们紧张得全身冒汗。”这些呈现在笔下的文字,让人读了觉得特别真实,他们的笔触已经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渐渐学会了观察生活,慢慢有了自己的感受。每天两三句话,不再是无从下笔。如果把高年级学生写作成文比作一座高楼的话,那么,这就是中年级孩子为高楼准备的一砖一瓦。
三、适时点拨,激起写作欲望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天地,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当这些诠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时,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成就感。而“漂流日记”正是满足了学生的 “发表欲”,让他们丰富的想象有了更广泛的读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虽然觉得很新鲜,但不知道这个形式怎么展开,又是日记,又要体现合作。于是,我就帮他们寻找切入口,正好那个星期教学《古诗两首》中的《惠崇〈春江晓景〉》,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我便让4个学生为一组,一人负责一句,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再把它描绘出来。我告诉他们,既然苏轼都能为一幅画题一首诗,那咱们也能为它写一段话。再组合起来,就是一篇精彩的春景文章。学生的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动笔,比比谁写得好,拿到的星最多。有了良好的开端,后面的同学也不敢懈怠。我经常在课文或者课外阅读材料中寻找一些读写结合点,如带他们读了《日有所诵》中的一首儿童诗《捞月网》,第二天《捞日网》《捞星网》《捞云网》《捞神网》接二连三地出炉,仿写得非常成功。有时连老师都惊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大力表扬了仿写的同学之后,班上刮起了仿写诗歌、格言、散文,续写童话、改写故事的狂潮,特别精彩!一个阶段下来,我发现在班上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争着上交本组的日记,期待去读老师的修改意见,或抢着拿回老师批阅过的日记本。而我也会将学生中精彩的“漂流日记”念给全班同学听,发布在我们班级的空间,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欣赏。当我没把“漂流日记”发下来时,学生总会提醒我:“老师,今天的‘漂流日记’还没布置呢!”这真是 “我要写”,而非 “要我写”。
四、借鉴批改,提高表达能力
由于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每个学生在写日记前可以阅读本组其他同学的日记,以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前者的素材也许会给后写者打开思路,前者的优美语句也许会给后写者以借鉴,前者的写作方法也许会给后者以灵感。因为班上的定时评比都是根据本组这段时间“漂流日记”中每一篇的星加起来的总数,因此,每一篇小小的日记也是代表本小组的集体荣誉。为了写好日记,每个组员会主动寻找书籍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实之前关于写两三句话的最低要求,不到两周,学生就自动提升了,他们发现写话写得具体得到的星要多,于是纷纷写起了整篇的习作——日记。为做到材料新颖独特,他们开始留心周围的事物,还会走进自然与社会这两个大课堂,关注起人们议论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来。为了提高小组集体的写作水平,我将各小组的优秀漂流日记或进步孩子的日记在全班传观交流,让大家评价文章好在哪儿,有哪些不足,并特意上习作修改课,教给孩子一定的修改技能。渐渐地,孩子们在写作之后,小组成员会主动帮助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修改后再上交日记本。一本小小的“漂流日记本”,每天像一根接力棒似的在传递。在每一次积极主动的写作训练中,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
班上实行“漂流日记”, 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大环境下的一种尝试。一年下来,学生主动积累片段语言,并尝试写出整篇习作。没有老师过多的束缚,学生轻松,老师也不累,大部分学生乐在其中。学生愿说、愿交流、愿写。日记,在合作交流中也彰显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李冰霖.自由写作与有效指导(三)[J].新作文(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2005(06).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丁有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宏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