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圳,一个16年的招牌可以算做是“老字号”了。16年前,就凭着这个对市场直白的想法,陈美珠和丈夫黄志昂在深圳开了他们的第一个“兄弟高登”眼镜铺。如今,这个眼镜铺从一个小铺子,发展到在深圳拥有35家分店、年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的连锁企业。
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深圳市兄弟高登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昂、总经理陈美珠夫妇笑言,经过了3次“蜕变”才有了今天的高登。
第一步:讲诚信请名师不少分文。
1988年,在当时最繁华的东门商圈的金城大厦正好有个铺面要转让,租金是每个月8000元,这个价位在当时深圳的黄金地段并不算太高,可对于白手起家、而且对眼镜行业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的陈美珠夫妇来说不是个小数。
要不要接下这个铺面?经过几天的思考,陈美珠夫妇认为,想做好生意必须有一个高起点,第一家铺面必须开在最旺的地段,这里的人流将带来财富的聚集,于是果断地定下了这个铺位,“兄弟高登”眼镜店开张了。
除了张罗进货,筹集3万元购置当时最先进的电脑验光仪器外,他们还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另类”的决定:以月薪1500元到广州礼聘了一位眼镜行业的老师傅。在当时很多人的月工资都只有100元左右的情况下,他们真是下了“血本”。陈美珠夫妇希望新生的高登眼镜能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树立一种专业、权威的印象。
看到店里的生意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老师傅每次拿这么高的工钱都觉得不好意思,陈美珠总是宽慰他,这是他应得的。“不撑到最后就看不见最终。”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陈美珠夫妇,挨过了一年多的亏损困境后,陈美珠发现有了回头客,生意开始有了起色。
第二步:标新立异连锁经营。
1991年,陈美珠抓住了东门一带旧城改造的商机,迈出了连锁经营的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深圳繁华区域的解放路由于实施旧城改造,变成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现代化街区。陈美珠夫妇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看准了这里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在这条街上改造的建材气味还没有散去的时候,他们的第二家眼镜分店就开张了,这个店铺有50多平米、12个员工,成了第一家进驻改造后的解放路的商家。
在当时的眼镜行业,很多同行都是使用“分身术”的方法降低经营风险,即同时开几家铺面,并且每个铺面的名字都不一样,以此避免“一损俱损”。可陈美珠想,自己店铺的主要客源是本地居民,而不是游客,诚信必须要放在第一位。于是,他们决定放弃业内的惯例做法,不搞“分身术”,而是实行“只此一家”的连锁经营策略,解放路的这家新店也就叫做“兄弟高登”。此后,高登以几乎平均每年开一家分店的速度,走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时期,到1997年,已经达到了拥有13家连锁店的规模。
第三步:不欺客首推明码标价。
陈美珠夫妇明白,兄弟高登眼镜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还得进行“第三次创业”。他们决定在行业内率先实行“明码实价”的营销策略。
“兄弟高登”向顾客做出了三项承诺:合理价位、物有所值、货真价实。可这项“移风易俗”的革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还差点让高登栽了跟头。很多顾客一听说没有折扣扭头就走,营业员们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高登传统的学生顾客群也大部分流失了。一时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下降了8-15个百分点,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员工们开始动摇了,希望公司能走回原来的路子。
难道就这样放弃?陈美珠不甘心,她感到市场终究要走向规范,明码实价是发展的方向。于是,陈美珠便开始统一员工的思想。为了赢得员工的支持,在利润负增长的情况下,公司没有减过员工的一分钱工资。“经过了一年多的赔本赚吆喝,明码实价才逐渐为社会各界认同,公司的业绩开始了大幅攀升,兄弟高登拥有了自己稳定的客户群。”陈美珠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更令她骄傲的是,2003年“非典”时期,许多公司的业绩下滑,而“兄弟高登”的营业额反而增长了10个百分点。
如今,崭新的“兄弟高登眼镜广场”在华强北成了一景。广场正中的300多平米的黄金位置就成了高登的旗舰店和形象店,也是全市最大的眼镜店,广场其余的店面租给了包括美容、化妆、美发、银饰、咖啡屋等在内的11个商家,这些特色店铺吸引了大量的过往人群,大大增加了眼镜店的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