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号称“最高标准”、“非传统”、“21世纪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直备受全球瞩目。2016年2月,在美国的强力推动下,参与第一轮谈判的12个成员签署了TPP协议,已进入到各成员立法部门的审批程序中。对于TPP,5月执政的台湾新当局不仅承袭了马英九时期“希望参与”的态度,甚至表现得更加积极。台湾为何“非加入TPP不可”?为加入TPP将付出多大代价?谁又将为此“买单”?
自由贸易为“名”,政治利益为“实”
当前美国国际经贸战略有两大重点,一是在亚太地区推动TPP,二是与欧盟推动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若两项协议都能达成,特别是完全由美国主导的TPP达成,将使美国继续享受“美标”自由贸易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有研究指出,TPP有望每年为美国增加70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此外,还有助于实现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创造数百万个工作机会,以及与日本、欧盟两大经济体形成更紧密经济联系。
但相比于经济意义,TPP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更为重大。一是TPP将使全球贸易版图出现重大变化,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龙头地位将更加巩固。超强的经济实力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特别是主导权的重要保证。二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TPP是重要经济支柱,可藉此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同时也可“遏制中国崛起”。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是现实的,美国在亚太地区事务主导权的扩大势必能“有效消减”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力。三是美国可能通过TPP成为“自由贸易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对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贸新规则”,未来其他经济体只能选择“参与或不参与”、“接受或不接受”,没有“修改规则”的空间。一旦成为现实,将强化美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领导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或地区若寻求成为TPP成员,就需在经济或政治方面做出妥协。四是美国可以以TPP为经济纽带与盟友加强联系,有利于其扩大盟友范围。
美日国会“卡关”,TPP前途曲折
TPP自2016年2月签署后,发展并不如预期般一帆风顺。在美国内部,一直存在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包括农会、环保社团、人权组织在内的民间团体强烈反对该协定,而以民意为取向的国会议员们当然也对TPP“看不顺眼”。此外,尽管TPP受到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全力支持,但即将在11月进行的总统大选将为美国选出新一届领导人,新总统的态度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有意思的是,除了传统的支持自由贸易的商业群体外,在美国支持TPP似乎成为“极其讨厌中国”、“不和中国进行贸易”的代名词,甚至连奥巴马都将“不能让中国书写全球经济的规则”作为争取支持TPP的主要“卖点”。总体看,当前美国的政治氛围对TPP在国会获得通过十分不利,在年内获得国会批准的可能性较低,甚至还传出“新总统上任后可能进行重新评估和修改”的声音。这也引起了新加坡等其他成员的不满。
“拖后腿”的不仅是美国,还有TPP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其实自谈判之初,日本对于加入TPP就显得态度犹豫。由于国内反对声音过大,日本政府始终不敢违背民意,直到TPP已经进行了18轮谈判,强势而亲美的安倍政府上台执政,日本才赶上TPP的“末班车”,正式加入TPP,成为第12位成员。虽然加入TPP可促进日本汽车、家电等产品的出口,但大量廉价农产品涌入日本,将对日本农业造成严重冲击。日本反对加入TPP的农牧业团体称,TPP将使日本“农业人口减少146.5万,农户收入减少11.9%”。TPP协议签署后,安倍政府本希望“率先行动,提高早日生效的声势”,但4月日本国会众议院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审议TPP协议及其相关12项法条的立法或修正。日本政府为加入TPP在农产品方面做出巨大让步,使其受到在野党的猛烈抨击。在“民意”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也不敢强行通过TPP协议,不得不拖延至2017年再进行审议。
