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项目中,由于混凝土的裂缝导致建筑物在其所发挥的使用功能、相应的承载能力、建筑物的观感以及使用年限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根源上做好混凝土施工期间的预防工作。本文针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關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
   0.引言
  工程项目中,由于混凝土的裂缝导致建筑物在其所发挥的使用功能、相应的承载能力、建筑物的观感以及使用年限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根源上做好混凝土施工期间的预防工作,以避免裂缝现象的出现。而为了将混凝土的裂缝产生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甚至对于特别重要的构件要杜绝产生裂缝,就必须研究其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和机理,并把握混凝土内的温度和应力的分布情况,从而才能够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裂对策。本文针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1.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有很多原因,经过分析,主要原因归纳为温度和湿度产生的变化,其次是因为混凝土的脆性、不均匀性、原材料不合格,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造成沉降等。
  1.1温度影响
  混凝土施工硬化期间,水泥会放出大量水热以及化热,造成内部温度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
  1.2湿度影响
  大部分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者说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相对来说变化较大,有时会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养护不得当、造成表面湿度不均匀,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
  1.3混凝土自身性能影响
  混凝土是一种拉抗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的脆性材料,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也只有(0.6—1.0)×104,长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但由于原材料各部分比例搭配不均匀,在施工中难免出现离析现象,导致同块混凝土的不同部位强度的不均匀,个别部分抗拉能力较低,裂缝便因此而出现。
  1.4施工影响
  在现场浇捣混凝土的过程中,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其次,因为混凝土工程进行的抹面次数不能满足要求,更容易出现裂缝现象。另外,在养护方面,由于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会造成混凝土早期脱水,从而引起收缩裂缝。
   2.混凝土裂缝的防治
  2.1施工图的配筋
  在建筑设计中应妥善处理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设计时应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并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大部分是由于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这对这一问题,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注意对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直径和数量的选择。另外,施工人员应加强对对构造钢筋的知识学习的重视,若发现施工图中有不妥之处,及时联系设计人员进行变更处理。
  2.2施工选材及其配合比设计
  根据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强度高的水泥。另外,注意选用质量合格的石、砂等原材料,按照规范要求合理进行掺合料以及外加剂的添加。
  另外,还需要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正确运用方法。采用膨胀剂时,注意考虑造成不同膨胀效果的不同品种及掺料。并通过试验使配置达到最佳。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设计应合理设计,及时针对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调整,保证现场的养护工作能有效进行。
  2.3温控防裂措施
  为了防止裂缝,可以现场采取一下措施: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搅拌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时应尽量减少浇筑厚度,最好控制在500mm以内,以便于表面散热;第二层浇筑应在第一段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前;根据混凝土浇注面积,在混凝土上中下部设置一定数量测温管,定时测定内外温度,前4天每2h测一次,5-7天每4h测一次,8—15天每天一次,并及时记录,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做到及时观察,出现温度超偏,可通过调整养护方式来降低温差;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加强保温养护措施,现场通常采取措施为混凝土浇注后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用麻袋装锯末,厚度80~100mm进行中层覆盖,最后覆盖1—2层100mm厚岩棉被;另外,夏季施工中对于长期暴露在外面的混凝土块进行撒水养护工作,避免因为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过快在成裂缝的产生。施工中,应尽量避免浇灌混凝土在大风大雨中进行。
  2.4施工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的对混凝土温度以及收缩变形程度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测,及时对现场情况进行反馈以便工程能顺利进行。此外,尽量做好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工作,加强养护提高抗裂能力,施工过程中保证混凝土的优良质量对预防裂缝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贯穿裂缝的产生,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再做更改,努力恢复结构的整体性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施工过程中预防贯穿性裂缝的产生成为主要工作。
  发现裂缝时,不要盲目的进行修补工作,应根据调查结果及获取的数据针对各影响条件及建筑物本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确定修补的细节及应采取的措施。
  2.5冷却管降温措施
  为了避免混凝土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内部温度过大,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预先铺设冷却管路,在混凝土浇注完成之后即可进行通水循环冷却,管内的水流量通常控制在1.5m3/h左右(进水温度低于10℃时),若进水温度偏高,则水流量也应加快。冷却管的出水应排放到不影响施工的部位,当大体积混凝土整体初凝之后则可视情况利用该出水进行蓄水保温养护。当然在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完成之后,为了不使中空的冷却管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他产生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注浆和压浆的工作,通常采用真空压浆。
   3.结语
  就目前国内现状而言,对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及计算方法存在不同的理论,不过就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来说具有一定的统一,通过大量实践证明,该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也比较理想,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人员应多角度、多观察并进行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以避免混凝土的裂缝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冯乃谦.实用混凝土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施惠生,郭晓潞.混凝土膨胀剂研究及其应用[J].粉煤灰,2006.
  [4]张湧,刘斌,贺拴海,白剑.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革新.由于初中数学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学科,因此对数学教师及学生在教学中的教
美术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用来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通常是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展示空间,推广与文化相关的教育、研究.地方美术馆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预应力砌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假定和设计计算原则,提出利用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砌体的刚度、强度、抗裂度等力学性能,并提高砌体结构应用范围。  【关键词】预应力;砌体结构;计算   砌体结构是以块体和砌筑砂浆组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其他结构构成当今建筑结构的主体。砌体结构由于其容易就地取材,比使用水泥、钢筋和木材造价低;具有较好的耐
2018年7月20日《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作品展》在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本文通过对此次展览的15组作品进行分析梳理,分别从社会日常生活的图景化、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以生为本理念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对数学概念、思想等进行准确把
【摘 要】对公安消防机构在对建筑工程审核验收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探讨,从消防审核验收部门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消防工程设计;消防工程施工;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建筑根据规模和使用性质的不同,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设置系列的消防安全设施,以保证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笔者从事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工作,在工作中遇到许多
书法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书写的历史,书法有公认的两大源流:帖与碑.自碑派书法兴起,石刻文字的造型便被书家所研习,从中摸索新的笔法、墨法,于帖学之外开辟了新境界,丰富了
随着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入.英语作为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老师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手段.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
1.雷暴活动的基本规律  雷电是一种宏伟的自然现象。雷电活动的强弱通常是由平均雷暴日来表示,它的活动强度是因地区而异的。我国年平均雷暴日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西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一般在15天以下;长江以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一般在15~40天之間;长江以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可超过80天;海南省时我国雷电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年平均雷暴日高达120~130天。所谓雷暴,定义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新课程标准为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小组合作探究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地理学科作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