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转暖,讨厌的蚊子又出来活动了。我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一些孩子对蚊子的生活习性很感兴趣,课外收集了一些蚊子的资料。我灵机一动,何不组织孩子们研究一下蚊子呢?可是受制于时间和环境等条件,在课堂上开展这个探究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发动学生课外去研究,又很难有效地组织交流讨论和展示研究成果。经过尝试,我在学校的“校本课程网”专题网站上开设了专栏,组织学生开展这个课外探究活动。
● 研究过程
《蚊子,请离我远些》是我校专题网站上开设的一个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项目,这个活动很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活动中,我发动学生捕养蚊子开展各种实验,探究蚊子对各种声音、不同颜色的光、各种植物以及其他条件的反应,同时搜集、验证各种驱蚊方法的效果,以“驱蚊、灭蚊”为目标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孩子们将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并利用网络,交流讨论自己的探究方法和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络开展合作探究。
在这个探究活动项目中,网络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1.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信息
在研究蚊子的生活习性时,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蚊子的知识和其他人的研究结果。抓到的蚊子,关在室内能存活几天?本地常见的蚊子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蚊子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害怕什么?现在人们有哪些驱蚊、灭蚊的方法?这些问题,孩子们都能从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资料。再引导他们筛选和整理搜集到的资料,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没有条件或不必再验证的,有些可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还可以参照这些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实验,以便发现更多的现象。
搜集和整理资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利用网络,展示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
有了探究任务,孩子们会注意观察蚊子的活动规律和现象。他们发现,白天活动的大多是个头很小的、身上有花纹的蚊子,与夜间活动的蚊子外形明显不同。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白天活动的花蚊子叫伊蚊,晚上活动的那类叫库蚊。将观察到的蚊子拍摄下来,或写一段简单的观察记录,再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写上相关的介绍,发布到网站上,就完成了初步的探究。
捕到的蚊子关在小窝里能存活几天?怎样的小窝适合养蚊子并且方便开展其他实验?捕到的蚊子要吃什么东西吗?……孩子们可以将这些探究实践的成果展示在网站上,这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和促进孩子的探究热情,这正是科学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
3.利用网络,展示探究过程
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是怎样的,也可在网上展示和交流。有一位学生交流了自己独创的探究活动:杀虫剂对蚊子的杀伤效果。这位学生用“雷达”杀虫剂对准蚊子喷射,蚊子倒地,10秒钟后将蚊子放到空气新鲜的室外,用大玻璃瓶罩住,两分钟后,发现蚊子慢慢爬起来了。然后用同样的杀虫剂喷射蚊子,蚊子倒地后再在四周喷射一些,用瓶子把蚊子罩住,过半小时后再把它放到室外,它再也没能爬起来,证明蚊子已经死亡。他因此找到了科学使用杀虫剂的方法。
4.利用网络,合作改进探究方法
真正实施探究,孩子们会发现各种问题和麻烦,原来的设想有些并不可行。蚊子的窝用什么做?有的孩子想到用大的玻璃瓶,便于观察,但发现难以将捕捉到的多个蚊子装入一个瓶中。经过交流讨论,发现利用废旧的蚊帐布做成小蚊帐比较好,既便于对养在里面的蚊子开展实验观察,又能加入一个个新捕捉到的蚊子。在捕蚊子的时候,有的孩子尝试用塑料袋套蚊子,结果发现很难套住,袋子还没到,蚊子早就远走高飞了。有的孩子用手拍,把蚊子震晕,再装入瓶子,这个方法能抓住几个。有的孩子用蚊帐布做成捕蚊兜,效果较好,容易捕捉,而且蚊子也不容易受伤。经过实验和交流,大家共同想办法改进探究方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这个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我们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在校本课程网上开设了“《科学》课外活动与探究”专栏,作为辅助和拓展科学课程学习的网络平台,供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而《蚊子,请离我远些》这个主题的探究性最强,难度也最大。设计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项目,意在让更多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开展探究活动。
● 应用专题网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
1.易于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周围世界进行积极的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生活中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是长期的、连续的,或者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求的。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条件难以有效开展这些探究活动,所以网络和专题网站弥补了这些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探究平台。
对蚊子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准备和实验,有些实验还需要在晚上进行,需要有放养蚊子的场所,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课堂上开展探究的范围。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开展研究,还能联合不同地区的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从而研究不同地区的蚊子,这大大拓展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易于实现开放的探究环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以专题网站为平台,学生可以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家里,甚至社区,向父母求助,从而吸引家长一起参与,这样便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环境。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些在专题网站平台上都能得到较好地体现。而且互联网为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探究的内容、过程和结论等方面又能在专题网站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
科学课程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开放性、评价也具有开放性。所以在教学中要用开放的理念组织探究活动,不应局限在学校课堂内。有了专题网站的辅助,教师的工作着重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设计有层次的探究项目,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专题网站上的探究项目,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3.易于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破除师道尊严,给学生以平等,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在探究过程中,要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放开头脑和手脚,敢想、敢说、敢做。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在专题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得、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时,就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易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不限于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的广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运用专题网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可广泛地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探究主题,并能动态地增加和调整探究内容,从而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下,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拓展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科学探究专题网站让孩子们走出了教室,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融洽、开放的学习环境,使科学探究活动融入了社会、融入了生活。