根据TPP协议规定,12个成员须在两年内完成国内的议会审批手续,TPP才能正式生效。若两年内无法完成,12个成员中GDP比重合计超过85%的至少6个成员完成手续,60天后即可生效。在12个成员中,美国的GDP占60.4%,日本占17.7%,两国中只要任一无法通过,TPP就会名存实亡。美日两国审批不顺的情况也对其他成员造成负面影响。在越南,刚刚换届的新政权对“自由化”经济改革及TPP开始持更警惕和谨慎的态度;在马来西亚,TPP可能导致民生问题、特别是药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在新加坡,官员直接指责“若美国国会对TPP进行修订,会造成整个协定瓦解的风险”。
台湾经济长期低迷,欲借TPP“东风”
TPP是一个多边自由贸易协议,能促成成员间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壁垒的削减。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种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在成员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因此,自国际金融危机后一直受经济低迷困扰的国民党当局,认为TPP的出现“适逢其时”,台湾可借此“东风”提振经济。2013年台湾“经济部”对加入TPP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认为台湾加入TPP“将使台湾实质GDP提升1.95%,生产产值和就业将分别增长1.91%和0.65%,对外贸易将大幅增长6.57%”,纺织、工具机、汽车零配件等重要出口型产业将大幅受益,同时还可藉外部压力倒逼岛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提升自由化、国际化程度以及产业竞争力。
国民党当局急切推进台湾加入TPP,也出于经济上“不进则退”的担忧。近年来,台湾在全球及亚洲地区的经济地位急剧下降,从“四小龙”的“龙头”落至“龙尾”,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愈来愈大,同时还面对来自韩国、中国大陆甚至是越南等地日益激烈的竞争。国民党的担忧不无道理,台湾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的大趋势中被“孤立”,就会丧失竞争优势。为寻求有效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路径,国民党采取了“由大陆走向全球”战略,一方面积极推进与大陆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和自由化,签署包括《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20余项经贸协议;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如与新加坡、新西兰等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积极寻求加入TPP。 参与TPP代价高昂,“美猪”
只是“门票”
自由贸易在促进贸易或投资的同时,其参与者往往需为此付出一定代价。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自由贸易中的获利程度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总的来看,经济地位、贸易比例愈高的国家或地区“议价能力”愈强,故其获得的利益高而付出的代价少。在TPP中,经济比重高达六成的美国理所当然是规则的制定者、主要的受益方,即便是日本参加TPP谈判也需要获得美国的首肯。而如前所述,日本为了加入TPP,在农产品降税等方面作出较大让步,也就是说,若TPP落实将使日本农牧渔团体为此付出较高代价。而对于台湾而言,为加入TPP可能付出的代价将更为高昂。
首先,面对TPP即将开启的第二轮谈判大门,台湾能否加入,美国的态度尤为关键,若美国支持并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台湾成功的机率将大为提升。但众所周知,获得美国支持从来都需要“利益交换”。多年来,美台经贸合作难以深化,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始终难有进展,皆因为双方在美国肉品进口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允许合法使用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种)的国家,所产肉类中的瘦肉精残留量甚至超过国际上限的五倍。马英九在执政时期虽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的“美牛”进口,但仍坚持以“牛猪分离,排除内脏”为原则。美国对此并不满意,继续对台湾施压,营造以开放“美猪”换取美国支持台湾加入TPP的氛围。但开放“美猪”的风险与成本远非“美牛”可比。一方面,由于台湾民众猪肉食用量是牛肉的七倍,开放“美猪”可能影响岛内民众健康,使本就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对于岛内的养猪产业也将产生冲击。此外,预计日本也将以台湾开放存在“食安隐患”的福岛等地食品进口,作为支持台湾参加TPP谈判的条件。
其次,开放“美猪”不足以换取台湾加入TPP,而仅是台湾为此付出代价的“冰山一角”。标榜“高标准”和“高质量”的TPP,除了要求对近1.8万种商品降低或减免关税外,还涉及包括跨境服务、电子商务、竞争、环境、金融、知识产权等诸多议题。台湾除了在农产品开放面临较大困难外,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分歧也较大。台湾“经济部”TPP评估报告指出,“台湾农业生产成本高,受保护程度也高,若开放将严重冲击岛内农业”;此外,岛内服务业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较弱,若加入TPP也将面临较大挑战。TPP成员当然不会像大陆一样对台湾抱持善意,不可能出现类似ECFA中的“不开放农产品”、“不开放劳工”、“不对弱势产业降税”等情况。尤其各国在经济复苏力道始终薄弱的背景下自顾不暇、锱铢必较,台湾将真正体会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民进党“去中国化”,岛内民众为TPP“买单”
