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的素养的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拙见:
一、激发学生学習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我通常这样安排我的教学:
1.课前重预习。在新课之前,我引导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和背景资料等做好批注,同时把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也呈现出来。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走进毛泽东主题时,让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毛泽东的资料诗词,并利用十一长假收看了影视作品《恰同学少年》,孩子們对毛泽东充满了兴趣,在学习这个单元时孩子们都滔滔不绝。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课堂重分享。把分享式教学落到实处,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就能少讲的就少讲,能不说的就不说。在预习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要让这些思维有碰撞有交流,所以在组内进行分享以后,再选择重点和难点在全班进行探讨。孩子们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也在质疑和反驳中激活思维。比如,我在上《梅花魂》这课时,孩子们分享了自己最感动的细节,把描写梅花的语句及梅花的精神找出来互相品读感悟,完全由孩子自主的课堂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自己的个性和人格也更深入地受到感染和塑造。
二、注重朗读和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孩子们就拓展背诵了大量关于江南的诗词,还学唱白居易的《江南好》等带有诗词古韵的歌曲。通过朗读和积累,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其实就是读的书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孩子们之间也互相比拼阅读量,从历史类小说到文学类小说不拘一格。曾有一段时间,班上的男孩子人手一本《明朝那些事儿》为时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等都在班上做了主题分享。诵国学经典,背名篇名句。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我不仅在自己班级大力推行国学教学,也带动全校分年级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除了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等,在高年级开始涉及儒学经典《论语》和《孟子》。在诵读中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实践探索,我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
一、激发学生学習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我通常这样安排我的教学:
1.课前重预习。在新课之前,我引导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和背景资料等做好批注,同时把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也呈现出来。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走进毛泽东主题时,让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毛泽东的资料诗词,并利用十一长假收看了影视作品《恰同学少年》,孩子們对毛泽东充满了兴趣,在学习这个单元时孩子们都滔滔不绝。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课堂重分享。把分享式教学落到实处,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就能少讲的就少讲,能不说的就不说。在预习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要让这些思维有碰撞有交流,所以在组内进行分享以后,再选择重点和难点在全班进行探讨。孩子们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也在质疑和反驳中激活思维。比如,我在上《梅花魂》这课时,孩子们分享了自己最感动的细节,把描写梅花的语句及梅花的精神找出来互相品读感悟,完全由孩子自主的课堂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自己的个性和人格也更深入地受到感染和塑造。
二、注重朗读和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孩子们就拓展背诵了大量关于江南的诗词,还学唱白居易的《江南好》等带有诗词古韵的歌曲。通过朗读和积累,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其实就是读的书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孩子们之间也互相比拼阅读量,从历史类小说到文学类小说不拘一格。曾有一段时间,班上的男孩子人手一本《明朝那些事儿》为时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等都在班上做了主题分享。诵国学经典,背名篇名句。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我不仅在自己班级大力推行国学教学,也带动全校分年级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除了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等,在高年级开始涉及儒学经典《论语》和《孟子》。在诵读中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实践探索,我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