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朋友,当有人知道你从事着教育这个行当,是不是常有人这样问你:你做不做班主任?从这句问话中,我们发现教师还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是班主任,另一类则是非班主任,我们通常称之为科任教师。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班集体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全国各地的学校在各方面对班主任的劳动价值都或多或少有所认识及体现,但与此同时,对科任教师德育力量的忽略,也使得教师群体的德育合力隐形流失。不少科任教师滋生了“我只需负责好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心理,至于班风、学风,甚至连自己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也只是向班主任简单汇报了之,听凭班主任处置,这样一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班级、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工作九年,服务过两所学校,曾做过两年的班主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担当科任教师,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成功的科任教师至少得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涵养自己的“班主任情怀”。
一、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对班集体负责的全局观
镜头一:下课铃声已经响了五六分钟了,某位科任教师还在自己的课上挥汗如雨,下一堂课的老师在教室外徘徊。在布置课后(假期)作业时,不管学生能否完成,也不注意个体差异,把作业量加得足足的。学生中出现不同的声音,他就会呵斥道:“吵什么吵,想学就做,不做拉倒,又不是我参加高考。”
对于这样的科任教师,学生欲怒不敢言,同事有气不便发,可以预见,这样的教学、工作氛围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进步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们本应该对这些科任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示钦佩,但他们缺失了教师应有的对班集体负责的全局观。所谓科任教师的全局观,就是要求我们科任教师不要唯所教学科为中心,要科学摆正所教学科的位置,在课时分配、作业布置以及学生的因材施教上要服从并服务于班级整体、学生主体。
我们科任教师还要自觉承担起德育工作的职责,切实履行好培养优秀班集体的义务,因为每一门学科都蕴涵着各自独特的德育功能,每一个负责任的科任教师都会在所教学科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有机渗透。对于课堂出现突发事件,要有果断处理的勇气,不要甩包袱、撂挑子。只有这样,你在学生的心目中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师者,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教书匠,他们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对学生公正的评价观
镜头二:在课堂上,一次检测过后,某科任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连××(自己所教学科名称)都学不好,其他学好有什么用?你将来走上社会怎么会有好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评价其实是一门艺术。这一类打击式评价往往不能产生“激将”的效果,却常常让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少科任教师评价学生常常会犯以本学科为中心的错误,自己所教学科学得好的就是好学生,反之则是不好的学生。这样的评价观是不科学、不公正的,对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作为刚接手的科任教师要抓紧时间,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实施本学科的教学中,及时给学生提出中肯的建议,这样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比如我是教数学的,一个学生物理学得不错,数学成绩一般,我尝试反复这样鼓励他:你的物理学得很得法,那么你能不能多思考数学的学习方法呢?通过这种鼓励性的中肯评价,该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得到激发,数学学习渐入佳境,在2008年高考中数学仅扣7分,如愿升入北京某著名大学。他在总结自己学习经验时说,数学老师的几番鼓励,让他对学数学逐渐找到了感觉。
三、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与班主任同心的助手观
镜头三:课间,几位科任教师在闲聊。某位说: “班主任确实比我们科任老师辛苦。”另一位说: “班主任辛苦怎么了,既有荣誉还有津贴,我们呢,只要教好自己的学科就行。”
科任教师在实施本学科教学时固然守土有责,但就班级学生整体而言,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无疑应是紧密合作的育人团队。这个团队的核心自然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则要心甘情愿地当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比如及时主动地以探讨的方式与班主任双向沟通学生情况,在问题面前,要勇敢地站出来,与班主任一起做好协调处理工作,而不应袖手而立,冷眼旁观。
四、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勤学德育新理论的学习观
镜头四:很多科任教师注重充实专业知识,但对于德育工作的新理论则往往不屑一顾。有时偶尔有学习德育理论的机会,也提不起精神参加。
作为一名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其所学的德育理论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得以深化认识,掌握活化运用的技巧。有不少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常不能委以班主任的重任,这就要求这些青年教师要更加自觉地用班主任的情怀来教育学生,只有这样,你才会为将来挑上班主任的担子做好必要的准备,你的教育人生才是没有缺憾的。在注意向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学习的同时,必须认真阅读《班主任之友》等专业刊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班主任视野,你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才会相对顺利,并有可能走向成功。
当然,在呼吁科任教师自觉涵养“班主任情怀”的同时,我们的学校校长乃至更高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们能否从教育管理、职称评定、荣誉授予等角度综合思考,探索建立一种任课教师德育联席制度,打造“德育联手工程”,让学校所有教职人员都有明确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并在劳动价值上多少有所体现呢?
