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构建和谐有效的中职德育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紧张、低效的中职德育课堂,本文提出了巧用心理效应,通过发挥“首因效应”, 打好课堂头炮;善用 “鸡尾酒会效应” 鼓舞学生斗志 ;运用“自己人效应”, 和谐师生关系;借用“鲶鱼效应”, 激励学生竞争;克服“超限效应”, 做到适可而止;活用“扇贝效应”, 持续课堂活力,构建出和谐、有效的德育课堂。在德育课堂中巧用心理效应,正体现了教育教学是一门对人性理解的艺术学问。
  【关键词】心理效应 构建 和谐 有效 中职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39-02
  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多数是中考的“优剩生”,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低,教师满腔热情的“独唱戏”常被泼冷水,这是造成紧张、低效课堂的主要原因。如何改变现状,构建和谐有效的德育课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在十多年德育课教学实践的失败教训和成功体验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教学活动中若能巧用心理效应,可使沉闷的课堂柳暗花明又一村,构建出和谐、有效的德育课堂。
  一、发挥“首因效应”,打好课堂头炮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在人们心里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们要注意做好如下两个最初印象管理。
  1、上好第一次课。第一次课是师生的第一次见面,学生往往是兴奋、好奇、期待的。一方面,教师要特别注意大方得体的衣着,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给学生留下为人师表应有的风度、形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一次课,教师可结合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分享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励志故事,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激发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批好第一次作业。学生对老师第一次作业批改,往往极为重视,故教师最好能借第一次作业的批改机会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批改中,可以有意识地把优秀作业分类挑出来,在班上公开表扬,树立榜样。优秀作业类型如:(1)字迹整洁的;(2)作业格式符合要求的;(3)答题有个人见解的。必要时,批上简洁评语,如:好!字体俊丽!有独特见解……以此鼓励学生,也让学生看到老师严格、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当然,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平时积累和形成的工作作风、教学理念等的一种持续表现。
  二、善用“鸡尾酒会效应”,鼓舞学生斗志
  处在觥筹交错,人声嘈杂鸡尾酒会上,当你正专注和一个朋友交谈,即使周围噪声很大,但你耳中仍然能听得到对方的轻言细语。假如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不由自主地会朝那个方向看一下。呵呵,你的耳朵似乎能够过滤声音,听到了你要听的:交谈双方的声音、叫自己名字的声音。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在教学工作中善用“鸡尾酒会效应”,可达到鼓舞学生斗志的作用。
  1、善于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中的绝招。在嘈杂的人声中自己的名字之所以能听得到,是因为关系到自己的事,当然会感兴趣。再比如:任何人在看集体照时,首先会看自己在照片中的样子和位置,都是“鸡尾酒会效应”的体现。每个人名字都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一个符号,卡耐基说过做个受人欢迎的人的绝招之一是:“善于记住他人的名字。”
  2、认识班上每位同学是鼓舞学生斗志的重要火把。通常,在担任新班级教学时,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是教师必做的功课:第一次上课前,教师需向班主任拿到班级名单、学生的个人信息,先熟悉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在第一、第二周的课堂上有意识地通过联想等方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尽量“对号入座”,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能认识学生。这样,学生往往会因为教师很快认识自己而心存感激,真正感受到老师平等的爱,极大鼓舞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斗志,充分体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
  三、运用“自己人效应”,和谐师生关系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群组成的,是否被看作“自己人”,将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效果,这就是“自己人效应”。在教学工作中,运用“自己人效应”能和谐师生关系。
  1、把自己与班级学生视为一体。如果教师能够走进学生,把自己与班级学生视为一体,即保持“同体”关系,与学生共同去享受学习、生活中的欢乐,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切身感觉到你是他们的领头人,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喜欢你,这样,学生便会乐意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例如:在课堂上一位老师提问:“我们的集体有多少人?”学生说60人,那位老师说:“我们的集体有61人。”学生一时没有明白过来,老师解释:“还要加上我呀,我已是你们的一员,我将和你们共同奋斗,陪伴你们共同成长”,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从心底里热爱这位老师。
  2、学会做“新新老师”。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学生喜欢溜冰、踢球、看NBA,上网聊天、唱流行歌曲、追随歌星……他们很自豪地标榜自己是“新新人类”。相比之下,教师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少得多,只知道讲知识,说牛顿和鲁迅,这样的老师走进学生圈子中,就像一个土著人走进外星人智能沙龙——没有共同的话题,如何与学生交流?例如:课堂上,一位同学跟大家交流有关娱乐圈的话题。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乐得哈哈大笑,而教师因为不了解娱乐圈事态发展,只是陪着学生傻笑,师生距离自然就拉开了。教师学会做“新新老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借助“鲶鱼效应”,激励学生竞争
  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聪明的渔民就在沙丁鱼中放了一条鲶鱼,促使沙丁鱼紧张,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聪明的渔夫采用鲶鱼作为激励手段让沙丁鱼快速地运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这一效应给我们启示是:要转变中职德育课堂沉寂、低效的状况,就要运用激励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竞争中进步。   1、挖掘“鲶鱼”型学生,建设活力团队
  根据“异质同构”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全班分为4—5个团队。每个团队挖掘出“鲶鱼”型学生当选团队队长及队长助理,作为团队核心力量。教学过程,各类讨论、表演等活动在团队队长的组织下积极进行,形成“团队内成员合作,团队间成员竞争” 在适度紧张而有趣的学习气氛。如:在团队队长的带领下,各团队竞争创建团队名称、设计队徽、提炼队训、选定队歌、设定目标,构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积极、和谐文化氛围,建设活力团队。
