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课文到一本经典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roc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以《鲁滨孙漂流记》阅读为例,学习略读一本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阅读前言,了解书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前言中的故事梗概和课文中的故事梗概,感受小说梗概的不同写法。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进一步了解小说内容,体会鲁滨孙面对困境时的积极乐观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读封面,猜想小说内容
  1. 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阅读一本书,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了解一本书呢?“略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略读一本书”。(板书:怎样略读一本书)
  2. 指导:略读一本书的第一步,是阅读封面。(板书:封面)
  师(PPT出示封面):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阅读封面,然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
  (1)书名:鲁滨孙漂流记。(板贴)
  (2)作者:笛福。
  你了解这书的作者笛福吗?请你迅速看一看,你了解到了什么?出示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鲁滨孙漂流记》是他的代表作。
  (3)译者:徐霞村。
  出示译者简介:
  徐霞村(1907—1986),祖籍湖北,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齐鲁大学、厦门大学等。主要翻译作品有《鲁滨孙漂流记》《菊子夫人》《法国现代小说选》《意大利小说选》《西班牙小说选》等。
  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家帮我们译成中文,才能让我们很好地阅读。
  (4)插图。封面上的内容,除了文字,常常还有图画,它提示了书中的重要内容。
  (5)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师:出版社与书的质量有着重要关系。这是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出版社,来看一看,译林出版社排名第五。很多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中文版,都出自这家出版社。
  ①商务印书馆 ⑥中华书局
  ②人民出版社 ⑦社科文献出版社
  ③人民文学出版社 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④作家出版社 ⑨中央编译出版社
  ⑤译林出版社 ⑩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小结:一个封面,居然能让我们读出这么多信息,可真不能忽视了。
  3.让学生根据得到的这些信息,猜想:书里可能会写些什么?
  二、读前言,了解故事梗概
  1.过渡:我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打开书看看。
  翻开第一页,是这本书的“前言”,有的书也写成“序”(板书:前言)。前言写了些什么呢?请你快速浏览,看看前言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2.学生阅读后交流反馈。
  (1)作者简介。
  你是从前言的哪一段得到的信息?(第一段)
  作者的生平经历,往往跟小说创作紧密相关。
  (2)故事梗概。
  前言部分哪几段都在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至四段)
  你看,编者把长长的小说写成了这样简简单单的3段话,这样把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简单的几段话来概述,叫作梗概。
  (3)阅读启示。
  哪一段告诉我们的?(第五段)
  3.小结:这篇前言就包括了“作者简介”“故事梗概”和“阅读启示”三部分内容,前言对于我们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4.对比阅读“故事梗概”。
  (1)迅速浏览课本中的故事梗概,要求:从篇幅上看,你能发现什么?(课本中的比较具体,前言中的简洁)。
  (2)比较着读一读,前言是怎样做到更简洁的?结合具体内容来说。
  (3)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4)谈谈:作为故事梗概,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读目录,粗知情节
  1.过渡:书中到底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往下翻,便是书的目录。(板书:目录)书的目录就像书的骨架,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目录?(指名读)
  首航的惊险经历1
  逃出海盗的魔爪11
  流落荒岛24
  记述荒岛上的新生活40
  环游海岛58
  在岛上辛勤劳作64
  制造独木舟78
  2.小结:读完目录,我们对这本书内容的了解更加清晰了。
  四、读精彩片段,感受人物形象
  1.过渡:读完目录,我们可以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板书:片段)你最想看哪一部分?(指名说)
  课本推荐我们阅读“记述荒岛上的新生活”,课本将它命名为“精彩片段”,让我们来读读“精彩片段”。(板书:记述荒岛上的新生活)
  2.默读精彩片段,把握情节。
  (1)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对于我们六年级学生来说,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一般1分钟不少于300字,这部分内容约有1800字,我给大家6分钟时间。边读边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阅读完后,完成阅读卡。   出示学习单:
  — —制作栅栏— —调整心态
  (2)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学习小贴士)
  ①1号同学发言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②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议。
  ③3号同学汇总大家意见,准备向全班展示。
  (3)小组展示,全班讨论。
  预设:计算日期—收集物品—制作栅栏—比较利弊—调整心态
  3.请学生闭上眼回想刚才阅读的片段,思考: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阅读的片段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板贴词语:坚强、勤劳、能干、知识丰富……)
  五、总结方法,课外阅读延伸
  1.激发阅读兴趣。
  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出示):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鲁滨孙形象已经成了冒险家的代名词。
  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读了这本书就会学会生存、学会独立,知道怎么样解决困难,成为一个成功者。
  鲁滨孙是不是像大家读到的这样,或者评论的这样呢?课后请你继续阅读这本书,验证自己的看法。
  2.引导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我们是怎么阅读的?(学生回顾阅读方法)
  以后,我们想很快了解一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读的,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一本书的略读技能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例如去图书馆挑选与自己的研究专题相关的书籍,到书店选择购买自己想阅读的书等。在短时间内确定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并尽可能多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书的信息,就要运用一本书的略读技能。
  在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中,安排了不少由经典名著节选或改编的课文,以第三学段尤为集中。如果我们的略读教学将目光仅仅停留于这些节选或改编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生引入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去。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本书的略读技能,引导学生课外细细阅读这些亘古流传、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提高阅读品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短短的一节略读课,如何充分发挥其导读作用,实现由一篇课文的阅读转向对整本书的略读,进而激发学生课外细细阅读或研究整本书。笔者在《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 关注封面、目录,在检视阅读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在阅读教学中,从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入手,把课文不仅仅看作是教材中的一个部分,更是一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会站在更为整体、全面的角度去阅读。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明确指出: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其基本步骤:先看书名页,然后看序,接着研究目录页,对整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课始我首先出示了这本书的封面,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丰富的内容。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个封面,我引导学生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阅读,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乃至插图,都成了学生阅读的对象,同时拓展了作者和译者的简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猜想书中内容,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了铺垫。