栏目编辑:刘西萍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班集体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全国各地的学校在各方面对班主任的劳动价值都或多或少有所认识及体现,但与此同时,对科任教师德育力量的忽略,也使得教师群体的德育合力隐形流失。不少科任教师滋生了“我只需负责好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心理,至于班风、学风,甚至连自己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也只是向班主任简单汇报了之,听凭班主任处置,这样一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班级、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工作九年,服务过两所学校,曾做过两年的班主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担当科任教师,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成功的科任教师至少得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涵养自己的“班主任情怀”。
一、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对班集体负责的全局观
镜头一:下课铃声已经响了五六分钟了,某位科任教师还在自己的课上挥汗如雨,下一堂课的老师在教室外徘徊。在布置课后(假期)作业时,不管学生能否完成,也不注意个体差异,把作业量加得足足的。学生中出现不同的声音,他就会呵斥道:“吵什么吵,想学就做,不做拉倒,又不是我参加高考。”
对于这样的科任教师,学生欲怒不敢言,同事有气不便发,可以预见,这样的教学、工作氛围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进步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们本应该对这些科任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示钦佩,但他们缺失了教师应有的对班集体负责的全局观。所谓科任教师的全局观,就是要求我们科任教师不要唯所教学科为中心,要科学摆正所教学科的位置,在课时分配、作业布置以及学生的因材施教上要服从并服务于班级整体、学生主体。
我们科任教师还要自觉承担起德育工作的职责,切实履行好培养优秀班集体的义务,因为每一门学科都蕴涵着各自独特的德育功能,每一个负责任的科任教师都会在所教学科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有机渗透。对于课堂出现突发事件,要有果断处理的勇气,不要甩包袱、撂挑子。只有这样,你在学生的心目中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师者,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教书匠,他们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对学生公正的评价观
镜头二:在课堂上,一次检测过后,某科任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连××(自己所教学科名称)都学不好,其他学好有什么用?你将来走上社会怎么会有好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评价其实是一门艺术。这一类打击式评价往往不能产生“激将”的效果,却常常让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少科任教师评价学生常常会犯以本学科为中心的错误,自己所教学科学得好的就是好学生,反之则是不好的学生。这样的评价观是不科学、不公正的,对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作为刚接手的科任教师要抓紧时间,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实施本学科的教学中,及时给学生提出中肯的建议,这样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比如我是教数学的,一个学生物理学得不错,数学成绩一般,我尝试反复这样鼓励他:你的物理学得很得法,那么你能不能多思考数学的学习方法呢?通过这种鼓励性的中肯评价,该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得到激发,数学学习渐入佳境,在2008年高考中数学仅扣7分,如愿升入北京某著名大学。他在总结自己学习经验时说,数学老师的几番鼓励,让他对学数学逐渐找到了感觉。
三、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与班主任同心的助手观
镜头三:课间,几位科任教师在闲聊。某位说: “班主任确实比我们科任老师辛苦。”另一位说: “班主任辛苦怎么了,既有荣誉还有津贴,我们呢,只要教好自己的学科就行。”
科任教师在实施本学科教学时固然守土有责,但就班级学生整体而言,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无疑应是紧密合作的育人团队。这个团队的核心自然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则要心甘情愿地当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比如及时主动地以探讨的方式与班主任双向沟通学生情况,在问题面前,要勇敢地站出来,与班主任一起做好协调处理工作,而不应袖手而立,冷眼旁观。
四、涵养“班主任情怀”,要有勤学德育新理论的学习观
镜头四:很多科任教师注重充实专业知识,但对于德育工作的新理论则往往不屑一顾。有时偶尔有学习德育理论的机会,也提不起精神参加。
作为一名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其所学的德育理论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得以深化认识,掌握活化运用的技巧。有不少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常不能委以班主任的重任,这就要求这些青年教师要更加自觉地用班主任的情怀来教育学生,只有这样,你才会为将来挑上班主任的担子做好必要的准备,你的教育人生才是没有缺憾的。在注意向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学习的同时,必须认真阅读《班主任之友》等专业刊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班主任视野,你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才会相对顺利,并有可能走向成功。
当然,在呼吁科任教师自觉涵养“班主任情怀”的同时,我们的学校校长乃至更高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们能否从教育管理、职称评定、荣誉授予等角度综合思考,探索建立一种任课教师德育联席制度,打造“德育联手工程”,让学校所有教职人员都有明确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并在劳动价值上多少有所体现呢?
栏目编辑:刘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