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民间音乐特征分析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曲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悠远灿烂文化的体现。戏曲艺术流传之广泛,种类之繁多,历史发展之悠久,是其它艺术所难企及的。究其原因在于戏曲艺术源于并发展于民间音乐、民间说唱等形式,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并且其创作与传承均体现了民间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各自独特的音乐、曲调色彩,以及人物塑造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戏曲 民间音乐 民歌 方言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戏曲,可谓历史渊源。从原始社会的歌舞萌芽开始,历经汉代、南北朝、唐代、宋金代、元代……的发展演变与流传,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总体来说,戏曲源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以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代表地方百姓心声、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的生活之中,体现人民群众的美学观点,反映社会、抒发美好情感,且代表剧目相互融合、版本各异、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此外,它自身的艺术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源于并且存在于它的复杂多样的创造性之中,其精湛的作品、简洁实效的真实艺术价值,均体现着各个时代的戏曲艺术特色,也让我们无不为之倾倒和被千百年来戏曲音乐文化的积淀所征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一 人民大众是戏曲发展的沃土
  戏曲发展的成熟与规模,使之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之一。戏曲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质的艺术形式,它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服装、舞台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要素于一体。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也使得戏曲成为最为广泛的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老百姓对自己喜爱和熟悉的本地戏曲艺术来说,可谓各个都是行家。他们对戏曲的音调可以随口哼来,而且惟妙惟肖、津津乐道。他们不仅对戏剧故事非常熟悉,并且对戏中的角色、行头是不是靓丽,角色功夫如何,均可以评头论足,且有较高的鉴赏水平。
  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历史的变革,老百姓对戏曲的热爱是痴心不改,因为那是他们的生计、食量,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的空间。无论环境与生活的变化如何,戏曲总是在他们心中,并伴随他们左右。如:参与各种集市、庙会、宗教活动等等,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戏曲活动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广大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开始活跃起来。每当农闲或逢年过节,农村演戏往往通宵达旦,观众人山人海。这样的戏曲传播,走街串巷,足迹遍布十里八村。也正是因为人民大众这块沃土,才使得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可见,在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大众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1 喜闻乐见之群众性
  人民大众不仅是戏曲的创造者,也是传承、发展戏曲的媒介。因为,戏曲是在民间、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孕育而生,并与之相伴相随。也正是有了人民大众对戏曲的热衷传唱,那些简单的曲调才得以经过广泛的民间艺人的传唱、演绎、变化,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唱段,并得到更广泛流传。戏曲艺术得以发展和传承。特别是历代的民间艺人们,他们在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传播、继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已被历史所肯定。
  戏曲曲调来源自民间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同时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心声;其流行的曲调,也多是简单易学的,并以地方方言、习俗、服饰、等等进行表演而深得民众的喜爱。首先,戏曲与专业的音乐作品相比,其任何一段唱腔,任何一首曲调,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一首首民间曲调。从这个人传到那个人,从此地传到彼地,祖祖辈辈传下来,也就有了诸多的发展变化,这中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人的创作、丰富与润色。所以,尽管民间音乐朴实无华,但却异常生动活泼,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语言使我们为之倾倒。其次,专业的戏曲艺术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汇集了无数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智慧。同时,他们只有熟悉群众的生活才能表达出人民的生活愿望,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2 大众之审美性
  戏曲的艺术形式、音乐、曲调、语言、艺术形象、舞台设计、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内容的审美,来源从大众的审美角度。首先,戏曲的音乐来自民间音乐,均是大众化的音调演变而来;其次,戏曲中的故事内容是表现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和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而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人民大众创造,通过对传说中的典型人物的刻画来表达民众共同的思想与情感。如:《铡美案》描写的是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等等。《白蛇传》直接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不被命运的摆布所屈服的抗争精神,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笔者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其审美更应是体现生活和代表生活的人民大众的审美性,戏曲恰恰体现出这一点。
  3 人物塑造之百姓心声
  从我们非常熟悉的如传统剧目《铡美案》中人物秦香莲的塑造,到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幻想人物白蛇的塑造,既体现了人民群众追求正义的呼声和对邪恶的对抗,又充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戏曲中的每一个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和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某个时代的特征。人民群众把自己热爱的戏曲舞台当作公平舆论和生活的平台,这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戏曲已经成为构建群众思想精神的依托,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并赋予戏曲生命力。
  二 戏曲的地域特性
  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几千年,孕育了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戏曲艺术也正是由于民族的众多、生活的地域不同、地理人文的各异、语言习俗、文化背景的不同,由此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戏曲音乐,也称为剧种。地方剧种的音调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与风土人情,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其流传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原因所在。
  1 地方方言
