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2月5日,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迎来12万游客,不少人在霍去病雕像前排起长队,抚摸铭牌上的“去病”二字,祈祷祛病消灾。排队的游客从白天一直排到晚上,铭牌被摸得油光锃亮。 盘雕像祈福本意是好的,跟风随大流也无可厚非,但这种万物皆可盘的精神,是否能找到一个明确的边界呢?雕塑被摸掉漆,石碑被摸得字迹模糊,游客动辄上手造成景点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有多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2月5日,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迎来12万游客,不少人在霍去病雕像前排起长队,抚摸铭牌上的“去病”二字,祈祷祛病消灾。排队的游客从白天一直排到晚上,铭牌被摸得油光锃亮。
盘雕像祈福本意是好的,跟风随大流也无可厚非,但这种万物皆可盘的精神,是否能找到一个明确的边界呢?雕塑被摸掉漆,石碑被摸得字迹模糊,游客动辄上手造成景点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摸的是不可修复的古迹呢?
祈福反映了人们最朴素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损坏公共场所的雕像就是文明素质问题了。更何况,摸霍去病祈福,说到底是求一个心理安慰。要想健康,不妨管住嘴、迈开腿,找个公园锻炼锻炼身体。很多时候要想心想事成,或许“动一动”比“盘一盘”更有用。
要求:读了上述材料,阐述一下你的想法,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立意角度1:道德修养。人们祈祷幸福与美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肆意破坏公共场所的雕像,可就是道德素质问题了。
立意角度2:城市文明。千人争摸“霍去病”看似一件小事,但却是一张测试市民素质的“试纸”,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立意角度3:共同责任。文物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当人们做好这些,便是助推时代的进步。要根除“摸一摸”“刻一刻”等陋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由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会诊”,且持之以恒才能慢慢根除,真正有用的“祈福”是多学习传统文化,增长智慧。
例文
戏说“摸文化”
陈鲁民
前不久,我去海南旅游,在博鳌镇参观时,导游把大伙儿引到一只铜铸的大鳌面前介绍说:“摸摸鳌的头,好事天天有;摸摸鳌的脚,永远都不老;摸摸鳌的尾,钱来如流水;摸摸鳌的脖,早日娶老婆;摸摸鳌的背,大富又大贵。”游客们立刻蜂拥而上,争先恐后摸了起来。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明白,摸鳌这种小把戏,是导游逗你玩儿的,大伙儿一乐也就是了,谁也不会当真。
去岁,我去甘肃旅游。兰州五泉山上有一尊霍去病雕像,很多人都在争着摸雕像底座镌刻的“霍去病”几个字,据说摸摸可以去病养身,健康长寿。也亏得很多人不知道,霍去病自己就是病死的,且只活了23岁,他连自己都保佑不了,又怎么保佑你我呢?幸好雕像有两米多高的基座保护,要不然,恐怕霍去病的雕像早就被摸得面目全非了。导游说,每天都有数千人来摸,节假日甚至多到万人,要排个把小时队才能摸到。还有人坐着轮椅来摸,虔诚得很。
如果说摸霍去病几个字就能治病消灾,身强力壮,那摸摸辛弃疾的雕像肯定也能弃掉疾病,身体康复。辛弃疾的雕像在江西铅山,我没去过,但想必也难以免俗,不会被爱摸的游客漏掉。
平心而论,不论海南摸鳌,还是五泉山摸霍去病、铅山摸辛弃疾,基本上都是双赢局面,游客获得心理慰藉,雕像也为景区挣了人气。
凡此种种,或可叫作“摸文化”。不光国人有兴趣,老外也不甘人后,摸的花樣并不比我们少。作为美国华尔街标志的那头铜牛,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口,也被世界各地来的游客摸得锃明瓦亮、闪闪发光。一是摸牛合影留念,证明自己到此一游;二是希望摸牛能护佑自己的事业永远牛气冲天。
不过,倘若从文明旅游的角度来说,还是不摸为好。一是摸了雕像就有损耗,久而久之,水滴石穿,那雕像就“破相”了;再说,摸雕像也不卫生,你摸我摸的容易交叉传染疾病;最后,摸来摸去似有愚昧之意,近乎低级趣味,君子不屑,智者不为——这顶“帽子”可能有点大。宽容一点说,想摸就摸吧,也不是啥大事,只要人家没禁止。只是要提个醒儿,若你真还想摸出点名堂,譬如发财、去病、娶老婆,那也是自欺欺人。
评点:文章开篇用作者的两次旅行经历引出“摸文化”的话题,入题贴近生活,引人共鸣,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的“摸文化”延伸和思考,点出了“摸文化”的实质。文章主体部分,例子鲜活,条分缕析,将论述逐步引向深入。文章最后从“怎么办”提出建议和思考,卒章显志,呼应开头。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主题: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精神;人文积淀……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颜回“革食瓢饮”却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杜甫唯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竟能“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们何以能够做到“身居陋室而心忧天下”,始终保持内心世界的充盈与快乐?