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神经疾病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3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神经疾病主要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多数作者[1-5]认为,引起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压迫,这类血管被统称为责任血管.1982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采用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上述疾病1293例[4],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根据我们的经验就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中华外科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直接出版的外科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在我国外科领域享有崇高学术地位和广泛影响力.现对《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分析、评价该刊的办刊特色、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必要依据。
期刊
补片修补筋膜缺损的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因外源性的人工补片的置入所诱发的异物反应和连续增强的纤维化,形成了以非吸收补片细丝作为机械性密封的成分和其间充满胶原的瘢痕组织,最终形成一个人工腹壁.在应用补片进行疝修补时,要求补片有与筋膜和肌腱相近或一致的密度和坚韧度,有较强的张力强度、抗感染能力以及与宿主细胞的亲和力,同时还要有柔软性和敷贴性。
期刊
目的 总结利用血管外科技术成功切除侵犯重要血管肿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共收治77例肿瘤侵犯重要血管的患者,其中位于胸腔13例,包括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2例、胸腺癌3例、恶性胸腺瘤4例、上纵隔恶性精原细胞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肺癌2例;位于腹部23例,包括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11例、腹膜后炎性假瘤4例、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腹膜后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1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2例;右肾上腺副节瘤1
目的 观察对比腹股沟斜疝与非疝患者不同状态下的腹内压力(IAP)及其变化,为探寻腹股沟斜疝的病因提供线索.方法 对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19例腹股沟斜疝及20例非疝疾病患者,采用膀胱测压法测定IAP;分别测量斜疝组和非疝组患者的平卧静息时、平卧做腹部加压(Valsava动作)时、直立时、直立做加压时的IAP,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平卧与直立静息IAP差、平卧加压前后I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面修整和髌骨置换的临床结果.方法 2002年1月至12月对60例(60膝)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PFC),患者随机行髌骨面修整(髌骨面修整组)或髌骨置换(髌骨置换组).58例患者平均随访54个月(40~60 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
锁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1],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壮年及儿童为多.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以间接暴力为多.锁骨内1/3骨折较少,即使骨折也多无明显移位.锁骨中1/3较细,无韧带和肌肉附着.中外1/3部位易于骨折,常伴有典型移位.由于切开复位可能过多破坏锁骨的骨膜和血管,反而很容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接,因此以往多主张采用保守方法治疗锁骨骨折.近年来随
期刊
患者 男性,43岁.2006年9月5日因头部钢筋贯通伤后1 h入院.查体:嗜睡,左顶枕部可见一锈蚀钢筋穿入颅内,外露长度约80 cm,钢筋直径约2.5 cm,局部皮肤肿胀,伤口周围有约4 cm×5 cm皮下血肿.左侧外耳道及口腔内有血性液体流出.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肢体肌力Ⅱ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右侧肢体Babinski征阳性。
期刊
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仍较困难,并存有较大争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术后的切口疝发生率高达5%~10%,甚至更高;(2)对于手术切口疝的治疗不能令人满意,直接修补的手术失败率可高达30%~67%;(3)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甚至有不少病例死亡[1].以上这些严重问题的发生使得相当部分的外科医生对手术切口疝的治疗望而却步.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给患者带来长期的、不断加剧的痛苦
期刊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参照美国头颈外科协会颈淋巴结分区法和手术指南,前瞻性的对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的40例早中期(Ⅰ期35例,Ⅱ期2例,Ⅲ期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施行甲状腺切除加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42例次).对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并发症和术后颈淋巴结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0例中,9例仅行中央组(Ⅵ组)清除;24例(
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是一种少见畸形,未经外科治疗的患者病死率较高[1],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将异常起源的右肺动脉连接重建到主肺动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1998年11月至2005年8月对8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患儿进行了外科治疗,随访11~92个月,平均(47±33)个月,现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