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一种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巧妙导入酝酿情感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入情,学生读书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沉入”课文,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心理学表明,在一定刺激情景中的某种情感能感染在场的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扣人心弦,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很自然地进人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主动探索知识。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调叙述李白当时的处境:李白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一次获罪被流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可走到半路白帝城这个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赦免他的消息,他可以回到家乡江陵了,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呢?这样就为学生理解此诗奠定了基础,以便使学生领悟作者当时欢快、喜悦的心情,体会整首诗也一定充满欢乐。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精心设问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并打动过内心的那些东西,才会刻骨铭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高明的教师总会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倾注情感学习,以期收到极佳的效果。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灵活设计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汪智星老师在讲《詹天佑》一文2、3自然段时,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大家是否知道,这条铁路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自然段。请大家边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思考,无论是读到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只要脑子里产生了问题,就用笔及时地把问题记在书中相应的地方。看谁提的问题和我提的一样。(生默读并及时批注)
师:读完了吗?有疑问吗?我想请同学们猜猜我要提什么问题。如果有同学猜着了我提的问题,那么,我立刻向他鞠躬。
(学生纷纷提问题,师先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
师:没猜中不要紧,可喜的是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要提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仔细看(课件出示问题——喜、怒、忧、乐,读了课文2、3自然段以后,你是哪一种心情)
生:我的心里是“怒”
师:哪一句话使你内心充满了怒火,你就愤愤地读出来。大家听听他读得够不够气愤?
生:读
师:谁能读得令人更觉得气愤?
以上这些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因为这些问题与学生读课文时的感觉相关相通,他们似有触动,又不明晰。费心思的是又不能很轻易地回答,需要仔细思量才行。这样设计问题的巧妙之处首先在于提问有煽情作用,它直接问在学生的心坎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紧紧联系起来,学生再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悟、体会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发挥的余地。由此可见,教师提问要选准切入点,于最动情处设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学生最大限度地披文人情,就会在课堂上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口常开,情到、理到、乐也到的境界。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情感离不开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时用CAI课件渲染情境,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隋景,努力做到在情境交融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先用课件展示荷塘美景,让学生产生愉悦感,然后引导学生配上动作、感情朗读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句子。学生可以站起来非常自由的比划着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他们用双手拢起表示花骨朵,用翘起的手指表示展开的花瓣。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孩子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教学《恐龙》一文时,让学生带上模型、图片、卡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学生津津乐道,有说不完的话题。课后,让学生做关于恐龙的专题作业,使其情感延伸强化。一切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赞可夫说过,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语文学科上的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开展活动延伸情感
一切客观领域都存在着语文学习的信息源。现在提倡开展情境化的语文的学科活动,力求构建一种“大语文观”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超越课本、超越课堂的开放式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语文意识”,获得充分发展。凭借情境,学生在课堂上了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进而会产生进一步发展的自我需求。教师要注意适时把握,与学生在共同拓展情感中获取新的发展。这里有对事理的深化认识,比如,学了《恐龙》,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探讨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举行一次《恐龙灭绝之迹》小小讨论会。这里有对情感的深入体验。比如,学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师生一起读读历史,看看《林则徐》的片子,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当时的国情,进一步感受林则徐销烟的不易和决心之大,让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任务,留在学生的人生长河中。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慢慢地渗进学生的血液,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成为其一生的财富。语文学科活动追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效应,教师应鼓励学生跨越学科本位,将多门学科整合贯通,从而形成更为概括的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延伸情感,培养自主意识,发挥创造才能,发展个性。
综合上述,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情感调动情感,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学生才会大胆地想,自行地说,尽情地体验,从而达到深入其境,情真意切的境界,形成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趣浓浓的教学氛围。
巧妙导入酝酿情感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入情,学生读书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沉入”课文,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心理学表明,在一定刺激情景中的某种情感能感染在场的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扣人心弦,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很自然地进人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主动探索知识。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调叙述李白当时的处境:李白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一次获罪被流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可走到半路白帝城这个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赦免他的消息,他可以回到家乡江陵了,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呢?这样就为学生理解此诗奠定了基础,以便使学生领悟作者当时欢快、喜悦的心情,体会整首诗也一定充满欢乐。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精心设问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并打动过内心的那些东西,才会刻骨铭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高明的教师总会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倾注情感学习,以期收到极佳的效果。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灵活设计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汪智星老师在讲《詹天佑》一文2、3自然段时,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大家是否知道,这条铁路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自然段。请大家边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思考,无论是读到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只要脑子里产生了问题,就用笔及时地把问题记在书中相应的地方。看谁提的问题和我提的一样。(生默读并及时批注)
师:读完了吗?有疑问吗?我想请同学们猜猜我要提什么问题。如果有同学猜着了我提的问题,那么,我立刻向他鞠躬。
(学生纷纷提问题,师先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
师:没猜中不要紧,可喜的是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要提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仔细看(课件出示问题——喜、怒、忧、乐,读了课文2、3自然段以后,你是哪一种心情)
生:我的心里是“怒”
师:哪一句话使你内心充满了怒火,你就愤愤地读出来。大家听听他读得够不够气愤?
生:读
师:谁能读得令人更觉得气愤?
以上这些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因为这些问题与学生读课文时的感觉相关相通,他们似有触动,又不明晰。费心思的是又不能很轻易地回答,需要仔细思量才行。这样设计问题的巧妙之处首先在于提问有煽情作用,它直接问在学生的心坎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紧紧联系起来,学生再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悟、体会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发挥的余地。由此可见,教师提问要选准切入点,于最动情处设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学生最大限度地披文人情,就会在课堂上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口常开,情到、理到、乐也到的境界。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情感离不开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时用CAI课件渲染情境,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隋景,努力做到在情境交融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先用课件展示荷塘美景,让学生产生愉悦感,然后引导学生配上动作、感情朗读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句子。学生可以站起来非常自由的比划着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他们用双手拢起表示花骨朵,用翘起的手指表示展开的花瓣。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孩子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教学《恐龙》一文时,让学生带上模型、图片、卡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学生津津乐道,有说不完的话题。课后,让学生做关于恐龙的专题作业,使其情感延伸强化。一切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赞可夫说过,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语文学科上的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开展活动延伸情感
一切客观领域都存在着语文学习的信息源。现在提倡开展情境化的语文的学科活动,力求构建一种“大语文观”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超越课本、超越课堂的开放式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语文意识”,获得充分发展。凭借情境,学生在课堂上了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进而会产生进一步发展的自我需求。教师要注意适时把握,与学生在共同拓展情感中获取新的发展。这里有对事理的深化认识,比如,学了《恐龙》,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探讨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举行一次《恐龙灭绝之迹》小小讨论会。这里有对情感的深入体验。比如,学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师生一起读读历史,看看《林则徐》的片子,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当时的国情,进一步感受林则徐销烟的不易和决心之大,让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任务,留在学生的人生长河中。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慢慢地渗进学生的血液,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成为其一生的财富。语文学科活动追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效应,教师应鼓励学生跨越学科本位,将多门学科整合贯通,从而形成更为概括的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延伸情感,培养自主意识,发挥创造才能,发展个性。
综合上述,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情感调动情感,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学生才会大胆地想,自行地说,尽情地体验,从而达到深入其境,情真意切的境界,形成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趣浓浓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