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的“双基”发展为现在的“四基”,是课程标准的又一重大进展。“基本活动经验”就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的内容之一,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经历有效的学习活动。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数学学习中的许多经验是不能依靠教师的讲授来积累的,要靠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发现、去感悟、去积累,只有这样经历数学活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才能慢慢地丰富起来。
一、学生参与探究的数学活动,积累探究性的活动经验
积累探究性的活动经验需要在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生成和积淀的,是学生在参与探究性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从而积累探究性活动经验。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首课《生日》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分四个大组讨论协作完成“如何调查组内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然后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一个统计图,尽量让别人看得懂统计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实践: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从而明白统计图应该包含什么内容,怎样才能让别人看懂,并加深学生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二、学生参与富有生活味的数学活动,积累生活“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其实学生早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接触了许多数学的知识和有了初步的数学经验。如果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将他们丰富的日常生活“数学化”,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做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去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观察、发现,自然地将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慢慢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认识方程》一单元时,就布置了第69页第6题,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每2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记录下来。是为了后面学习第六单元《栽蒜苗(一)》整理数据做铺垫的,而且这些数据就来自学生的生活,来自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记录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隐藏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
三、学生参与操作的数学活动,积累操作的活动经验
实际的课堂教学告诉我们:学生不喜欢呆坐着不动,被迫接受知识;他们喜欢动起来,让他们动手操作,是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因此,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数学活动,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活动经验。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中,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设计了几样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也可以通过撕拼的方法,或者是折叠的方法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的经验与结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几种方法都操作一遍,这样“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的结论就更明确,掌握也更牢固。
四、学生参与抽象概括的数学活动,积累抽象概括的活动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掌握起来特别困难。因此,教师要抓住抽象内容形象化的契机,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从中升华抽象出本质。
例如,时间的长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很难掌握一分有多长的内容,为此,在教学“一分有多长”这一课时,要让学生在充值的实践活动中体验1分钟的长短。可以设计看一分钟动画片,或者是静靜的坐一分钟等活动。在“一分能干什么”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一分钟画画、一分钟数数、一分钟拍球等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和探究,使他们深切地体验1分钟的长短,一分钟确实能干好多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经验是教不会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靠每个人自己在实践中感悟和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它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探究”、生活“数学化”、“操作”以及“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才能慢慢积累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Z],2011.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数学学习中的许多经验是不能依靠教师的讲授来积累的,要靠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发现、去感悟、去积累,只有这样经历数学活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才能慢慢地丰富起来。
一、学生参与探究的数学活动,积累探究性的活动经验
积累探究性的活动经验需要在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生成和积淀的,是学生在参与探究性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从而积累探究性活动经验。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首课《生日》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分四个大组讨论协作完成“如何调查组内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然后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一个统计图,尽量让别人看得懂统计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实践: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从而明白统计图应该包含什么内容,怎样才能让别人看懂,并加深学生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二、学生参与富有生活味的数学活动,积累生活“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其实学生早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接触了许多数学的知识和有了初步的数学经验。如果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将他们丰富的日常生活“数学化”,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做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去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观察、发现,自然地将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慢慢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认识方程》一单元时,就布置了第69页第6题,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每2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记录下来。是为了后面学习第六单元《栽蒜苗(一)》整理数据做铺垫的,而且这些数据就来自学生的生活,来自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记录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隐藏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
三、学生参与操作的数学活动,积累操作的活动经验
实际的课堂教学告诉我们:学生不喜欢呆坐着不动,被迫接受知识;他们喜欢动起来,让他们动手操作,是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因此,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数学活动,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活动经验。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中,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设计了几样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也可以通过撕拼的方法,或者是折叠的方法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的经验与结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几种方法都操作一遍,这样“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的结论就更明确,掌握也更牢固。
四、学生参与抽象概括的数学活动,积累抽象概括的活动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掌握起来特别困难。因此,教师要抓住抽象内容形象化的契机,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从中升华抽象出本质。
例如,时间的长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很难掌握一分有多长的内容,为此,在教学“一分有多长”这一课时,要让学生在充值的实践活动中体验1分钟的长短。可以设计看一分钟动画片,或者是静靜的坐一分钟等活动。在“一分能干什么”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一分钟画画、一分钟数数、一分钟拍球等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和探究,使他们深切地体验1分钟的长短,一分钟确实能干好多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经验是教不会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靠每个人自己在实践中感悟和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它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探究”、生活“数学化”、“操作”以及“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才能慢慢积累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