民进党之所以能在2016年台湾“大选”中获胜,重要原因之一是主打“民生牌”,特别是抨击国民党执政造成台湾贫富差距扩大。新上任的蔡英文当局信誓旦旦,施政时承诺将“以民为主”,优先考虑为岛内民众创造一个“公平分配”的环境。然而,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弊端不可能让所有人受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优势产业、财团及大型企业是主要的受益者,而弱势产业、中小企业及民众可能不仅未受益还需要为其付出代价。当前,作为自由贸易的“后遗症”之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正受到西方各国民众的抨击,并形成一股抵制包括TPP在内的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而以“公平分配”为主要政见的台湾民进党,上台后却反常地“积极为加入TPP做准备”,甚至不顾其重要票仓中南部农民的反对,意图以“开放美猪”换取TPP“门票”,态度变化之快,引起岛内哗然。
民进党此举并非无脉可寻。其领导人蔡英文虽与李登辉、陈水扁等相比“身段柔软”,但却属“理念型台独”类,更具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蔡英文提出了“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内重点发展“五大创新产业”,对外推动“新南向政策”并积极参与TPP。其表面声称台湾应“强化经济自主性”、“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真正目的却是为了“摆脱对大陆经济依赖”、“走另外一条路”。TPP是蔡英文当局经济“去中国化”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若加入没有大陆参与的TPP,台湾不仅可以降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还可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与美日的经济关系。在此战略思维下,台湾民众可能为加入TPP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就被置之度外了。
目前来看,民进党当局刚刚上台,仍处于执政“蜜月期”,拥有多数岛内民众的信任,但这并不代表民进党推动TPP之路将一帆风顺。已签署协议的TPP成员对TPP反对声浪的增大,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预计未来台湾民众对是否加入TPP将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自由贸易为“名”,政治利益为“实”
当前美国国际经贸战略有两大重点,一是在亚太地区推动TPP,二是与欧盟推动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若两项协议都能达成,特别是完全由美国主导的TPP达成,将使美国继续享受“美标”自由贸易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有研究指出,TPP有望每年为美国增加70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此外,还有助于实现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创造数百万个工作机会,以及与日本、欧盟两大经济体形成更紧密经济联系。
但相比于经济意义,TPP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更为重大。一是TPP将使全球贸易版图出现重大变化,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龙头地位将更加巩固。超强的经济实力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特别是主导权的重要保证。二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TPP是重要经济支柱,可藉此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同时也可“遏制中国崛起”。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是现实的,美国在亚太地区事务主导权的扩大势必能“有效消减”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力。三是美国可能通过TPP成为“自由贸易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对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贸新规则”,未来其他经济体只能选择“参与或不参与”、“接受或不接受”,没有“修改规则”的空间。一旦成为现实,将强化美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领导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或地区若寻求成为TPP成员,就需在经济或政治方面做出妥协。四是美国可以以TPP为经济纽带与盟友加强联系,有利于其扩大盟友范围。
