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的。这里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也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突出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整合到阅读教学中,成为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时时充满生机。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传统阅读教学过分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认为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是面面俱到,采用的大多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殊不知“强扭的瓜不甜”,好心没有好报,一节课下来,却得到“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之类”的效果。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和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喜欢阅读,自己学习、掌握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会阅读、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实际意义,这才是重要的,因此必须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不能让教师的“讲”完全代替学生的“读”。应该让学生把琅琅的读书声带进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评价、去品味。文本的解读和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也是靠读者的再创造。课堂上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学生较好的语言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对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带领学生仔细推敲、琢磨,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学习多种写作方法,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了提升。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烦琐无味,课堂教学又大多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要知道,忽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与独立性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生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让学生喜欢探究学习,在探究中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经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适当的答案;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的培养。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的形成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必须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和内容中。
阅读文本中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等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人说:“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概括的词语变为生动具体的形象,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学习古诗《示儿》一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对祖国未统一的悲愤;感受作者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感受作者对祖国一定会统一的坚定信念。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拨动了学生的情感心弦,同时结合“台湾还未回归祖国的实际”谈体会,升华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内涵,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美的熏陶等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其语文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同时教师也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真正的教育是人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投入感情、付出爱心,肯定会得到学生爱的回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将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的形成并逐步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只有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开拓一个崭新的语文教育新天地,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三维目标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研究、不断实践,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语文教育事业开拓美好的明天吧!
【关键词】突出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整合到阅读教学中,成为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时时充满生机。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传统阅读教学过分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认为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是面面俱到,采用的大多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殊不知“强扭的瓜不甜”,好心没有好报,一节课下来,却得到“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之类”的效果。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和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喜欢阅读,自己学习、掌握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会阅读、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实际意义,这才是重要的,因此必须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不能让教师的“讲”完全代替学生的“读”。应该让学生把琅琅的读书声带进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评价、去品味。文本的解读和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也是靠读者的再创造。课堂上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学生较好的语言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对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带领学生仔细推敲、琢磨,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学习多种写作方法,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了提升。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烦琐无味,课堂教学又大多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要知道,忽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与独立性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生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让学生喜欢探究学习,在探究中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经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适当的答案;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的培养。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的形成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必须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和内容中。
阅读文本中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等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人说:“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概括的词语变为生动具体的形象,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学习古诗《示儿》一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对祖国未统一的悲愤;感受作者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感受作者对祖国一定会统一的坚定信念。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拨动了学生的情感心弦,同时结合“台湾还未回归祖国的实际”谈体会,升华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内涵,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美的熏陶等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其语文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同时教师也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真正的教育是人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投入感情、付出爱心,肯定会得到学生爱的回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将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的形成并逐步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只有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开拓一个崭新的语文教育新天地,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三维目标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研究、不断实践,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语文教育事业开拓美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