● 研究过程
《蚊子,请离我远些》是我校专题网站上开设的一个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项目,这个活动很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活动中,我发动学生捕养蚊子开展各种实验,探究蚊子对各种声音、不同颜色的光、各种植物以及其他条件的反应,同时搜集、验证各种驱蚊方法的效果,以“驱蚊、灭蚊”为目标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孩子们将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并利用网络,交流讨论自己的探究方法和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络开展合作探究。
在这个探究活动项目中,网络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1.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信息
在研究蚊子的生活习性时,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蚊子的知识和其他人的研究结果。抓到的蚊子,关在室内能存活几天?本地常见的蚊子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蚊子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害怕什么?现在人们有哪些驱蚊、灭蚊的方法?这些问题,孩子们都能从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资料。再引导他们筛选和整理搜集到的资料,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没有条件或不必再验证的,有些可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还可以参照这些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实验,以便发现更多的现象。
搜集和整理资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利用网络,展示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
有了探究任务,孩子们会注意观察蚊子的活动规律和现象。他们发现,白天活动的大多是个头很小的、身上有花纹的蚊子,与夜间活动的蚊子外形明显不同。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白天活动的花蚊子叫伊蚊,晚上活动的那类叫库蚊。将观察到的蚊子拍摄下来,或写一段简单的观察记录,再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写上相关的介绍,发布到网站上,就完成了初步的探究。
捕到的蚊子关在小窝里能存活几天?怎样的小窝适合养蚊子并且方便开展其他实验?捕到的蚊子要吃什么东西吗?……孩子们可以将这些探究实践的成果展示在网站上,这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和促进孩子的探究热情,这正是科学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
3.利用网络,展示探究过程
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是怎样的,也可在网上展示和交流。有一位学生交流了自己独创的探究活动:杀虫剂对蚊子的杀伤效果。这位学生用“雷达”杀虫剂对准蚊子喷射,蚊子倒地,10秒钟后将蚊子放到空气新鲜的室外,用大玻璃瓶罩住,两分钟后,发现蚊子慢慢爬起来了。然后用同样的杀虫剂喷射蚊子,蚊子倒地后再在四周喷射一些,用瓶子把蚊子罩住,过半小时后再把它放到室外,它再也没能爬起来,证明蚊子已经死亡。他因此找到了科学使用杀虫剂的方法。
4.利用网络,合作改进探究方法
真正实施探究,孩子们会发现各种问题和麻烦,原来的设想有些并不可行。蚊子的窝用什么做?有的孩子想到用大的玻璃瓶,便于观察,但发现难以将捕捉到的多个蚊子装入一个瓶中。经过交流讨论,发现利用废旧的蚊帐布做成小蚊帐比较好,既便于对养在里面的蚊子开展实验观察,又能加入一个个新捕捉到的蚊子。在捕蚊子的时候,有的孩子尝试用塑料袋套蚊子,结果发现很难套住,袋子还没到,蚊子早就远走高飞了。有的孩子用手拍,把蚊子震晕,再装入瓶子,这个方法能抓住几个。有的孩子用蚊帐布做成捕蚊兜,效果较好,容易捕捉,而且蚊子也不容易受伤。经过实验和交流,大家共同想办法改进探究方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这个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我们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在校本课程网上开设了“《科学》课外活动与探究”专栏,作为辅助和拓展科学课程学习的网络平台,供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而《蚊子,请离我远些》这个主题的探究性最强,难度也最大。设计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项目,意在让更多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开展探究活动。
● 应用专题网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
1.易于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周围世界进行积极的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生活中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是长期的、连续的,或者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求的。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条件难以有效开展这些探究活动,所以网络和专题网站弥补了这些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探究平台。
对蚊子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准备和实验,有些实验还需要在晚上进行,需要有放养蚊子的场所,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课堂上开展探究的范围。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开展研究,还能联合不同地区的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从而研究不同地区的蚊子,这大大拓展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易于实现开放的探究环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以专题网站为平台,学生可以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家里,甚至社区,向父母求助,从而吸引家长一起参与,这样便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环境。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些在专题网站平台上都能得到较好地体现。而且互联网为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探究的内容、过程和结论等方面又能在专题网站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
科学课程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开放性、评价也具有开放性。所以在教学中要用开放的理念组织探究活动,不应局限在学校课堂内。有了专题网站的辅助,教师的工作着重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设计有层次的探究项目,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专题网站上的探究项目,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3.易于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破除师道尊严,给学生以平等,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在探究过程中,要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放开头脑和手脚,敢想、敢说、敢做。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在专题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得、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时,就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易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不限于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的广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运用专题网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可广泛地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探究主题,并能动态地增加和调整探究内容,从而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下,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拓展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科学探究专题网站让孩子们走出了教室,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融洽、开放的学习环境,使科学探究活动融入了社会、融入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