  地方戏曲曲调基本来源于当地的和民歌小调。由于受方言的影响,戏曲语言就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戏曲的音调和唱腔。因为音调是以方言的音调为基础的,并且演员基本都是用方言演唱的,方言的语音、语调的特点,对戏曲风格以及演唱风格的形成均带来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各地的方言在字音、语调上的显著差异,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调式和旋律,以至某种特有的节奏型。如: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二人台和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在音调、语言方面独具特色。在同一地区同时存在多种不同声腔的剧种,比如在河北地区除了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几大剧种外,还有皮影戏、二人台等。另外,各种地方戏用方言演唱也是出于人们对“乡音”的一种亲切感。如:川剧中的四川方言等,一听就知道是川剧。这些让人倍感亲切、容易理解的地方戏,因此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 地方民歌与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源于民歌和民间说唱。民歌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间说唱是以民歌为基础,属于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于乡村田间地头和城镇地摊茶社,是地道的民间艺术形式。二者的特点均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是各民族文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是戏曲音乐的源泉,是戏曲音乐曲调的主要来源。例如,安徽黄梅戏的曲调最初来源于黄梅一带的采茶调;四川川剧的音乐多来源于当地的山歌、劳动号子、船歌等。各种类型的民歌音调被运用到戏曲中以后,就是融合了各地语言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唱腔、门派等等。但是其民间音乐的特征,如:独特的调式、韵味、说唱语言等特点,仍然被保持在里面。当我们听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时,就能够感受到那种地区风俗与人情,并从中感受到浓郁而强烈的乡土气息,这就是民间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戏曲的口传性
  戏曲艺术、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一样,都具有口头创作与流传的特性。民间音乐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艺人、业余歌手的亲口传唱,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此地传到彼地,从上一辈传到下一辈。因此,戏曲艺术的口传性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 流传与变异
  首先,相同的音调不同的方言,使原有曲调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如,河南梆子,由于语言(方言)的特点,分为东路梆子和西路梆子即豫东调和豫西调,区域的划分也显示了传承的变异。其次,民间艺人的演唱水平、生活阅历、从艺时间、艺术修养和创作个性的不同,演绎出来的作品特性必然也不同,这也是形成变异与地域特点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受到创作者、表演者情绪、精神、创作灵感的影响,使得他们带来即兴发挥的变异。可见,戏曲传承中的自由性、随意性、即兴性,是其创作的源泉,也是民间音乐发展和提高的动力,是形成众多风格各异艺术流派的基础。
  2 再创造
  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创作往往没有特定的模式,并且不受某些条件和内容的限制,完全是即兴创作。其演唱是对构思的再创造和即兴发挥,常常是感觉多于理论,从自身出发进行理解和创造,充分体现了再创造的特点。
  戏曲的剧本创作是表演者演唱或演奏的依据。这种创作属于专业性质,区别于民间戏曲与民间音乐。这种创作是依据民间曲调进行创作或是发展旧的曲调,其创作的曲调具有固定和延续性,并且很少重复出现。这一点与民间戏曲创作不同。那么,戏曲的再创造的载体是民间艺人,尤以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最为突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们自行设计创造出最具有自己特点的唱腔,具有发挥自己优势、扬长避短的特点,使他们的表演跨越了时代的领域,具有一种超现实性。并且,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使原有的艺术形式、人物形象得到完善和更新,从而推动了戏曲艺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丰富戏曲艺术的内涵。
  四 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与发展
  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博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戏曲种类,这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无数民间艺人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一结果展示出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和民间艺术的特征。这也是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的一个集中体现。
  首先,戏曲艺术的丰富内涵与特性,突出的体现在戏曲与戏剧的种类与数量和名目繁多的各类唱腔上。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梆子腔系统——陕西的“秦腔”,山东的“高调梆子”,河北的“河北梆子”;再有高腔系统——赣剧的“弋阳腔”,徽剧的“青阳腔”,浙江的“高腔”等等,还有很多。
  其次,各大戏曲的流派之多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是其内涵的体现和代表。国剧——京剧流派分支很多,各个行当(生旦净末丑)均产生名角与流派的代表人物。如:“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梅派”、尚小云“尚派”、谭鑫培“谭派”、周信芳“麒派”等等。
  再者,戏曲中又以“唱、念、做、打”与“歌、舞、戏”的结合为主要特点,使得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演绎与变化,同一剧中和流派在不同的地域出现一些变化。如:流传在河北与东北地区的评剧,由于地域的不同,在沈阳、天津、河北形成了各自的独特之处,在演出的剧目上更是有很大的区别。
  总之,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相伴相随,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艺术的沃土滋润丰富发展了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在戏剧的剧种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在剧本的剧情、角色的塑造、人物的唱腔、音乐的曲调、舞台表演等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全方位的整合,突出了各大剧种的独有特色与自身特色的演绎,使其戏曲艺术得到了良好的互动与促进,丰富和完善了戏曲文化宝库。
  
   参考文献:
   [1] 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3] 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编:《中国音乐词典续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邢红梅,女,1971—,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本实验是利用回转器模拟失重对离体培养大鼠乳鼠的心肌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的形态由细长梭形变成椭圆形甚至为圆形,并且通过荧光标记
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孝感市主要水生蔬菜之一。市南部湖区的龙店区,又是全市莲藕生产的重要基地。 1984年全市4万亩莲藕面积,这个区就有2万亩,年产量达4500万公斤。具有莲藕生产传统习惯的龙店区焦湖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其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和方法。本文则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经过两年 (1998~ 1999年 )的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实践研究 ,选择两个街道办事处 18个居委会 ,10 2 5 1户 (30 92 4人 )居民社区 ,建立老年人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采取整群健康
福州李贤升同志: 您的来信收到,你问到:所养的菊花,因施用粪肥而出现叶子受病并大批脱落的现象,想知道这是什么病,如何防治。我们仔细研究了你寄来的病叶,看样子是黑斑病,现
各军区联勤部,各军兵种后勤部,总参三部、管理局,总政直工部,总装后勤部,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国防大学校务部,武警部队后勤部,总后所属直供单位:现将《军队医疗机构对外医疗有
目的:通过探讨军事训练与疲劳的关系,达到维护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为其更好地掌握军事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采用问卷、随访及体检的方式对某边防部队的部分官兵进行了
1985年,我们在鹤林科研场继续进行瑞毒霉防治空心菜白锈病试验,并示范面积500亩,均取得可喜的效果。一、试验方法采用瑞士气巴公司生产的瑞毒霉粉剂,其中25%瑞毒霉分1500、20
茶树枝枯病初步确定为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Macrophoma SP.。发病初期,罹病枝条的嫩梢和叶 片下垂,似缺水状,叶片失去光泽转淡绿,进而主脉、侧脉渐褐化,叶脉附近组织随之变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