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古典诗歌,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分析,却忽视对作品进行逻辑思维的分析,从而较难全面地理解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评价,是艺术形象的主观因素。为了使笔下的艺术形象符合生活的真实,诗人必须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即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请看下面这首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
因果联系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我们可以拿这个观点去分析这首诗。当时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从视觉和听觉出发,看到各种景物,听到各种声音,这一切又都紧紧围绕着“夜泊枫桥”这一特定的环境。诗人先从远处望,后向近处看,反映了由远到近的观察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然而,各种景物和声音的描写,不是胡乱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条件、因果关系,安排先后顺序。“月落”点明夜深。只有在深夜里,才能听到乌鸦的啼叫,才能看到浓重的霜露;因为是深夜,所以有“渔火”,并有“渔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渔民睡觉时的“愁态”;“寒山寺”在诗人停泊的所在地,寺里和尚有夜半敲钟的习俗,所以诗人很自然地写到了“寒山寺”,并由此引出了“钟声”,再由钟声引出了“客船”。可见诗人是抓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例如,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咏物,实为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在这首诗中,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
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往往体现于事物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作者正是利用这种相似之处把“物”和“情”联系在一起。第一句是从梅花生长的处所和数量上说。处所,是不显眼的“墙角”;数量,只有很少的“数枝”,恰切地暗喻作者处境的窘迫和孤独。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转折。尽管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枝梅花,又生长在不为人们注意的地方,但是它能“凌寒独自开”。一到冬天,百花凋谢,惟有梅花昂首怒放。梅花的抗严寒、傲霜雪的品性,正是作者超群独立、不畏强暴本性的写照。一、二句写梅花的外貌,三、四句写梅花内在的品质。这是由表及里的写法。三句为果,四句为因。由于很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才知它不是“雪”,而是“梅”。作者为什么把“梅”和“雪”相比较而言呢?因为“梅”和“雪”都有洁白的相似之处,从远处看,很容易把“梅”误认为“雪”。但是,雪白而无香,梅白而有香。这就从相似之处,提示了不同之点。白而有香,是梅花可贵的特征,正好暗喻作者的高尚情操。
再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第一句的“僵卧孤村”和“不自哀”互为转折关系。即:虽然“僵卧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要是别人处在作者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的境地,肯定会悲观消沉,但是陆游他没有。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递进,即不仅“不自哀”,而且还要思念“戍轮台“,足见诗人“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但在语意上更加深入一层。由于诗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因而能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促使他在睡梦里也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博斗。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也深刻、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思念杀敌报国的心情。
通过语言的媒介,准确把握诗人的逻辑思维,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文学修养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
【作者简介】
唐金龙,安徽省特级教师,执教于巢湖市柘皋中学,曾获全国语文教师征文“教学论文”、“板书设计”、“教案设计”和“下水作文”四个单项第一名,并获“四项全能”称号,另有多项成果获省级以上一等奖,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刘 静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
因果联系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我们可以拿这个观点去分析这首诗。当时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从视觉和听觉出发,看到各种景物,听到各种声音,这一切又都紧紧围绕着“夜泊枫桥”这一特定的环境。诗人先从远处望,后向近处看,反映了由远到近的观察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然而,各种景物和声音的描写,不是胡乱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条件、因果关系,安排先后顺序。“月落”点明夜深。只有在深夜里,才能听到乌鸦的啼叫,才能看到浓重的霜露;因为是深夜,所以有“渔火”,并有“渔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渔民睡觉时的“愁态”;“寒山寺”在诗人停泊的所在地,寺里和尚有夜半敲钟的习俗,所以诗人很自然地写到了“寒山寺”,并由此引出了“钟声”,再由钟声引出了“客船”。可见诗人是抓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例如,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咏物,实为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在这首诗中,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
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往往体现于事物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作者正是利用这种相似之处把“物”和“情”联系在一起。第一句是从梅花生长的处所和数量上说。处所,是不显眼的“墙角”;数量,只有很少的“数枝”,恰切地暗喻作者处境的窘迫和孤独。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转折。尽管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枝梅花,又生长在不为人们注意的地方,但是它能“凌寒独自开”。一到冬天,百花凋谢,惟有梅花昂首怒放。梅花的抗严寒、傲霜雪的品性,正是作者超群独立、不畏强暴本性的写照。一、二句写梅花的外貌,三、四句写梅花内在的品质。这是由表及里的写法。三句为果,四句为因。由于很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才知它不是“雪”,而是“梅”。作者为什么把“梅”和“雪”相比较而言呢?因为“梅”和“雪”都有洁白的相似之处,从远处看,很容易把“梅”误认为“雪”。但是,雪白而无香,梅白而有香。这就从相似之处,提示了不同之点。白而有香,是梅花可贵的特征,正好暗喻作者的高尚情操。
再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第一句的“僵卧孤村”和“不自哀”互为转折关系。即:虽然“僵卧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要是别人处在作者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的境地,肯定会悲观消沉,但是陆游他没有。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递进,即不仅“不自哀”,而且还要思念“戍轮台“,足见诗人“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但在语意上更加深入一层。由于诗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因而能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促使他在睡梦里也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博斗。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也深刻、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思念杀敌报国的心情。
通过语言的媒介,准确把握诗人的逻辑思维,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文学修养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
【作者简介】
唐金龙,安徽省特级教师,执教于巢湖市柘皋中学,曾获全国语文教师征文“教学论文”、“板书设计”、“教案设计”和“下水作文”四个单项第一名,并获“四项全能”称号,另有多项成果获省级以上一等奖,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