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年,猪肉价格飞涨,让不少低收入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吃肉难,2010年,肉价虽然降下来了,但菜价却又坐上了直升机,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在手里还是不踏实。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备受瞩目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4月份同比上涨2.8%,达到最近18个月来的新高。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的八大门类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5.9%,成为推高CPI的领头羊。
通胀预期下,近来一些农产品价格“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节节大幅上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甚至大蒜、绿豆这些平日不起眼的农产品,一时间也仿佛突然成为通胀预期的“风向标”,令许多人费解。
大蒜成菜价上涨“风向标”
5月11日,在河南省杞县开幕的中国第六届大蒜节上,新蒜的上市引来了包括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参会的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表示,目前我国部分地方出现的“炒大蒜如同炒期货”的现象很不正常,最终将损害蒜农和消费者利益。
自2009年春季以来,我国的大蒜价格一路上扬,今年4月,大蒜市场价格均突破每公斤9元。在大蒜收获前夕,一些商人已经在山东、河南、江苏等我国大蒜主产地大量承包冷库,抢收大蒜。
河南省杞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车世堂说:“虽然大蒜还在地里,但是一些商人已经用每亩约4000元的价格从蒜农手中买下了。这不包括每亩大蒜的蒜薹收入约600元。”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流通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安玉发说:“流通资本到大蒜产地抢收大蒜,突击晾晒并大量囤积,人为干预市场价格的行为是存在的,值得警惕。”
经过认真计算后,安玉发认为,2010年,每亩大蒜的生产成本(含劳动力工资)是2255元。每亩地可产大蒜1.3至1.5吨。而目前,冷库大蒜每吨约为9000元。
随着大蒜价格两年内暴涨100倍,“炒蒜团”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更多的网民甚至由“炒蒜团”联想到了“炒菜团”。
实际上,今年5月份,尽管蔬菜价格连续下跌,但国内不少城市的菜价仍在高位运行,老百姓依然感觉今年的菜价要比往年贵得多。
对于“炒蒜团”这一网络热词,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这是一个时髦词,但我个人感觉,还不至于到‘炒菜团’的概念。”
戴中久以大蒜为例分析道:大蒜2009年以来一直是高位运行,涨幅非常大。大蒜上涨的原因,是“因为2008年大蒜播种面积减产,造成供需矛盾增加。所以2009年,大蒜出现了急剧上升。”
戴中久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近期大蒜价格的大幅上涨,除了正常的市场供求因素影响外,还有炒作的现象,一些流动资金的介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加大蒜节时,戴中久得知有的地方大蒜还没有收获,但是一些经营者已经把当地种的蒜买断了,钱已经付给了蒜农,然后就层层加价倒卖大蒜。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价格竞争。我觉得这种不正常的价格竞争造成大蒜价格上涨,就不是合理的蔬菜价格上涨。作为政府也好,作为经营者也好,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戴中久说。
大蒜价格的疯涨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菜价的一个“风向标”。通胀预期下,近来一些农产品价格“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节节大幅上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菜价持续高位将影响CPI
自2009年冬天以来,菜篮子问题越来越让老百姓闹心。在位于北京市南四环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记者发现包括土豆、西红柿、辣椒、大蒜等在内的多种蔬菜的批发价格,价格明显高于去年。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负责人张玉玺表示:今年农产品价格比去年上涨多,春节之后,在与去年同期对比的情况下,今年蔬菜价格比去年上升幅度在20%以上,“最高峰时候,曾经有一天达到30%”。
张玉玺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的蔬菜都是从山东、甘肃、河北等省运过来的,而通常这里的批发价格都是随行就市,源头的价格高,他们这里的价格自然就高。
同时张玉玺也告诉记者,尽管菜价上涨了,不过整个批发市场的成交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只是个别涨价过多的品种,批发量有所减少。
对于菜价不断上涨的原因,戴中久分析说:“当前我国的蔬菜价格确实一直在高位运行,蔬菜价格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去冬今春以来,我国气候反常,南方干旱,北方发生了冰冻灾害、雨雪天气,使得去冬和今春蔬菜价格长势受影响。气候原因是造成蔬菜产量下降、价格提高的一个因素。
