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到原点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这样的通识性认知?在我看来,大抵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不少教育人尚不知道科学为何物,二是不少教育活动不遵循科学规律,三是不少教育创新假借伪科学名义,灌注心灵鸡汤,害人不浅。科学是对思维方式的不断探索,其力量在于用想象力推翻预设的观念,揭示实在的新面向,建立新的世界图景。教育是什么,教育有规律吗,怎样才能按规律办好教育?因循这样的追问,不断深入思考,你会发现,置身教育内,还很难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往往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才更真切。此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灵魂的“非物质性”,让物质世界的人们对教育的探触总是那样缥缈、迷茫而艰难。一艘航船在大海中穿行,如果仅凭天空偶然的几道闪电,就应景式地把它视为航标,航船很难直抵目的地。有效之法是近海依靠岸上的灯塔,远海观看稳定的北斗,迷雾中寻求磁场恒久的引导。试问,当今教育的灯塔、北斗、指南针与磁场在哪里?
  “慢”是教育的“灯塔”,需要静待花开
  教育要回归原点,这里的“原点”是指教育要遵从农耕式的慢节奏,需要静待花开。
  教育即生长,是自组织行为。山谷中的花草树木,少受“打扰”,依时节自然枯荣。物种的多样性,使森林具有更强的自我净化能力,因而花草繁茂、树木壮硕。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时见到这样的个案:大字不识的农民,子女多,“贱养”,跳出龙门的孩子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城市高知的父母,独生子女,“富养”,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心陪读,过高的期望,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记得几年前,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策划了一场教学实验录像活动,旨在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异同,看看将中式教学法移植到英国课堂是否行得通。BBC选择了英格兰南部汉普郡的伯杭特中学开设中式教学实验班。伯杭特中学在自愿基础上挑选了50名不同水平的9年级学生,组成了一个“中式教学”实验班。BBC请来5位中国老师对他们进行为期 4周的中式教学,分别教授数学、科学、中文、英语语法和体育。4周后,通过阶段测试与9年级其他学生做对比,以检验中国班的教学成果。从考试成绩来看,这场为期4周的中英教育方式的“对决”,最终以中国教师的“完胜”收场。不少人为此欢呼甚至以优胜者自居。事实上,实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冲突、问题和争议,远远不是简单的胜负所能界定的。在分数不如中国教师的情况下,英国的校长们依然认为,中国教室里的孩子“不像童年,更像是被禁锢”,依然认为中国的教育更像一百年前的工业流水线作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全体的和全人的。教育的成败得失更应该放在长长的时间维度上,考察其一生的发展。
  对教育减少些功利性关注,减少些敏感性评价,也就是减少了对教育场景的打扰。努力还原教育生态,让个体沉浸在丰富的现实场景中,教育之花必会静静绽放。
  “大数据”是教育的“北斗”,无数据不决策
  不确定性是宇宙的固有特征,因为影响世界的变量太多,以至于无法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世界底层的量子状态遵从测不准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械论已经很难对未来进行预测。大数据是解决不确定性的良药,用不确定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再用信息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是大数据解决智能问题的本质。
  当数据成为学生的伴随之物,数据的可分析属性有利于预判学生未来发展趋势,以此实现管理前置,防患于未然;数据的快速反馈,可以瞬间响应个体需求,让教育从“漫灌”走向精准的“滴灌”;数据画像有利于比对各因素的作用效应,自动引导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让学习成为学习者自我调适的自适应行为。教育现代化依赖于教育全场景的信息化,尤其是课堂内发生的“故事”更需要常态化的数据记录,课堂上无痕的数据采集,才能生成数据之光,引导教师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育方法,适切对位学生的精准学习,剪除课堂话语霸权,让学优生、学困生平等发声,移除学困生面前的一座座高山。
  对教育大数据以及数据驱动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机会,因為一些简单重复繁杂的体力劳动,如单词的读音与拼写、作业的批改、美文赏析的跟读、经典题例的讲解、刷卡行为的记录、阅读习惯的画像等,收集数据比不收集数据好,大数据比小数据好,数据驱动的理性判断比模糊记忆的浅表小结更能触及教育的本质,让教与学遵循循证的技术路径推演;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教育的复杂性往往不是一因一果,而是多因多果,在依据数据推演结果时要本着异常谦卑的姿态。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两个灵魂的心领神会,其信息交换一定不是数据记录的经典信息,很可能是漂浮不定,倏忽易逝的处于纠缠态的量子信息。当下,之所以要积极鼓励在教育领域推进大数据应用,是因为多维度、多层次、大体量无痕伴随式数据(经典信息),有利于还原现实场景(量子信息),让教育回到原点,回到现场。
