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物形象体悟寓言内涵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拉·封丹說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
  《揠苗助长》是一则非常经典的寓言。在组织教学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和“消化”寓言内涵。
  一、紧抓课题,整体感知故事
  1.以课题为文眼,紧扣“揠”字,以“揠苗”为线,引导学生读、思、议:(1)农夫为什么揠苗?(2)他是怎样揠苗的?(3)他揠苗的结果是什么?
  2.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 ),就把禾苗( ),结果禾苗(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說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读通一篇课文,让学生說說主要内容,学生往往說不清楚。其实,对于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是有方法可寻的,像本文写的是一件事,教给孩子抓住主线,說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法,就是“授之以渔”。)
  二、扣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
  1.弄清农夫为什么揠苗
  (1)突出“巴望”,进行换词比较。
  (“巴”有急切、迫切的意思,更能描绘出农夫急切的心情。)
  (2)联系“巴望”朗读,想象农夫“焦急”的样子,体会他迫切希望禾苗长高的心理。
  2.了解农夫怎样揠苗
  (1)通过文中“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来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
  (2)将图文结合,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时会說些什么。
  (3)抓住“兴致勃勃”体会农夫自以为得计的可笑心理。
  (4)表演。(注意“拔”时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
  3.明白农夫揠苗的结果
  (1)让学生理解“纳闷”。
  (2)听了父亲的话,儿子怎么想?会对父亲說什么?
  (3)当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农夫心情如何?
  (设计意图:在抓词扣句感悟的过程中,将语言训练有机地融入进去,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为理解寓意奠定基础。这样,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凸显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三、梳理心理,表演故事情节
  1.理清农夫心理变化过程,为复述和表演故事作准备。
  (巴望→焦急→急忙→欣慰→后悔)
  2.默读课文,练习复述。
  3.演一演整个故事。
  (设计意图:如果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的一条明线,那农夫前后的心理变化则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暗线。理清农夫前后的心理变化,能从整体上再度把握全文,为复述和表演故事作铺垫。)
  四、联系生活,体悟深刻道理
  1.农夫原来的想法对吗?
  2.结果怎样?禾苗为什么会枯死?
  3.当看到枯死的禾苗,农夫会怎么想?
  4.农夫傻吗?傻在哪里?
  (明白农夫傻在内心想法上,更傻在拔的行为上。)
  5.让我们来帮帮他,农夫该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說出“施肥助长、除草助长”等。)
  6.追问:为什么你这样做就好,农夫“拔”就会让禾苗枯死呢?
  (明白禾苗有自己生长的规律。)
  7.寓言中的农夫可笑,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可笑的人和事?
  (在老师的启发下,适当說一些社会上的现象,如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节假日安排孩子学奥数、学钢琴……)
  (设计意图:寓言的目的在于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它所讽刺的对象不是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在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领悟寓言所隐含的哲理。)
  教学反思:
  1.注重寓言的工具性。虽然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但在教学时仍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說、读、写方面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巴望”与“盼望”的比较,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农夫“一棵一棵拔”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笔者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读、演,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对形象的感受,给学生安上想象的翅膀,放飞他们的思维。
  2.重视寓言的完整性。寓言故事简短,情节之间联系很紧,互为照应。教学时,笔者能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故事情节。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紧抓重点,牵动小点,再引导学生梳理农夫心理变化的过程,又回归整体。道理的揭示可以說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故事走向生活,领悟寓言所隐含的哲理。
  3.巧设有效的情境。多处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时会說些什么,并表演拔苗的过程;听了父亲的话,儿子会想些什么,对父亲說些什么等。通过角色的置换,让学生成为文本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人物的心理。
  4.加强与口语交际的结合。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读完寓言后,让学生去帮帮那位农夫。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一个交际场,学生在这里感觉到的是一种愉快的交流。
其他文献
每天清晨幼儿园门口都会出现这样一幕,一个大班的孩子小C在门口哭闹:“我不要上幼儿园。”走廊上都是小C哭闹的声音,他还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想让妈妈离开。但是,孩子进入教室后,情绪就180度大转变,抹干眼泪就开始与同伴开心地玩耍,丝毫看不见哭闹的痕迹。妈妈却非常不放心,整个上午会再三联系老师:“他情绪还好吗?”“要不我接回家?”“他会不会哭坏身体?”尽管班内老师再三向妈妈分享孩子在幼儿园快乐学习、生
花旗银行70%的业务依赖于数学,如果没有在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具和技术的支持,许多事情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没有数学我们不可能生存。  ——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柯林斯    做大事者先懂数学  21世纪的数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任何一门科学发展过程中必备的工具。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柯林斯1995年3月6日在英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科学研究所的讲演中对数学有这样一番评价。  在18世纪初,和牛顿同
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中有不少题涉及高等数学知识,采用这类题的优点在于题目既显得新颖灵活,又很好地体现了公平性,并能更好地考查的自学能力和应用水平,为考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等数学知识的改编题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老师和专家的青睐,本文仅就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高等数学和高考的联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选择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唐诗《悯农》中的诗句,这首古诗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但城市中生活的小朋友们却鲜有机会体验播种和收获的过程。在我园的生态教育园里,幼儿可以走近农作物,体验劳动,感知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体会劳动的乐趣。  大米的家在哪里?  秋天的种植园里,红、黄、绿三色交织在一起,一派丰收的景象。乐天指着稻田兴奋地喊道:“小麦熟了。”涵悦说:“那不是小麦,我们在中班看到的小麦是有长刺的。”
本套试卷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设置,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在选材上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宽角度、高视度、多层次考查数学理性思维,难易程度上尽量贴近高考要求.在试题的设计上,本套试卷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填空题一方面注重对知识点的覆盖性,另一方面注重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
“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他的手掌有一点粗,却牵着我学会了走路……”这歌词说的是谁呀?对,就是咱们那勤劳、能干又可爱的老爸。父亲节到了,瞧下面几位同学,就自豪地把自己老爸最可爱一面给秀出来了——  一号攻擂手:梧州市藤县藤城中心校四(7)班高雨欣  一吃完饭,我就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们去逛街吧!”爸爸正跟爷爷聊天,于是对我说:“好的,等一下去。”听到爸爸这样说,我只好一边心不在
在犹太教典籍《塔木德》中,有一则“三妾分产”的故事.该故事记载于《塔木德·妇女部·婚书卷》,说的是一名富翁在婚书(婚姻契约)中向他的三位妻子许诺,死后将给三老婆100个金币,二老婆200个金币,大老婆300个金币. 可是富翁死后人们分割其遗产时,发现他的遗产根本没有600个金币,那么他的三位妻子各应分得多少金币?  人们去找“拉比”,拉比是犹太人中的博学之士,他们不仅研究犹太教律法,还担任民事法庭
摘 要:本文以某高职院校开展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为对象,通过对23门MOOC课程一学期的运行数据和352名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给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大部分学习者的肯定与欢迎。在实施过程中,线上学习辅助性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教师对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学习者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和适应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课前学习任务
结合孩子年龄特点开展“真游戏”一直是我们在努力达到的。10月末,天气渐凉,除了冷空气的来袭以外,雾霾和大风天气也慢慢增加,每每遇到不良的天气不能到户外游戏,孩子们便闷闷不乐。恰巧今年班里睡眠室的床变成了上下铺,室内空间一下子大了很多,屋内的空间变化以及孩子们生活经验的丰富,让他们一下子想到了把游戏搬到屋里来玩。在尝试中,不断有新问题出现,老师该如何顺应幼儿的发展,找到合适的时机介入到游戏当中,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