第二,需求增加。过去蔬菜属于副食品,现在很多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已经把主食变成蔬菜了,所以需求量增加了,供需矛盾增加也是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三,近期价格上涨跟蔬菜运输成本也有关系,因为4月份以来,国家几次调高了汽油价格,很多蔬菜是南方运到北方,运输成本的增加也是蔬菜价格的主要因素。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蔬菜价格有一个合理上升的预期。所以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国近期蔬菜价格上涨。
“市场经济很简单,就说农产品多了就贱(便宜),少了就贵,现在是比去年贵了19%,说明农产品价格供应量是在减少的。”张玉玺说。
在价格链条中,农产品处于这个链条的“终端”,其传导性强似乎已超出普通人的想象,现在已经有人将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与蔬菜、水果价格的上涨联系到了一起。
戴中久认为,食品价格的上涨在我们国家CPI里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食品价格里边,蔬菜和水果的比重,从消费者消费的数量来讲应该是大的。“但是从它影响的比重来讲,我觉得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蔬菜价格在整个农产品价格里边属于偏低的,虽然量很大,但是价值总量是偏低的,所以对CPI的影响还不是那么大。”
戴中久的看法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的认同。彭森表示:“目前价格异动的农产品,虽然属于必需品,但消费量相对较小,需求量有较大的弹性,大蒜和绿豆的情况都是这样。这些小品种的价格上涨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CPI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
同时,彭森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异动会有一种“示范”作用,会增强社会的通胀预期。特别是极少数人不断囤积居奇,而且不断释放价格猛涨的信息,对通胀预期起到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任其发展,必将对管理好通胀预期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戴中久说:“蔬菜是老百姓每天都要吃的东西,消费量逐年逐月增加,如果长期以来,蔬菜一直在高位运行,最终也会对我们的食品价格指数产生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国家对CPI里食品价格的指数,特别是对蔬菜水果的指数还是非常关注的。”
蔬菜价格的合理上涨应该是一个趋势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蔬菜整体价格仍居高不下,在高位运行。一季度到3月末,全国28个品种的蔬菜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6.98%。1月份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56%。
“从这个来讲,价格还是在上涨。但是从进入5月份以后,价格是在往下走。”戴中久说。
对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戴中久分析道:前一段时间是因为落地菜和大棚菜有一个交接,我们国家蔬菜,北方采取大棚种植,南方是陆地生长,5月份正好是落地菜和大棚菜交接,就是大棚菜基本上没有了,所以三四月份是淡季,价格偏高。进入5月份,北方转暖,供应量增加,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在这种情况下,近期菜价会逐日回落。到6月份,菜价肯定会比前期要下降。
“从近期来讲,菜价有一个回落态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菜价会有一个稳定的上升空间。长期以来,农副产品是偏低的。从长远来看,蔬菜价格应该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运行。”戴中久说。
对于想吃廉价菜的老百姓来说,现在买到3元以下的菜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对于蔬菜价格的合理区间,戴中久同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长远的角度,戴中久说:“现在我们也从网上和新闻媒体上看到,菜价居高不下,现在很难吃到3元以下的蔬菜,觉得菜价非常高。我觉得蔬菜价格整体上涨确实是事实,但是蔬菜的合理上涨应该是一个趋势,也是提高菜农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属于偏低,比价是不合理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居民收入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蔬菜价格合理上涨是可能的。”
对于目前高位运转的菜价,戴中久表示:“3元的标准,按照现在的收入来讲,是不是合理、是不是高位运行,这个有所商榷。因为过去菜价是几分钱一斤,但是那时候居民收入是几十块钱,现在居民收入是几千块钱,如果还按照过去几分钱菜价来区分,这就不是很合理的趋势。国家采取一定调控措施,市场调节,政府调控,蔬菜价格稳步、合理的上升。但是作为老百姓来讲,应该说菜价适当上升,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菜价调控应减少中间环节
蔬菜价格的上涨,消费者肯定会想到菜农收入的增加,但在暴涨暴跌之中,谁是受益者和受害者,戴中久表示,这是一个唇齿相依的关系。