  我们已经进入5G时代,未来教育具有: 坚毅的、大气的、扎根的、绿色的和有温度的几大特性;未来教育会因这些特性而改变。5G的快速度与低时延特性,让远程直播具有更深的沉浸式体验。教育会因此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无限可分享、无限下沉,这就犹如向深深的井底打下一柱光,让偏远山区的孩子燃烧起生命的希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技术高歌猛进之际,教育该返场了》的文章,刘云杉教授在纵论技术猛进之时,冷静地强调了教育的内核,即教育更需要强健的体格、高度的智力、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想象,本人深以为然。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精神性成长,一切外在的技术、要求和规训都不能替代个人精神世界的自我重塑。与此同时,个人也坚持认为,教育技术的进步,也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少简单重复性劳动,有助于发现真实学生的真实问题,有助于让更多孩子普惠性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返场,尤其在与技术猛进的对冲中,它更需要开放心态与战略定力,以确保技术为人服务,让其走在正确路上。   “脑科学”是教育的“指南针”,依脑而教
  大脑像谜一般的存在,有了脑科学助力,教育也就有了指南针,朝着塑造聪明的大脑前行。依脑而教,需要我们了解脑的发育特征,顺应其发展施加相应的教育。譬如,视觉的敏感期是孩子出生后半年内,因此在这半年中,务必要检视孩子的视力是否正常,让孩子能充分感受外界光源的刺激;在大脑中,中文阅读区与运动区临近,英文阅读区与听觉区相邻,这就意味着,中英文习得水平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读写有利于中文的识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文需要多听,开启听觉就能很好地学习和理解。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认为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譬如,见有人打哈欠,一群人像感染一样跟着打哈欠,应该就是镜像神经元惹的祸。该神经元对操作性示范教学应该有指导意义。譬如,体育、美术和音乐等科目,教师更应注重言传身教,让孩子有样学样,这更符合学科教育特点。
  人脑是860亿脑细胞及几千亿突触连接的巨型网络结构化的整体。每一个意识或观念的产生都不是某一个或两个冲动的简单混合,而是形如一首交响乐,扣人心弦的乐章来自若干音符的组合及旋律节奏天使般的纠缠。复杂,极度复杂,应该是大脑运行规律的基本特征,对大脑规律的认知,要永远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作为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深入脑细胞的层面去研究教育问题,但可以持开放心态,去积极学习借鉴医学在脑科学上的成果认识,把一些成熟的脑科学认知经验,有意识地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减少一些教育的盲目性,于教育而言也会是一件幸事。
  “爱”是教育的“磁场”,无爱不教育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感觉,一种漂浮不定、无法言说的敏锐感觉;爱,是一种情绪,一种牵动身心、悲喜纠缠的情绪;爱,是一种反应,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纯美的反应……深沉的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一旦诱发,便有一泻千里、雷霆万钧之势,绝非理智所能控制,道理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人应该是肉身与灵魂的结合体。肉身具有物理属性,在空间上具有排他性,在时间上遵从生理发育过程。也就是说,当一个身体占据某个位置后,别的身体将无法占据同一个位置。优质学校教室里的座位数有限,物理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优质学位的紧缺性。解决之道,扩大优质资源规模,新建优质学校,培育潜在优质学校,改善供给侧结构,缓解物理刚性需求。同时,任何人都将走过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阶段,无一例外,这是自然法则。
  人除了肉身之外,还应该存在着灵魂。灵魂具有非物质性,也可以说是精神性的。灵魂具有飘逸感,不为身体所囚禁,可以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飘荡。灵魂倏忽易逝,来去自由,不为威权所左右。教育是灵魂的唤醒,只有灵魂在场,教育才真实地发生。时不时,我们看到师生形同路人,父子怒目而视,抑或是在课堂上,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充耳不闻……这都是灵魂不在场的直观表现,那情形很难说发生了教育。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认为,也许人的灵魂住在脑细胞蛋白质微管中,因为,蛋白质微管能观察到量子纠缠现象。而灵魂之间的触碰感应,很像是具有超光速的“非局域”特性。如果彭罗斯的观点为真,则每个人会因为管状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频段特质的灵魂。灵魂的唤醒就是同频段吸能共振现象。老师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就面对不同频段特质的灵魂,要喚醒每一个灵魂,需要教师本人的灵魂具有丰富宽泛的微管频段,以便面对不同人群,拨动不同频段,不同时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的灵魂产生共鸣,获得能量。以爱唤醒沉睡的灵魂,让教育真实发生。
