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同旁联”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c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旁联,就是利用某些合体字有相同偏旁的特点而创作的对联。它蕴涵着作者的精思妙想,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现举几例,与读者共赏。
  例一: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
  相传,明代天启元年(1621),宰相叶向高途经福建,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并在此留宿。翁正春出联以戏: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随即应对: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
  全联每个字都有“宀”头,不仅联意表达得清晰流畅,而且上下联中的“寒家”与“官宦”、“ 穷窗”与“ 富室”、“ 寂寞(窄小)”与“ 宽容(宽大)”对比十分鲜明。
  例二: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话说明代湖北武昌有个叫熊廷弼的人,自幼工诗善联。他在自云书院读书时,一日恰遇书院山长的老丈人死了。山长知他才学不浅,就请他作副挽联以示悼念,熊廷弼挥笔写道:“泪滴湘江流满海。”写罢搁笔,请围观的秀才们来对下联。不料,出句太难,秀才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半天也想不出下句。最后,还是熊廷弼解了难:“嗟叹嚎啕哽咽喉。”在场的人把上下联连起一读,不由得啧啧称绝。
  对联上联全用“氵”旁 ,下联全用“口”旁。泪洒湘江,随波而去,充满大海,夸说泪水之多;长吁短叹,嚎啕大哭,哽咽连连,极言悲痛之大。全联把哀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痛哭之状描摹得惟妙惟肖。
  例三: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这副对联所有文字都有“氵”旁,贴切地描绘了“湛江港”和“渤海湾”的水色水势。一“清”一“浊”,色彩鲜明,对仗工整,令人赞叹。
  例四: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这副对联妙在上下联相对的字有相同的偏旁。如上联的“烟”和下联的“炮”,都是“火”旁。相同偏旁依次是“火金水土木”,五行齐全,工整巧妙。对联写的是广东虎门。上联描绘了那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下联表现了中国人民严守国门的雄姿。
  例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上下联前四字分别同旁。上联是八国联军的四个代表和清朝谈判时所出,意在为难清朝参与谈判的官吏,炫耀自己取得了侵略战争的胜利,是高高在上的大王。清朝官吏们果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这时,一个小秘书气愤至极,脱口对出了下联,既给上司解了围,又把出联者痛骂了一顿,气得侵略者干瞪眼没办法(因是作对联)。
  例六:
  荷花蒹葭菜葳蕤;
  芙蓉芍药蕊芬芳。
  这是某地荷花湖边亭上的一副对联。不须到湖上,只要看到这副对联,就仿佛见到了一个水中莲叶接天,荷花欲语,岸上芙蓉摇曳,芍药吐蕊的美丽天地。
  例七:
  梧桐枝横杨柳树;
  汾河浪激泗洲滩。
  这是一副天衣无缝的同旁对。上联选用了七个偏旁皆“木”的字组成。相传有位老和尚善作对联,一天狂风乍起,寺院中的梧桐树枝被折断,正好横架在杨柳树的枝丫上,触景生情,他作了一上联,可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下联来。后来,有个秀才乘船来寺院烧香拜佛,经过汾河急流之处泗洲滩时,听大家说起和尚的上联后,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秀才借用河名地名,七字都是用“氵”旁,以“水”对“木”,贴切奇巧,妙趣横生。
  例八:
  浩海汪洋波涛涌溪流注满;
  雷霆霹雳云霭雾霖雨雪霏。
  这是旧时海神庙的对联。上联同“氵”旁,下联同“雨”旁。 22个字,全是“水”和“雨”,突出了“海神”司雨管水的职业特征和居住水府的形象特征。“云”是个繁体字,现简化为“云”。
其他文献
升上初三,不再有初一初二的悠闲自在,不再是为了期末考试而最后的冲刺,也永远不会再有“还有一个学期可以努力,这个学期就可以暂时懒惰”的理由。初三就这么来了,我以极其复杂的心态来迎接它。是期待,是兴奋,是担心,还是紧张?总之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是朦朦胧胧地进入了初三这个阶段的。  大量的练习,大量的阅读,大量的作业,不断挤压着我,压得我快要透不过气,而最后,也只是深吸一口气,低着头重新思考这道题的解题
这是史学家班固的名句,是泗水亭的碑铭。虽两千年过去了,恐怕没有人说它过时。汉朝的时候,没有官方对文学家、史学家封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之说,可那时的许多文人却能自尊、自重、自律、自强。我想班固所说的源,无非就是文人的道德水准,古人早有“德者,本也;文者,末也”的格言,这大约便是常说的“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本盛,叶才可能繁茂,这岂不是极其浅显的道理?  如果要求每个作家皆可为人师表,那未免有些苛求。
到台北的一个朋友家做客,突然地震,大家正惊慌失措,却见朋友94岁的老母亲笑嘻嘻地说:“老天爷真开心。”  地震停了,大家问那老太太:“您为什么不说老天爷发脾气,要说他开心呢?”  老太太一笑:“我又没得罪他,干吗想他生气呢?他是开心,一笑一摇,就地震了。”  她又笑笑:“他是开心得太过火,才害了人,他自己也没想到啊!”  在上海开会,散会时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家的电话,末尾的4个号码是“1414”。 
生活好像刚揭开盖的啤酒瓶儿,嘶嘶地响,不停地冒着泡沫,那一份激动,搅得人六神无主。到处是拥挤的头颅和肩膀,冒出很呛人的油汗气味;到处在说着“炒股”、“炒房”、“炒地”……眼下又流行说“炒古”了,钱好像弯个腰就可以拾到;好友聚会、上司升职、商场开业、戚党得子……“一杯一杯复一杯”,胡言沸耳,盘筷交响,怎一个“乐”字了得!  寻热闹易,觅安静难。  友人长叹一声,别来烦我,让我静静地独坐一会儿,好吗?
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 (王鹤瑾) 今天,《咬文嚼字》再次颁布“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榜单。从最初征集到的几万条,到编辑整理后的107条,再到专业评审后精选16条,最终选出了10条错误率最高、最引人关注的语文差错。  一 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