这种润泽而阔大的精神境界是如何构建的?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从“鄂人=恶人”标签化一刀切到娱乐至死表情包消解严肃与崇高……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扑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使人愤怒,令人担忧。 如何看待我们的时代问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請结合理
【例文精评】 在过去的十几年,科技施展出强大的魔力:使生活更便捷,使工作更高效,使国家更富强。科技的实惠也遍布生活方方面面。然而,在我们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看着千里之外的世界,可曾注意到身边父母的关怀、爱人的陪伴、朋友的体贴?可曾想过科技强国更要强心,要用敏感的心捕捉生活,传递真情。 科技强国,改变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科技。没有科技,何有自动化车间三天改造,日产百万口罩的壮举;没有科技,
名作简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时所写,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适合读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朱光潜先生笔下,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作者虽随各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
《大学》云:“格物以致知。”朱子曰:“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大道既得,那么究竟何为“格物”?我的理解是,所谓“格物”,做字面解释,便是 “择物体,究物理”。宇宙万物皆含理,我们在与一物一人一事接触的过程中,要努力探究蕴含其间的道理,这是求得为学为人之道的途径。 但对于一张白纸来说,每一件事物都有着记录的价值。那么,在这个开始的阶段,我们必须要进行选择。初“格物”时一看便知深浅的,第一个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年人开始被这样的文章刷屏:《年轻人,别让拖延症毁了你》《手机,正在摧毁年轻一代》《外卖,正在毁灭年轻人的生活》…… 其实,在青年人群体中,还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要做一个nice(注:英语,可译为“美好向善的”或“友好仁爱的”)的人,也要做一个耐撕(注:此词为英语nice的汉语谐音,可进一步理解为在竞争环境下,面对挑战所拥有的各
适用主题:自黑与自信;个性;底气;爱…… 对于各个大学,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有趣的另类解读,“江湖上”也流传着各类的绰号。话说某日,有二人在返程路上相见,一位问道:“请问你在哪里读书?”“鄙人就读于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甚好,小弟就读于五道口理工学院。”这是什么学校,好像不曾听说,别认为他们读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他们的母校可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和清华。 位置的调侃 “在北京有一个地方叫五道口,
跟2016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运”)题相比,2017年的“语运”题,有两道悄然发生了改变,即19小题和21小题。19小题由原先的关联词填空选择题,变成了表达得体选择题;21小题由原先的图表转换题,变成了推断题。 这个小小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先看一下2017年全国卷Ⅰ的19小题和21小题真题(全国卷Ⅱ、卷Ⅲ的格式也完全一样)。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生 命 [英]威廉·赫兹里特 生命的确是一份神奇的礼品,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当这光彩夺目的恩惠被赐予我们时,我们感恩戴德、心旷神怡,却不曾意识到自身的虚无与渺小,不曾想到这一切终会被召回。这并不足为奇。因为我们第一个深刻的印象來自铺展在我们眼前的壮观景象,它将壮丽、永恒赋予我们,使我们天真烂漫。对于眼前一个个新颖的发现,我们还不甘心和它告别,或至少把这种考虑留到未知的岁月。犹如一个乡下佬来到了
【例文】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我认为,每个人立身处世,决定你成为谁的,首先是自己的态度,环境的塑造作用固然不可小觑,但只要你葆有对世界的热忱,总会迎来超越自我的高光时刻。心怀坚定,坚守自我,为成长埋下种子。 “你是谁,便遇见谁”,所以才有了鸟儿遇见天空,鱼儿遇见大海。你是什么种子,就会长成什么树;你是怎样的灵魂,决定你生命中将行的路途和能够见到的风景。尼采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