“国家一直非常关注‘三农’,‘三农’里关系到农民的收入,菜农也是农民的一员,菜农的收入直接关系到菜价的高低。蔬菜价格的上升,里边包含了蔬菜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当中主要是菜农的成本,蔬菜价格提升了,成本提升了,最终菜农会受益。”戴中久说。
对于正常的蔬菜运行、流通、价格的提升,戴中久认为,菜农是受益的主要方面。“但是如果说,暴涨暴跌或者有些炒作现象,这种情况下,菜农是得不到大的益处,消费者承担的是高价消费,中间环节把好处拿走了。”
“为什么最近商务部提出一系列的采取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包括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戴中久认为,这实际上是旨在引导正常的流通环节,引导正常有序的流通,防止中间环节过多的剥夺利润。
近日,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向国家商务部提出,政府应该在稳定蔬菜价格方面采取一些调控手段,建立起蔬菜的调节基金,以及蔬菜的国家、地方两级收储制度。
“也就是在蔬菜价格偏低情况下,政府拿出一定资金来去收储一些蔬菜,便于储藏的,比如大蒜、洋葱、土豆,在价格偏低情况下,为了保护菜农的利益,国家可以储备一些。”戴中久解释道:当价格暴涨的时候,国家又可以投放一些来抑制菜价。这种办法在生猪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所以我们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出台一些措施。再有就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就是菜价暴跌情况下,同时对城市的低保户、低收入者给一些补贴,这种在暴涨暴跌情况下,又能稳定生产,又能稳定居民的正常生活。”
蔬菜是菜篮子商品中的重中之重,是千家万户老百姓每天都要吃的重要食品。在面对蔬菜价格暴涨暴跌情况下,近期政府的一系列严格举措势必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2009年以来,商务部从一直推行农超对接、农批对接,最近推出农校对接,其目的旨在减少流通环节,使生产基地的蔬菜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进入超市或者进入批发市场,这样减少蔬菜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也降低蔬菜价格,保障安全的食品、安全的蔬菜进入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戴中久认为,除了市场调节以外,还要加强流通体制改革。最近商务部正在海南进行流通体制试点,通过流通环节及时地输送到终端市场,输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采取农批对接,就是农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减少环节,通过批发市场分流分散到各个超市,同时采取农超对接的方式,就是一些重要的蔬菜直接进入超市,这样价格会更低。
“作为政府来讲,虽然把蔬菜价格已经放开,进行市场调节,但是政府还是对蔬菜价格非常关注的。蔬菜价格正常运行是合理的,暴涨暴跌是不合理的。”戴中久总结道。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备受瞩目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4月份同比上涨2.8%,达到最近18个月来的新高。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的八大门类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5.9%,成为推高CPI的领头羊。
通胀预期下,近来一些农产品价格“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节节大幅上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甚至大蒜、绿豆这些平日不起眼的农产品,一时间也仿佛突然成为通胀预期的“风向标”,令许多人费解。
大蒜成菜价上涨“风向标”
5月11日,在河南省杞县开幕的中国第六届大蒜节上,新蒜的上市引来了包括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参会的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表示,目前我国部分地方出现的“炒大蒜如同炒期货”的现象很不正常,最终将损害蒜农和消费者利益。
自2009年春季以来,我国的大蒜价格一路上扬,今年4月,大蒜市场价格均突破每公斤9元。在大蒜收获前夕,一些商人已经在山东、河南、江苏等我国大蒜主产地大量承包冷库,抢收大蒜。
河南省杞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车世堂说:“虽然大蒜还在地里,但是一些商人已经用每亩约4000元的价格从蒜农手中买下了。这不包括每亩大蒜的蒜薹收入约600元。”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流通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安玉发说:“流通资本到大蒜产地抢收大蒜,突击晾晒并大量囤积,人为干预市场价格的行为是存在的,值得警惕。”
经过认真计算后,安玉发认为,2010年,每亩大蒜的生产成本(含劳动力工资)是2255元。每亩地可产大蒜1.3至1.5吨。而目前,冷库大蒜每吨约为9000元。
随着大蒜价格两年内暴涨100倍,“炒蒜团”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更多的网民甚至由“炒蒜团”联想到了“炒菜团”。
实际上,今年5月份,尽管蔬菜价格连续下跌,但国内不少城市的菜价仍在高位运行,老百姓依然感觉今年的菜价要比往年贵得多。
对于“炒蒜团”这一网络热词,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这是一个时髦词,但我个人感觉,还不至于到‘炒菜团’的概念。”