美日国会“卡关”,TPP前途曲折
TPP自2016年2月签署后,发展并不如预期般一帆风顺。在美国内部,一直存在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包括农会、环保社团、人权组织在内的民间团体强烈反对该协定,而以民意为取向的国会议员们当然也对TPP“看不顺眼”。此外,尽管TPP受到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全力支持,但即将在11月进行的总统大选将为美国选出新一届领导人,新总统的态度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有意思的是,除了传统的支持自由贸易的商业群体外,在美国支持TPP似乎成为“极其讨厌中国”、“不和中国进行贸易”的代名词,甚至连奥巴马都将“不能让中国书写全球经济的规则”作为争取支持TPP的主要“卖点”。总体看,当前美国的政治氛围对TPP在国会获得通过十分不利,在年内获得国会批准的可能性较低,甚至还传出“新总统上任后可能进行重新评估和修改”的声音。这也引起了新加坡等其他成员的不满。
“拖后腿”的不仅是美国,还有TPP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其实自谈判之初,日本对于加入TPP就显得态度犹豫。由于国内反对声音过大,日本政府始终不敢违背民意,直到TPP已经进行了18轮谈判,强势而亲美的安倍政府上台执政,日本才赶上TPP的“末班车”,正式加入TPP,成为第12位成员。虽然加入TPP可促进日本汽车、家电等产品的出口,但大量廉价农产品涌入日本,将对日本农业造成严重冲击。日本反对加入TPP的农牧业团体称,TPP将使日本“农业人口减少146.5万,农户收入减少11.9%”。TPP协议签署后,安倍政府本希望“率先行动,提高早日生效的声势”,但4月日本国会众议院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审议TPP协议及其相关12项法条的立法或修正。日本政府为加入TPP在农产品方面做出巨大让步,使其受到在野党的猛烈抨击。在“民意”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也不敢强行通过TPP协议,不得不拖延至2017年再进行审议。
根据TPP协议规定,12个成员须在两年内完成国内的议会审批手续,TPP才能正式生效。若两年内无法完成,12个成员中GDP比重合计超过85%的至少6个成员完成手续,60天后即可生效。在12个成员中,美国的GDP占60.4%,日本占17.7%,两国中只要任一无法通过,TPP就会名存实亡。美日两国审批不顺的情况也对其他成员造成负面影响。在越南,刚刚换届的新政权对“自由化”经济改革及TPP开始持更警惕和谨慎的态度;在马来西亚,TPP可能导致民生问题、特别是药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在新加坡,官员直接指责“若美国国会对TPP进行修订,会造成整个协定瓦解的风险”。
台湾经济长期低迷,欲借TPP“东风”
TPP是一个多边自由贸易协议,能促成成员间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壁垒的削减。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种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在成员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因此,自国际金融危机后一直受经济低迷困扰的国民党当局,认为TPP的出现“适逢其时”,台湾可借此“东风”提振经济。2013年台湾“经济部”对加入TPP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认为台湾加入TPP“将使台湾实质GDP提升1.95%,生产产值和就业将分别增长1.91%和0.65%,对外贸易将大幅增长6.57%”,纺织、工具机、汽车零配件等重要出口型产业将大幅受益,同时还可藉外部压力倒逼岛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提升自由化、国际化程度以及产业竞争力。
国民党当局急切推进台湾加入TPP,也出于经济上“不进则退”的担忧。近年来,台湾在全球及亚洲地区的经济地位急剧下降,从“四小龙”的“龙头”落至“龙尾”,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愈来愈大,同时还面对来自韩国、中国大陆甚至是越南等地日益激烈的竞争。国民党的担忧不无道理,台湾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的大趋势中被“孤立”,就会丧失竞争优势。为寻求有效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路径,国民党采取了“由大陆走向全球”战略,一方面积极推进与大陆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和自由化,签署包括《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20余项经贸协议;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如与新加坡、新西兰等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积极寻求加入TPP。 参与TPP代价高昂,“美猪”
只是“门票”