  在读完封面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目录。叶圣陶、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指出:“目录表示一部书的骨干,具有提要的性质,也须养成学生先看它的习惯。”通过目录页的阅读,学生对书的内容更加清晰,对于整本书有了概括性的理解,也对于课文中节选或改编的部分在书中所在的位置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拓展相关篇章,在比较阅读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教材选编的节选片段不是孤立的文本,这类课文都是从原著中选取或改编而成的,因此书中其他内容可以作为课文阅读的补充与拓展。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一篇课文的阅读拓展到对书中相关篇章的阅读,乃至对整本书的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认知将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 深刻。
  1.异中求同。
  求同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分析、 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我出示了原著中的一篇前言,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梗概”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这篇前言,看看与课文中的故事梗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中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学生发现都写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如制作简易帐篷、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防御敌人等内容。
  2.同中比异。
  比异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书籍的前言有别于教材中的“故事梗概”,一般而言,前言除了介绍书籍的基本内容外,还常包括编著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等,因而对于“内容”的介绍往往比单纯的“故事梗概”要更简略些。让学生把教材中的梗概与前言中的故事内容进行比较阅读,采用“比异”策略,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角,丰富了阅读体验。
  三、随意跳读,在“碎片整合”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所谓“随意跳读”是指根据阅读者的兴趣和思路来寻找阅读的注意点,捕捉最感兴趣的信息,形成新的思维流程的速读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这就是“随意跳读”。
  因此,在课的最后教学板块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目录,随意跳读《鲁滨孙漂流记》一书,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翻阅全书,读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此进一步感受小说主题,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仅仅是书中的一个片段,它所呈现的仅仅是一个“碎片”而已,而这种对于整本书的跳读,能够将这些“碎片”像拼图那样去“拼装”,进行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学生通过这一层次的阅读,更全面地感受到鲁滨孙勇于冒险、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形象;更深入地体会了“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这一小说主题。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在第三学段,进行“从一篇课文到一本经典”的略读,正是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单篇短章”,走向读“整本的书”,这必将对开拓学生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 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3] 蔡璐,廖圣河.教好一篇课文,带读一本好书[J].小学语文教学,2016(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 315101)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很多,  在小学阶段,练好语言基本功则  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在指导学生  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表  达能力。下面就以《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看的》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  拙见。    一、课文导入讲求实效。直入  语言范畴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课导  入得好,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  趣,提高课堂效率。导入的形式和  类型多种多样,但导入的设计原  理应当是统一的,绝不能
【课堂实录】  一、成语导入,了解夸张种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今天,老师要送给你们一组成语,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成语)  日月如梭、怒发冲冠、胆大包天、寸步难行、百发百中、一字千金、一步登天、一毛不拔、一尘不染、一日千里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些成语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那么什么是夸张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  生:就是把物体夸大。  生
一、微内容的选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中安排了《学习查字典》的内容,要求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能主动地去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查字典的方法有三种,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笔画查字法。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六”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与音序查字法相比,查找步骤较为复杂,
每当夏天无云的夜晚,我都会兴致勃勃地坐在二楼的阳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蔚蓝的天空中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它们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可爱。然而我更喜欢看它们那闪闪的亮点(小作者用“兴致勃勃”“目不转睛”概括地写出了“我”观察星星的专心,又用二个“那么”写出我观察时的兴致)。  有人说,“如果晚上星星多,那么第二天一定是晴天”。我有点不相信。因而,在吃好晚饭后,便坐到阳台上观看起来(点明“我”每天坐在阳台上观
引言 一个幽默讽刺的故事  这是一个并不算太新奇的数学故事。一日,教师为测学生的智商出了一题:树上有十只鸟,有人开枪打死了一只鸟,现在树上有几只鸟?学生答案之丰富,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从一只到十只的都有,而他们反问教师的问题也令人瞠目结舌:有没有一枪二鸟,有没有耳聋的鸟,有没有用无声手枪,有没有怀孕在肚子里的小鸟,有没有不怕死的鸟……  案例 一个发人深省的片段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青年教
qī yuè liú huǐ(古)  qī yuè liú huǒ(今)  【解 释】农历七月时节,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出 处】来自《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释 义】 “七月”,原指夏历(农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是通假字(同毁huǐ),是大火星的名字,即“心宿二”,也就是天蝎座。每年农历五月间黄昏时,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单元要求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本文是该单元的打头课文,同时也是人教版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选编此文之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二是学会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风趣机智。对于文言文,学生大多感到畏惧,原因有许多。第一是读而不顺,它不像诗歌,朗朗上口;第二是读而
一、把儿童带进甘美的葡萄园    关于阅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佐藤学先生“阅读即品尝葡萄”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阅读的真谛
放假了,我们决定天南地北地去旅游一番,好好享受假期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这不,今天,我、哥哥、妈妈和奶奶乘车到了三藩市动物园游玩。  一路上,我高兴极了,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来,不巧,耳边传来歌曲《珍贵的暑假》。伴着歌声,窗外鲜艳的花草映入眼帘,五彩斑斓的玫瑰最动人心魄:蓝玫如蔚蓝的大海,白玫如银似玉,黄玫赛黄金,红玫胜火焰……  我们买好票,刚进门就闻到一股怪味,我想这应该就是动物身上发出的骚味吧!啊,
关键词:科研引领;促发展;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趣味运动会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5-0079-01  2017年4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与中国青少年体育素质“课课练”总课题组联合举办了以“科研引领兴校促发展,强健体魄圆梦创辉煌”为主题的第二届体能素质课课练“合作杯”趣味运动会。这次活动学校分别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