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病态被崇拜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重瞳是一种病,无论它长在什么人身上,都不是什么圣人之眼、帝王之相,当然,从古到今,以此来自欺欺人者大有人在,进而以讹传讹,让不明真相的人产生了一种对病态的崇拜。
  一段时期以来,我深为“专家”这个高大上的名词沦落为普罗大众调侃的对象而不平,专家,即使不能霞光万丈,也应该身体端正,福德庄严,因为专家毕竟是在学识、技艺方面有专长的人,这个专长主要体现在比一般人内行、有见识。
  但事实却往往成为打脸的耳光,很多人发现,无论是电视上直播的各种节目,还是各行各业热热闹闹的评比,不少专家的表现令人咋舌,要么是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饶舌者,要么是令人怀疑“三观”的偏执狂,全然不见专家的博学笃定中肯。如果仅仅是那些娱乐一下的文艺之事也无所谓,问题是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就不同了,当专家的背书和站台成了一些地方決策依据的时候,谁也无法安之若素等闲视之。2015年发生的“泛亚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正是相信了某些专家的背书与站台,才上当受骗,血本无归。
  《上官之眼》就是基于这个思考来创作的。说实话,创作初衷是想分析某些专家人性的细部纹理。我很早就听说“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这次在创作中感受犹深。按理说,专家的观点应该有预见性,应该客观、公正,应该是最佳方案的贡献者,但是,当专家站在雇佣者的立场上,他想说什么已经不由自主了,他的嘴已经被借走了。上官春就是如此,他是专家咨询委的主任,是首席专家,他很清楚自己在背书,但并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自己参与决策的项目是值得欣慰的政绩。然而,当他退休,尤其是做了重瞳手术后,以一个正常的平民视角再回望这些项目,他发现结论并非如此,这种看法的反差似乎不仅仅在于重瞳,真正起作用的是立场。
  其实,那些让专家背书的人,也是在让专家背锅,而且这锅一背就是终生,当上官春发现自己得意的那条拦河大坝毁掉了当地生态的气候,他知道自己助纣为虐了,“有难题,找上官”,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
  我主张小说多贴近一点现实,让思考如同黄帝九针一样穿透皮肤抵达膏肓俞穴,而不是讨巧卖乖,沉溺于喃喃自语。但这样的思考有时是痛苦的,也是让人难堪的,专家有专家的难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上官春在最后一次履行专家职责时,反对将某个小区动迁,他认为一座有活力的城市就像人一样,有脸有胸有四肢,也应该有肛门和肚脐,堵死肛门,抹平肚脐,城市还是活的吗?觉醒或迟或早,每个人在生命的黄昏与自己的本质重逢是一种必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如果与自己重逢时不觉得歉疚,诸事能够释然,专家就应该有专家的样子。
其他文献
摘要:中州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几千年的逐鹿问鼎、兴废征战、朝代兴替,以中州为舞台反复上演,连绵不绝。元好问在河南时期,亲历了国家局势的日益紧蹙、统治阶层的奢侈腐化和女真政权的最后覆亡。他的咏史诗以古鉴今、借古讽今,通过前朝政权、女真政权的衰落败亡,揭示了封建政权由盛到衰的必然规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洞察力,充满了强烈的史鉴意识、批判意识。艺术上,元好问咏史诗熔客观呈现与主观褒贬为一
期刊
摘要:考察作家与城市的关系,是文学以至文化研究的有效切入点,但具体到香港作家与城市的关系,则涉及城市经验与殖民意识的关系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作家侣伦、张爱玲与香港的关系。  关键词:侣伦 香港 “异国情调”  侣伦小说的一个为人提及的特征,是其香港城市性。卢玮銮袭用侣伦本人的说法,将之称为“异国情调”:  就可见的侣伦初期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十分浓厚的异国情调,说异国情调,其实还不够准确,应该说是一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探测个体内心世界奥秘的作品,《空巢》由两条主线编织而成,一条是以一家三代跌宕人生为基准的“一生”的主线,一条是以主人公扣人心弦经历为基准的“一天”的主线。小说通过一位空巢老人的视角,讲述了她在消费社会和信息时代的一天中被骗的经过,是如何粉碎了她一生信奉的价值观念,如何解构了她一生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薛忆沩 空巢 困境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天灾”,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
期刊
道立于一。在《书象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象。由此洞见书象之立量宏旨。书象学象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标识象征当代东方抽象主义视觉,既有属性概念,又有时间概念的独特的视觉特征。书象学首先打开意识之门,超越形式之上的思维远征。  书象学的使命以打通绘画为己任。文明破晓之前,画前有
期刊
本期谈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文学即人学。是的,这一人所皆知的口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时,钱谷融先生即反复申明过:这是一个常识。但常识的命运往往有两种,一者被想当然地忽视,一者被过度阐释,弯弯绕绕离了本初。近日与友人聊天,论及“文学何为”的话题,一师者指出,一切学问皆要通人情,我深以为然。我想,一个真正以文学为志业之人,必是思索“人学”奥秘的智者、体验人生百味的仁者。  话虽如此,然环顾左右,这样的
期刊
写作是永远的挑战,它的尽头就是生命的尽头。每一篇的结束,只是那条没有尽头的路的“中场休息”,它意味着将要进行的新的开始。如果作者没有意识到这近乎残酷的“写作的辩证法”,那就和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写的那“蜂子或蝇子”差不多,被人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于是如果写作者不想做写作的“蜂子或蝇子”,便得面对吕纬甫的那个“揪心之问”:“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一  在
期刊
摘要:赴台皖籍作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究的复杂的群体,他们的“根”与“巢”在中国大陆中东部的安徽,台湾是其不约而同的集结地和新起点。横亘的海峽切割不断数千年形成的牵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赴台皖籍作家重新起航,在写作中寻觅回“家”的路径,其原乡书写饱含着羁旅的惆怅和返乡的期盼,充溢着故园情、“徽元素”和“中国结”。  关键词:家园 赴台 皖籍作家  “家”——想象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充满暖意的空间与呵护
期刊
“郑伯克段于鄢”几乎是一个中国读书人尽人皆知的故事,在悠久的解经传统中,孔子寥寥六个字被历代读书人不断踵事增华、诠诂阐释,几乎已经很难有新的解读空间。清人的策试启蒙教材《古文观止》第一篇就选了《左传》对这个故事的叙述,这当然首先是由于《左传》的叙事“艳而富”,但吴楚材、吴调侯的选文标准显然不仅仅在故事与文辞,同时也要传达某种认识论和价值观。丛治辰将这个故事定位在东周列国纷争的大时代背景中,精准地概
期刊
一  在出而入、入而出的文学跋涉中,路是脚的延长。  穿过亭,穿过桥,停!  这里我丢过东西;  一本小小的手册,  多少故旧的住址。  这是卞之琳《路》一诗中的句子。“手册”“住址”中留有前辈师长的点点滴滴,一“丢”就会成为遗憾。故而我追怀那份师恩,珍惜哪怕是“一面之缘”时的教诲。  长亭谢师,我亦如卞之琳所言:“无声有声我重弄,像细数一串念珠。”  二  谢谢您,冰心先生。  我是吮吸了您《寄
期刊
摘要:《韩非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思考,对儒家思想既做了必要的肯定,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孔子,韩非子以理性加情感的方式进行了探究,提出许多深刻的见解。本文以后世整理的《韩非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和思想为基本依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韩非子 儒家 孔子 正面形象 思想  负面形象的孔子  如前所言,韩非子批评孔子,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评论孔子其人其事,而是在于证明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