自由贸易在促进贸易或投资的同时,其参与者往往需为此付出一定代价。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自由贸易中的获利程度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总的来看,经济地位、贸易比例愈高的国家或地区“议价能力”愈强,故其获得的利益高而付出的代价少。在TPP中,经济比重高达六成的美国理所当然是规则的制定者、主要的受益方,即便是日本参加TPP谈判也需要获得美国的首肯。而如前所述,日本为了加入TPP,在农产品降税等方面作出较大让步,也就是说,若TPP落实将使日本农牧渔团体为此付出较高代价。而对于台湾而言,为加入TPP可能付出的代价将更为高昂。
首先,面对TPP即将开启的第二轮谈判大门,台湾能否加入,美国的态度尤为关键,若美国支持并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台湾成功的机率将大为提升。但众所周知,获得美国支持从来都需要“利益交换”。多年来,美台经贸合作难以深化,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始终难有进展,皆因为双方在美国肉品进口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允许合法使用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种)的国家,所产肉类中的瘦肉精残留量甚至超过国际上限的五倍。马英九在执政时期虽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的“美牛”进口,但仍坚持以“牛猪分离,排除内脏”为原则。美国对此并不满意,继续对台湾施压,营造以开放“美猪”换取美国支持台湾加入TPP的氛围。但开放“美猪”的风险与成本远非“美牛”可比。一方面,由于台湾民众猪肉食用量是牛肉的七倍,开放“美猪”可能影响岛内民众健康,使本就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对于岛内的养猪产业也将产生冲击。此外,预计日本也将以台湾开放存在“食安隐患”的福岛等地食品进口,作为支持台湾参加TPP谈判的条件。
其次,开放“美猪”不足以换取台湾加入TPP,而仅是台湾为此付出代价的“冰山一角”。标榜“高标准”和“高质量”的TPP,除了要求对近1.8万种商品降低或减免关税外,还涉及包括跨境服务、电子商务、竞争、环境、金融、知识产权等诸多议题。台湾除了在农产品开放面临较大困难外,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分歧也较大。台湾“经济部”TPP评估报告指出,“台湾农业生产成本高,受保护程度也高,若开放将严重冲击岛内农业”;此外,岛内服务业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较弱,若加入TPP也将面临较大挑战。TPP成员当然不会像大陆一样对台湾抱持善意,不可能出现类似ECFA中的“不开放农产品”、“不开放劳工”、“不对弱势产业降税”等情况。尤其各国在经济复苏力道始终薄弱的背景下自顾不暇、锱铢必较,台湾将真正体会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民进党“去中国化”,岛内民众为TPP“买单”
民进党之所以能在2016年台湾“大选”中获胜,重要原因之一是主打“民生牌”,特别是抨击国民党执政造成台湾贫富差距扩大。新上任的蔡英文当局信誓旦旦,施政时承诺将“以民为主”,优先考虑为岛内民众创造一个“公平分配”的环境。然而,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弊端不可能让所有人受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优势产业、财团及大型企业是主要的受益者,而弱势产业、中小企业及民众可能不仅未受益还需要为其付出代价。当前,作为自由贸易的“后遗症”之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正受到西方各国民众的抨击,并形成一股抵制包括TPP在内的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而以“公平分配”为主要政见的台湾民进党,上台后却反常地“积极为加入TPP做准备”,甚至不顾其重要票仓中南部农民的反对,意图以“开放美猪”换取TPP“门票”,态度变化之快,引起岛内哗然。
民进党此举并非无脉可寻。其领导人蔡英文虽与李登辉、陈水扁等相比“身段柔软”,但却属“理念型台独”类,更具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蔡英文提出了“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内重点发展“五大创新产业”,对外推动“新南向政策”并积极参与TPP。其表面声称台湾应“强化经济自主性”、“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真正目的却是为了“摆脱对大陆经济依赖”、“走另外一条路”。TPP是蔡英文当局经济“去中国化”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若加入没有大陆参与的TPP,台湾不仅可以降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还可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与美日的经济关系。在此战略思维下,台湾民众可能为加入TPP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就被置之度外了。
目前来看,民进党当局刚刚上台,仍处于执政“蜜月期”,拥有多数岛内民众的信任,但这并不代表民进党推动TPP之路将一帆风顺。已签署协议的TPP成员对TPP反对声浪的增大,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预计未来台湾民众对是否加入TPP将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