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以往认为在国外流行,在国内属于罕见病,近年来由于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减肥、排毒、美容、医源性等),MC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对本病的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MC是如何发病的,及是否会发展为结肠肿瘤,是临床医生和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一方面通过临床研究分析MC患者检出率、年龄、性别、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合并结肠息肉、合并结肠癌情况及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MC的发病与泻药种类、泻药剂量和时间、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从而分析总结MC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临床部分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4780例肠镜检查报告,统计分析MC、结肠息肉、结肠癌、MC合并息肉、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MC患者年龄、性别、主诉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统计分析MC患者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478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MC患者225例,检出率为4.71%;女性比例(66.22%)高于男性(33.78%),与全部肠镜检查中男女比例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检出的MC病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60.84±13.40)岁;女性患者MC检出率(5.24%)高于男性(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MC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40岁组、40-59岁组及≥60岁组三组检出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C结肠黑变部位以右半结肠及回盲部出现比例最高(43.11%),其次为左半结肠及横结肠(34.67%)、全结肠(13.78%)及直肠(8.45%);MC患者的主诉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为便秘、腹痛、检查、便血、腹胀、腹泻、腹部不适等;83.42%的MC患者合并有便秘,76.17%的MC患者服用过蒽醌类泻药或含有蒽醌类成分的药物、保健品;便秘病程越久、泻药使用时间越长,MC的检出率越高;MC患者中合并结肠息肉的检出率(46.22%)高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的检出率(26.4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C患者中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4.88%)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癌检出率(4.2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气虚质51例(26.42%),阴虚质36例(18.65%),痰湿质 23 例(11.92%),湿热质 21 例(10.88%),气郁质 19 例(9.84%),阳虚质19例(9.84%),血瘀质15例(7.77%),特禀质6例(3.118%),平和质3例(1.55%),按年龄、性别分组,MC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出现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的肠镜检出率为4.71%,发病以老年患者为主,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绝大多数伴有便秘及蒽醌类泻药服用史,MC的发病与结肠息肉存在相关性,而与结肠癌的相关性还不能确定。MC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实验部分1结肠黑变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大黄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与实验动物种类的组合,制定一种合理MC造模方法。方法:将32只SD大鼠、32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组、大黄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大黄豚鼠组,每组16只。正常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均采用常温水2mL/d灌胃,正常大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54g/kg · d剂量灌胃,正常豚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16g/kg · d剂量灌胃,灌胃4周、8周每组分别处死半数实验动物,观察各组实验动物一般状况,盲肠与近端、中端、远端结肠黏膜黑变程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评分统计。结果:大黄大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0.05),大鼠粪便先为稀便,1周后逐渐变为干结,精神状态较正常组焦躁,灌胃4周、8周后,分别只有小部分大鼠结肠出现黑变,结肠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可见微绒毛脱落,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其他异常,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黑色素染色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豚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粪便先为稀便,约10天后逐渐变得干结,精神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欠活泼,灌胃4周、8周后,全部豚鼠结肠黏膜均出现黑变,黑变颜色由暗褐色到深褐色不等,黑变范围以盲肠,近端、中端结肠为主,甚至全结肠均出现黑变,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相比,结肠黏膜黑变颜色进一步加深,黑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评分进一步升高,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黑色素染色后可见:数量不等的吞噬黄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色素颗粒大小不一,无折光性;色素颗粒颜色深且多,灌胃4周、8周黑色素染色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黄粉成人最大剂量换算实验动物剂量、以大黄粉水溶液灌胃8周方法,可以成功建立MC豚鼠模型,采用相同办法无法获得理想的MC大鼠模型。2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将6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大黄高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分别以各自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灌胃,麦冬以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的5倍剂量灌胃,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2g/kg·d、4g/kg·d、8g/kg·d剂量灌胃,灌胃时间均为8周。观察各组豚鼠结肠大体组织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同时以TUNEL法行细胞凋亡检测、ELISA法行TNF-α含量检测。结果:灌胃结束,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豚鼠大体组织学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测得细胞凋亡OD值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番泻叶组TNF-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果导片组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麦冬组豚鼠只有小部分豚鼠盲肠、近端结肠出现轻微色素沉着现象,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细胞凋亡OD值、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大黄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蒽醌类泻药(大黄、番泻叶)、非蒽醌类泻药(果导片)、含蒽醌成分中药(麦冬)均可引起豚鼠发生MC,但是程度上存在差异。MC的发病与细胞凋亡有关,与TNF-α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3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MC与结肠癌相关性。方法:将16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模型组采用实验一方法制备MC豚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大体组织学观察、HE染色、黑色素染色来确定造模是否成功,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豚鼠结肠组织中结肠癌相关基因C-myc、K-ras、p53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C-myc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K-ras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并不支持MC的发病与结肠癌有关的观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