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引导探索、实践 亲身经历 贴近生活,与生活联系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个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途径有很多种,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数学学习材料“生活化”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当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生活,变得生动有趣,容易感受。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有些知识非常陌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帮助。如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节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到银行去调查各种储蓄利率,学生从银行工作人员那获得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例如储蓄种类、连续降息原因以及征收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十分轻松。
二、组织实践活动,向课外延伸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延伸到课外。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把8盒磁带包成一包,你有几种方法进行包装,怎样包最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包装时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比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测算教学楼的高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白了在同一时间,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与高度成正比例,从而找到了方法,测算出了教学楼的高度。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所以,我们要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先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猜測相同的同学结组,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各小组收集了测量圆的周长、直径(或半径)的数据,通过对周长和直径(或半径)之间进行运算,找到了它们之间有规律的除法运算,又据此得出了两个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左右”,“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六倍多点”。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联系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就自然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左右”这一结论,这时“圆周率”这个名称已经呼之欲出了。学生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总之,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活动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在经历中得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个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途径有很多种,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数学学习材料“生活化”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当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生活,变得生动有趣,容易感受。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有些知识非常陌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帮助。如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节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到银行去调查各种储蓄利率,学生从银行工作人员那获得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例如储蓄种类、连续降息原因以及征收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十分轻松。
二、组织实践活动,向课外延伸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延伸到课外。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把8盒磁带包成一包,你有几种方法进行包装,怎样包最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包装时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比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测算教学楼的高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白了在同一时间,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与高度成正比例,从而找到了方法,测算出了教学楼的高度。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所以,我们要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先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猜測相同的同学结组,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各小组收集了测量圆的周长、直径(或半径)的数据,通过对周长和直径(或半径)之间进行运算,找到了它们之间有规律的除法运算,又据此得出了两个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左右”,“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六倍多点”。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联系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就自然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左右”这一结论,这时“圆周率”这个名称已经呼之欲出了。学生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总之,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活动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在经历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