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f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师(出示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这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
  生1: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2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把这2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那么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呢?
  生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是12平方厘米。
  师:到底是不是12平方厘米,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组合后的长方体。(学生观察)
  生3:不是12平方厘米,应是10平方厘米,因为有2个面被遮盖在里面了。
  师:现在给你们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新的立方体,小组操作看看如何拼,并算出它的表面积。(学生小组活动)
  生4:我把这4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它的表面积就是(4×1 4×1 1×1)×2=18(平方厘米)。
  生5:我也是将这4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的,发现被遮盖了6个面,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应是6×4-6=18(平方厘米)。
  生6:我是把这4个小正方体两两堆在一起摆的,它的表面积是(2×2 2×1 2×1)×2=16(平方厘米)。
  师:老师给你们8个小正方体,想一想,会有哪些摆法?表面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
  思考: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存在以下现象: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只要学生能把数学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就可以了,很少有教师过问学生是如何解答的;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更别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了;课堂上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往往只有大脑与小手,其他感官很少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上述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1.学会用眼,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数学表象
  观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先学会如何观察,才能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感知数学表象,为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打下基础。所以,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小正方体,让他们发现两个小正方体合在一起时哪些面被遮盖住了。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新的长方体表面积应该减去被遮盖的面,使学生在脑海中初步感知新的立方体与原来小正方体之间的不同。
  2.乐于动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
  操作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起点,也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运作,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只有亲身经历了,感受才会最深刻。上述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已经发现了空间的变化,但这种感知是浅层次的,要想形成更加完善的空间观念,还要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新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后,再让他们进行操作,引导学生把四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新的长方体,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可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意识。如果不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学生就不可能获取这么多的空间信息,培养空间观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3.自由表述,让学生在说话中形成数学技能
  学生能否正确地、有条理地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给表述出来,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是否正确、学生有什么样的解题思路等情况。如果学生的表述不完整,或者表述错误,说明学生的解题思维或解题策略有问题。而通过学生的表述,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上述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表述自己的摆法与计算方法,这样就为后面学生脱离实物直接通过想象形成空间观念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述,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如果学生脱离实物之后,能自由表述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进行内化,说明他们的空间观念真正形成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述,通过语言表述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并使空间观念得到巩固与发展。
  4.开发大脑,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数学外延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无论是学生的观察,还是操作过程,都会伴随着一定的想象。想象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范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上述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表述等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时可让他们想一想“8个、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新立方体有几种摆法”“8个、1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是多少”等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边想象边画图,从而促进学生对小正方体摆放策略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靠他们的观察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操作、表述等活动才能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想象去拓展数学学习的范围,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效、更扎实。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摘 要]要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精彩、有效,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更要关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对教学中细节的处理,体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数学教学 细节 预设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28  最近有幸听了徐斌老师教学“认识乘法
估算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渗透和发展的空间,主要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它为精确的笔算服务,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也会越高,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数字结果。可见,估算教学对于计算教学而言很重要。  一、新课程背景下估算教学的困惑  加强估算教学的必要性日趋重要,教师需要积极改进估算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估算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背景下的估算教
传统教学中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学生问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悟得少,教师牵得多,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被动应付,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  “三阶一链”教学模式,通过“前置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拓展性学习”三个阶梯,形成自主学习链,少教多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师本课堂”逐渐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李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感触颇深。李老师的课堂没有优美动听的语言,没有活泼可爱的动画,看到的是朴实的师生互动,听到的是别具一格的引导与启发。  一、真实的情境体验——铅华去尽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猜词语”的游戏,
一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并具有超越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一年级学生掌握百以内数概念的顺序是:认数一数序与系列、组成一相邻数、比大小一应用。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指标是能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能进行大小比较并合理应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数的分解与组成及相邻数的认识上,对那些数概念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帮助其形成数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概念。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但笔者发现,这几年许多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曲解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他们将“生活内容”生硬地叠加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生搬硬凑很容易造成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水土不服”,带来课堂热热闹闹,教学效果普普通通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数学课堂数学性缺失这样令人失落的情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3
[摘 要]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创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理解 感受 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
朴素、实在、简约、高效的课堂一直是我所追寻的。基于省级课题的子课题《整合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申报成功,我对自己的课堂提出更高要求,力求从教材与教法整合的角度,让自己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整合  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力求实现从单一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
画图策略是小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之一,利用画图可以直观地显示题中信息、问题之间的联系,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反映数量间的关联性,引发学生的有序思考,形成解题思路。下面,我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与思考,提出个人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教学片断一:  师:大家都知道画图能把题目意思反映得更清楚,那你能用这个方法去分析思考下面的例题吗?  出示例题:桃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8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