  人生风雨数十载,躬耕教育几十秋。面对教育无数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习惯用放大镜寻找别人的不是,而难以抽离“现实”回观自己的不足;习惯滔滔不绝地告诉他人该如何做人,却少有内省修炼学会做好自己。教育,与其说是教他人,还不如说是教自己。把自己教好了,才可以成为学生的参考,让学生有样学样地走在幸福的人生路上,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阶段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数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与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阐述了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分析了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性、向导性和操作性三大特性,有助于促进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展,给数学学习注入新的生命力。
建构游戏能够为幼儿提供合作机会,使他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分工、各自执行任务、在合作中解决争端、互相谅解和帮助,是培养合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建构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幼儿合作技能的培养效果。由于对相关理论的认知不够,教师在对幼儿合作技能进行指导时容易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北京市第一幼儿园海晟实验园就组织建构游戏、培养幼儿合作技能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观察
女德,是对女性在道德上的一种要求与束缚。纵观中国美术史,女性形象题材作品透露着批判的眼光和不同的审美需要仍被世人所瞩目,无数绘画作品不动声色地记录着女德之下的艺术史。
美,可以是浩瀚星空、远山大海,也可以是春去秋来、寒暑往复。对于美的定义和感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育是什么?能给成长留下怎样的印迹?当下儿童究竟需要怎样的美育?为了找寻答案,我们采访了数位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听听他们心中的美育记忆。  童年美育应该与生活融合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步社民  我的童年在物资短缺的年代里度过。起早贪黑劳作的母亲完全不懂什么叫美育,但我们依然受到了美的熏陶。一是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美术从学生的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个五个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文化理解就是指学生能够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特点。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小学教学阶段,将民族文化融入学生美术文化学习中,有利于学生美术知识的丰富,扩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加民族认同感。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核心素养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双重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和局限性。小学科学学科是小学阶
对于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出国求学是一条必经之路。大多数人有个误区,认为申请国外音乐学院是一件相对简单直接的事:只需要提供申请文件,考试曲目录音,老师推荐信即可完成。而这种思想使很多莘莘学子走了不少的弯路:如何选择适合的大学院校?如何选择心意教授?学院是否会提供未来发展的机会?丰富的奖学金数量等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士给予建议和指导。在此方面,国外有专业的老师辅助学生完成相关内容,那就是:大学升学指导老师或职业规划师。本篇文章将通过音乐专业升学指导老师的角度为读者介绍如何申请美国音乐学院及大学音乐系。
期刊
生本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既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生本教育模式着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是学习过程的直接受益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贯彻生本教育理念。
【摘要】科学技术背景下,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模式得到改变,推动了线上教学活动开展,促使教育工作稳定发展。文章以线上教学教研模式的创新途径为研究对象,针对英语线上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希望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研模式;创新途径;探索  一、引言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探索与研究,大部分教师已经掌握了线上教学方法,并且可以灵活运用。但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线上教学存
汉代从西汉王朝的建立到东汉灭亡,虽然只有 400 多年的时间,但是汉代的书法发展十分的迅速。在汉代出现了很多新的书法体,同时,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也是始于汉代。本文通过研究汉代的书法艺术理论,希望能为研究汉代书法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