戴中久以大蒜为例分析道:大蒜2009年以来一直是高位运行,涨幅非常大。大蒜上涨的原因,是“因为2008年大蒜播种面积减产,造成供需矛盾增加。所以2009年,大蒜出现了急剧上升。”
戴中久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近期大蒜价格的大幅上涨,除了正常的市场供求因素影响外,还有炒作的现象,一些流动资金的介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加大蒜节时,戴中久得知有的地方大蒜还没有收获,但是一些经营者已经把当地种的蒜买断了,钱已经付给了蒜农,然后就层层加价倒卖大蒜。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价格竞争。我觉得这种不正常的价格竞争造成大蒜价格上涨,就不是合理的蔬菜价格上涨。作为政府也好,作为经营者也好,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戴中久说。
大蒜价格的疯涨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菜价的一个“风向标”。通胀预期下,近来一些农产品价格“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节节大幅上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菜价持续高位将影响CPI
自2009年冬天以来,菜篮子问题越来越让老百姓闹心。在位于北京市南四环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记者发现包括土豆、西红柿、辣椒、大蒜等在内的多种蔬菜的批发价格,价格明显高于去年。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负责人张玉玺表示:今年农产品价格比去年上涨多,春节之后,在与去年同期对比的情况下,今年蔬菜价格比去年上升幅度在20%以上,“最高峰时候,曾经有一天达到30%”。
张玉玺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的蔬菜都是从山东、甘肃、河北等省运过来的,而通常这里的批发价格都是随行就市,源头的价格高,他们这里的价格自然就高。
同时张玉玺也告诉记者,尽管菜价上涨了,不过整个批发市场的成交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只是个别涨价过多的品种,批发量有所减少。
对于菜价不断上涨的原因,戴中久分析说:“当前我国的蔬菜价格确实一直在高位运行,蔬菜价格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去冬今春以来,我国气候反常,南方干旱,北方发生了冰冻灾害、雨雪天气,使得去冬和今春蔬菜价格长势受影响。气候原因是造成蔬菜产量下降、价格提高的一个因素。
第二,需求增加。过去蔬菜属于副食品,现在很多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已经把主食变成蔬菜了,所以需求量增加了,供需矛盾增加也是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三,近期价格上涨跟蔬菜运输成本也有关系,因为4月份以来,国家几次调高了汽油价格,很多蔬菜是南方运到北方,运输成本的增加也是蔬菜价格的主要因素。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蔬菜价格有一个合理上升的预期。所以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国近期蔬菜价格上涨。
“市场经济很简单,就说农产品多了就贱(便宜),少了就贵,现在是比去年贵了19%,说明农产品价格供应量是在减少的。”张玉玺说。
在价格链条中,农产品处于这个链条的“终端”,其传导性强似乎已超出普通人的想象,现在已经有人将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与蔬菜、水果价格的上涨联系到了一起。
戴中久认为,食品价格的上涨在我们国家CPI里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食品价格里边,蔬菜和水果的比重,从消费者消费的数量来讲应该是大的。“但是从它影响的比重来讲,我觉得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蔬菜价格在整个农产品价格里边属于偏低的,虽然量很大,但是价值总量是偏低的,所以对CPI的影响还不是那么大。”
戴中久的看法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的认同。彭森表示:“目前价格异动的农产品,虽然属于必需品,但消费量相对较小,需求量有较大的弹性,大蒜和绿豆的情况都是这样。这些小品种的价格上涨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CPI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
同时,彭森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异动会有一种“示范”作用,会增强社会的通胀预期。特别是极少数人不断囤积居奇,而且不断释放价格猛涨的信息,对通胀预期起到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任其发展,必将对管理好通胀预期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戴中久说:“蔬菜是老百姓每天都要吃的东西,消费量逐年逐月增加,如果长期以来,蔬菜一直在高位运行,最终也会对我们的食品价格指数产生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国家对CPI里食品价格的指数,特别是对蔬菜水果的指数还是非常关注的。”
蔬菜价格的合理上涨应该是一个趋势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蔬菜整体价格仍居高不下,在高位运行。一季度到3月末,全国28个品种的蔬菜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6.98%。1月份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56%。
