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美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雀东南飞》千百年来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它是一曲悲天恸地的千古绝唱,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基于文本的这一特点,笔者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又开掘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探究《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写法,从而品味《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基于此,探寻刘兰芝悲剧命运的原因,感受悲剧带来的美学效应更具时代意义。
  关键词:悲剧美学;人物分析;美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16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长诗,诗中塑造的刘兰芝是一位家境殷实、知书达礼、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风华绝代的刘兰芝最终“揽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举动给后人留下很多的遗憾与惋惜,诗歌提醒后世人“戒之慎勿”。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从各个角度探寻刘兰芝的悲剧根源。有的从社会学角度认为是封建礼教、家长制对人的戕害;有人认为是门第观念导致了刘、焦悲剧;有人认为当时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是造成无子的刘兰芝被“休妻”的根本原因。鲁迅曾言:“悲剧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即使在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刘兰芝式的离婚悲剧依然存在,如果把刘兰芝的悲剧仅归结为当时社会的原因,笔者认为并不妥当。研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发现三个家庭成员都过得极为痛苦:焦母专横,兰芝委屈,仲卿进退维谷。这些都与人物性格密不可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发现,悲剧的产生除了外在的社会原因之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一内在原因也是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的。
  一、刘兰芝与焦仲卿母之间的性格对立是造成爱情悲剧的首要原因
  婆媳之间的对立和性格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焦仲卿母亲与刘兰芝二人之间矛盾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焦仲卿母亲之所以对刘兰芝有诸多不满,是因为刘兰芝的出身无法达到焦仲卿家对儿媳妇的要求标准,这门婚姻没有在“门当户对”的理念下完成。然而这种“封建礼教”引导下的思想差异并不是造成刘兰芝与焦仲卿母亲之间矛盾进一步扩大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以至于最终达到婆媳矛盾无法调和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刘兰芝与焦仲卿母亲之间的性格冲突与性格对立。针对封建统治阶级而言,统治者会利用“孝”来进行管理,以此满足自己的统治需求。尽管焦仲卿母亲会在封建教条的影响下只是想让刘兰芝离开她的儿子,而焦仲卿的母亲这种一心想要“遣归”刘兰芝的决心,也与刘兰芝自身的性格有关系,刘兰芝的反抗激发了焦仲卿母亲性格中的“强制性”,于是直接导致这场婆媳战争的爆发。焦仲卿母亲是一个故意为难刘兰芝并且极为挑剔的婆婆形象。在这样的人物性格特点下,刘兰芝无法在一味的“欺辱和压凌”状态下生存,而是一心想要反抗和出走。与此同时,在诗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中,焦仲卿母亲对刘兰芝积压已久的不满、讨厌和歧视的心理显而易见。当焦仲卿反驳母亲说“休了刘兰芝之后,儿子不会再另娶妻子”时,直接激怒了焦仲卿的母亲。她脾气暴躁、性格专横,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对自己有任何反抗。然而刘兰芝作为心地善良、忍辱负重的儿媳妇形象而言,尽管其性格温和,但遇到不公却不言忍让,面对焦仲卿母亲一再的逼迫和施压,刘兰芝选择了反抗和对立。正是二人在性格层面上的冲突,导致了后续情节的一再发展,直至最后酿成了二人双双自杀的局面。
  二、焦仲卿与刘兰芝二人性格之间的冲突是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焦仲卿自身性格軟弱容易动摇,促使焦仲卿无法独立做出自己的最终判断,这导致焦仲卿在母亲面前一味退让,面对母亲的逼迫,他让刘兰芝暂回娘家躲避,焦仲卿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刘兰芝逐渐对他失望和不满,使刘兰芝内心对焦仲卿的坚守与对爱情的坚持直接崩溃。比如,在诗句“贱妾留空房,徒留无所施”一句中,可以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不满与埋怨,并且在诗句“勿复重纷纭”中,也可以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失望情绪。基于此,二人之间的性格冲突和性格色彩的对立,使得刘兰芝选择了对爱情的放弃,也为她下定必死的决心埋下了伏笔,从而直接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生。
  老舍说:“悲剧是描写生死攸关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这种力量通过“悲”反射出美,通过“毁灭”展示出美,从而使作品迸发出崇高悲剧的美学价值。虽然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妇是爱情的悲剧的主人公,但事实上笔者看来整个故事最有魅力的女主人公的刘兰芝的形象是立体的、是饱满的、也是充满美学意味的,它具备传统女性的聪慧和勤劳,她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可是这样的女子为什么没有受到婆婆的喜爱呢?因为她“举动自专由”,实际上她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和个性的女子,这样的女子有她的聪慧和独立,所以她能在觉得受委屈时自请下堂,能在母亲面前拒绝再嫁,却又在父兄的面前选择妥协,只是在这一点上她的夫君并不能理解她,于是她又有了超乎寻常的决心与勇气,在大婚之日“痴心赴水”证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抗。
  综上,这篇乐府诗篇幅不长,对刘兰芝这个人物的塑造比起小说这些体裁来讲自然也只能算是“寥寥几笔”,但是其中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的描写却也足以向阅读它的学生呈现一个可怜可叹却又不得不欣赏的女性形象。刘兰芝的人物个性使得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成为必然,这种对命运无奈的凄然也就成为悲剧作品的中心与重心,能带给读者以更深层的思考和触动,使之成为震撼人心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张少莉.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阅读审美心理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苏向丽.《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2015(SJ):135-137.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电附中太白校区710000)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成绩产生担忧,这是因为数学成绩能体现人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数学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作为初等数学学习的开端,对学生后续发展意义非凡,传统僵化落后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国家发展中人才的需要。在国家一再强调科学教育模式、培育高速性人才的同时,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本文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例,通过尝试书写四维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高三学生一轮复习中重新建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生物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5-0096  核心素养教育是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
摘要:结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科素养的落实迫在眉睫,而科学素养的落实需要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撑。深度学习教学项目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深度契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理念,立足推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深度学习与之前以碎片化知识为对象,以识记为主要手段的浅层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做中学、经验学习、高阶思维培养为特征的深度学习时代已经来临。  关键词:深度学习;创设情
本文系河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疫”线英语课堂主题活动本土化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1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综合反映学生英语运用的能力。而且它在高考中的所占的分值比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一些省份实行新高考之后,英语试卷中作文分值的比例由原来的近17%变为了近27%,整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英语写作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
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思考和开发,本文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6 reading一课为例,介绍了阅读教学,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对英语阅读进行规划设计。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093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
摘要:为强化我校宿舍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保证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我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我校现状;宿舍安全管理;住宿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
摘要:学科大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在理解学科大概念及选择标准的基础上,以必修第二册“有机化合物”为例,明确学科大概念提炼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提炼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0-0109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要求化学教师不仅只是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
格斗料理
期刊
摘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决定语文教學的教学内容,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对目前倡导的多元化阅读进行反思,以纠正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文本解读的正确做法,促进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抓住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关键,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建学校建校初期师资配备不齐,教师紧缺,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教育经费紧缺,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郴州市二十七完小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实施多项举措,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新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