  2、适时强制轮换“鲶鱼”角色,建立荣辱共存的评价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组建团队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人人具备“鲶鱼”意识,均有机会成为“鲶鱼”型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学会尊重“沙丁鱼” 型学生,适时强制轮换“鲶鱼”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当“鲶鱼”角色的机会。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建立我与团队共进退、荣辱与共的评比制度,将每位学生的表现与团队评定直接挂钩,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五、借用“南风效应”,促使学生自醒
  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拼命刮,其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越过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为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特别是对待那些在成长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孩子身上,更有着神奇的力量。
  1、“南风效应”的典范——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学生打人了,著名的教育家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就像那微微南风,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2、中职生更需“南风效应”式的教导。我们的中职生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在课堂的讲闲话、睡觉、玩手机的违纪行为,假如我们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甚至对学生采用罚站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殊不知,这“呼呼北风”只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以“南风”为榜样,对犯错误的孩子,总以维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为前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醒。
  六、克服“超限效应”,做到适可而止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感动,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但牧师总还没有讲完,他慢慢地不耐烦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马克·吐温为什么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作为教师,在工作中应尽量克服超限效应,做到适可而止。
  1、批评学生,避免“超限效应”。我们的中职生年少无知,容易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犯过牧师一样的错误呢?殊不知,在浑然不觉中,学生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的愤怒,更谈不上改正错误了。所以,教师切记:对学生的批评,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让他们自己去反省、觉醒。
  2、教学中避免出现认知超载。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间及布置任务时,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需要留点时间给学生理解、消化,切记课堂满满甚至拖堂。在中职校的评教活动中,数据表明拖堂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行为。
  七、活用“扇贝效应”,持续课堂活力
  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因此,被称之为“扇贝效应”。“扇贝效应”告诉教育者,学会发挥强化物的奖励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强化时间的合理安排。在新知识、新行为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有必要的,这能让学生为了尽快得到奖励,而努力完成任务。当学生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学生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避免学生专心地等待强化。
  2、奖励的多样性。在实施间隔强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物的多样性。长时间地使用同一种强化物会使学生失去了强化的作用。经验告诉我们,德育课教学活动中强化物奖励需要多样性,物质上的,如:小粘贴、棒棒糖、小纸巾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全班隆重表扬,给班主任、家长写表扬信,打电话道喜,或适当减少作业量等。这些多样化的奖励,满足学生被赞赏、图新鲜的内在需要,对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持续课堂活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巧用心理效应,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构建和谐有效课堂,正体现了教育教学是一门对人性理解的艺术学问。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是朗读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形式多样的进行朗读指导,应该照顾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关键词】朗读 个性 多样性 异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38-02  朗读训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班齐读,教师范读,是语文课里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可是朗读训练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
现有风险监测器通过手动输入设备状态的方式获取电厂的配置信息,连续运行设备的历史运行时间和状态信息并未输入到风险监测器中。实时在线风险监测与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和手动
目的 对合并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采取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合计72例,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所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以0.2 mol/L Sr(OH)2+0.2 mol/L NaOH溶液为电解液,工艺参数分别设置为电流密度2 A/cm2、电流频率100 Hz、反应时间30 min及占空比85%,采用微弧氧化法在工业纯Ti板(99.5%)表
核电工业中,装料机进料管在投放核燃料的过程中绕自身圆柱中心轴进行旋转,旋转过程易出现偏移。针对该偏移误差即圆度的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无线数据传输
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高职院校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内涵.专业群建设为高职院校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建设专业群的
AIM:To investigate the 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for duodenal lipomas (DLs).METHODS:A total of eight consecu
为了提高铝合金材料的表面性能,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6063铝合金表面制备了添加有La2O3的Ni60合金熔覆层。分析了激光熔覆La2O3+Ni60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及硬度,研究了其耐腐蚀性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