“从这个来讲,价格还是在上涨。但是从进入5月份以后,价格是在往下走。”戴中久说。
对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戴中久分析道:前一段时间是因为落地菜和大棚菜有一个交接,我们国家蔬菜,北方采取大棚种植,南方是陆地生长,5月份正好是落地菜和大棚菜交接,就是大棚菜基本上没有了,所以三四月份是淡季,价格偏高。进入5月份,北方转暖,供应量增加,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在这种情况下,近期菜价会逐日回落。到6月份,菜价肯定会比前期要下降。
“从近期来讲,菜价有一个回落态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菜价会有一个稳定的上升空间。长期以来,农副产品是偏低的。从长远来看,蔬菜价格应该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运行。”戴中久说。
对于想吃廉价菜的老百姓来说,现在买到3元以下的菜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对于蔬菜价格的合理区间,戴中久同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长远的角度,戴中久说:“现在我们也从网上和新闻媒体上看到,菜价居高不下,现在很难吃到3元以下的蔬菜,觉得菜价非常高。我觉得蔬菜价格整体上涨确实是事实,但是蔬菜的合理上涨应该是一个趋势,也是提高菜农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属于偏低,比价是不合理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居民收入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蔬菜价格合理上涨是可能的。”
对于目前高位运转的菜价,戴中久表示:“3元的标准,按照现在的收入来讲,是不是合理、是不是高位运行,这个有所商榷。因为过去菜价是几分钱一斤,但是那时候居民收入是几十块钱,现在居民收入是几千块钱,如果还按照过去几分钱菜价来区分,这就不是很合理的趋势。国家采取一定调控措施,市场调节,政府调控,蔬菜价格稳步、合理的上升。但是作为老百姓来讲,应该说菜价适当上升,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菜价调控应减少中间环节
蔬菜价格的上涨,消费者肯定会想到菜农收入的增加,但在暴涨暴跌之中,谁是受益者和受害者,戴中久表示,这是一个唇齿相依的关系。
“国家一直非常关注‘三农’,‘三农’里关系到农民的收入,菜农也是农民的一员,菜农的收入直接关系到菜价的高低。蔬菜价格的上升,里边包含了蔬菜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当中主要是菜农的成本,蔬菜价格提升了,成本提升了,最终菜农会受益。”戴中久说。
对于正常的蔬菜运行、流通、价格的提升,戴中久认为,菜农是受益的主要方面。“但是如果说,暴涨暴跌或者有些炒作现象,这种情况下,菜农是得不到大的益处,消费者承担的是高价消费,中间环节把好处拿走了。”
“为什么最近商务部提出一系列的采取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包括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戴中久认为,这实际上是旨在引导正常的流通环节,引导正常有序的流通,防止中间环节过多的剥夺利润。
近日,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向国家商务部提出,政府应该在稳定蔬菜价格方面采取一些调控手段,建立起蔬菜的调节基金,以及蔬菜的国家、地方两级收储制度。
“也就是在蔬菜价格偏低情况下,政府拿出一定资金来去收储一些蔬菜,便于储藏的,比如大蒜、洋葱、土豆,在价格偏低情况下,为了保护菜农的利益,国家可以储备一些。”戴中久解释道:当价格暴涨的时候,国家又可以投放一些来抑制菜价。这种办法在生猪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所以我们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出台一些措施。再有就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就是菜价暴跌情况下,同时对城市的低保户、低收入者给一些补贴,这种在暴涨暴跌情况下,又能稳定生产,又能稳定居民的正常生活。”
蔬菜是菜篮子商品中的重中之重,是千家万户老百姓每天都要吃的重要食品。在面对蔬菜价格暴涨暴跌情况下,近期政府的一系列严格举措势必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2009年以来,商务部从一直推行农超对接、农批对接,最近推出农校对接,其目的旨在减少流通环节,使生产基地的蔬菜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进入超市或者进入批发市场,这样减少蔬菜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也降低蔬菜价格,保障安全的食品、安全的蔬菜进入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戴中久认为,除了市场调节以外,还要加强流通体制改革。最近商务部正在海南进行流通体制试点,通过流通环节及时地输送到终端市场,输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采取农批对接,就是农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减少环节,通过批发市场分流分散到各个超市,同时采取农超对接的方式,就是一些重要的蔬菜直接进入超市,这样价格会更低。
“作为政府来讲,虽然把蔬菜价格已经放开,进行市场调节,但是政府还是对蔬菜价格非常关注的。蔬菜价格正常运行是合理的,暴涨暴跌是不合理的。”戴中久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