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马铃薯80厘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脱毒马铃薯采取大、小垄不同垄距的垄作栽培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为今后在马铃薯生产上推广应用大垄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脱毒种薯 80厘米大垄 60厘米小垄 配套技术措施
  
  1.试验目的及意义
  
  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型作物,具有产量高、用途广、效益好的特点。哈尔滨市呼兰区虽不是马铃薯主产地之一,但依靠邻近市郊的地缘优势,在马铃薯种植、加工与开发方面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我区马铃薯面积正在逐年增加,常年栽培在20万亩左右,占总播种面积达10%以上,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栽培技术方面,近年来,我们采用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良种、良法相结合,推广应用了棚室育苗、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间复套种、优质高效栽培等多项先进技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增加了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但在马铃薯栽培的垄作方式上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仍旧采用小垄方式栽培。传统的66厘米小垄不利于马铃薯生长结薯,本试验采用80厘米大垄栽培技术,要求打破原来的66厘米小垄,按照80厘米垄距重新起垄开沟栽培。并选用脱毒种薯,做到良种配良法,以期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能。
  
  2.试验设计及地点
  
  试验地落实在长岭镇平房村东侧长康路道北头节地,采用小区设计,共设2个点次,每个点次面积438平方米。
  2.1 点次一 处理为80厘米大垄栽培,对照为66厘米小垄栽培。处理和对照垄数均为6垄,垄长50米。处理面积为240平方米,对照面积为198平方米。品种均选用脱毒种薯“尤金885”。
  2.2 点次二 处理为80厘米大垄栽培,对照为66厘米小垄栽培。处理和对照垄数均为6垄,垄长50米。处理面积为240平方米,对照面积为198平方米。品种均选用脱毒种薯“荷兰7”。
  
  3.配套技术措施
  
  为提高试验研究水平,确保技术措施到位,我们应用了如下配套技术。
  3.1 选用良种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脱毒种薯尤金885和荷兰7作为试验研究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品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只有种植脱毒种薯才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才能达到改善马铃薯商品性能的目的。
  3.2 种薯处理 播种前25天将经过挑选均匀一致的种薯出窖催芽,催芽温度保持在15~20℃,湿度保持在85~90%,5天翻动一次,均匀见光。催芽后切块,每个薯块留有1~2个芽眼,切立块、多带薯肉,薯块在30克以上。切块时随时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
  3.3 大垄栽培 试验处理均采用80厘米大垄方式栽培。
  3.4 平衡施肥 亩施马铃薯专用肥5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锌1公斤混拌均匀做种肥,于盛花期亩用根来福叶面肥100克叶面喷洒。
  3.5 分层培土 于苗全后15天进行第一次培土,苗全后25天进行第二次培土,花期前进行第三次培土,每次培土厚度均为5厘米。在初花期趟地封垄。
  3.6 及时灌水 在苗期、花期、块茎膨大期进行三次集中灌水,为马铃薯在生长期间提供充足的水分。
  
  4.试验调查与分析
  
  脱毒马铃薯80厘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有关调查分析数据详见下表。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2个品种的调查点处理区的平均产量均比对照区增产增收,平均亩增产370.5公斤,增产率14.6%,亩增收259.5元。
  
  5.试验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年的试验研究表明,80厘米大垄栽培技术先进,切实可行,由于多次中耕培土,使土层深厚,更加抗旱、防涝,而且垄宽通风透光好,植株群体分布合理,能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壤中的养分及水分,更加增温、保水、保肥,从而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是马铃薯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如果我区20万亩马铃薯全部应用大垄栽培技术,将新增产量7000万公斤以上,增加产值5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但应尽快进行大垄配套机械的研究与推广,以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马铃薯栽培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河南省沈丘县刘庄店镇杨老庄村村民晏淑梅,把当地用作饲料的玉米,通过生物酶化技术,加工成玉米特强粉,成为城乡居民喜食的美味佳肴,使玉米就地转化增值1倍以上。    晏淑梅原是一家食品厂的技术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利用生物酶化技术可将玉米改性,就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经过反复实验,研制成玉米特强粉,不仅保持了玉米的特有成分,还可以在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像包饺子擀面条那样,随意揉捏,筋道如麥面,营
蟾蜍、龟、蚯蚓全方位养殖,可提高效益。据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的措施:蟾蜍可捕获蜗牛、蚂蚁、蚊子、飞蛾等对龟类有害的动物为食,只有在食物不足时,方可用蚯蚓补充。在龟池放养蟾蜍可释放有抗病菌作用的蟾酥,对防治龟类疾病有效。  一步设置场地。养殖场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以660平方米左右为宜,场地外围建防逃墙,中间建一个占地450平方米的水池,水池进、出水口必须用铁丝网或尼龙网封好,池底铺2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全国大豆主产之一,已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我省的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以及商品量都居全国各省市之首,近三十年来,我省大豆生产有了稳步发展,突出表现在;一是面积逐步扩大,1978年我省大豆播种面积只有2288亩,进入八十年代大豆播种面积达到3000万亩,2000年进入4000万亩时代,从2004年以后面积一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2007年全省大豆种
一位普通农家女,却能洞悉市场行情,从养蛇到养牛,都干出了名堂。她就是山东省青州市家喻户晓的农家女强人顾学玲。从1992年养蛇至今近20年,她成为闻名全国的“女蛇王”。如今,“女蛇王”又被当地群众加封了“牛大王”的头衔。她养殖肉牛500多头,每头肉牛能赚1000多元。  顾学玲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吃苦耐劳加上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颐学玲取得成就的第一件法宝。1992年春天,她发奋创业,到浙江、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事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全面看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所做的努力,对于进一步促进《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履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认真履行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所作的承诺,并从国情
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农技师,养殖研究蟾蜍多年,经验丰富,效益可观。据介绍:蟾蜍俗名癞蛤蟆,过去在农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一只母蟾蜍每年可产卵3000到5000粒,经过人工饲养一年后,每只蟾蜍可达75克左右。人工养殖蟾蜍采集中药材还保护了环境,通过在稻田、水库、池塘、菜园,荒地等场地养殖蟾蜍,以蟾治虫,以虫养蟾,即降低养殖成本,又达到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可谓一举多得。为了达
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养殖场技术人员总结多年的特养经验,告诫大家:每个人开始创业期间,特别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这个时候不妨联系一位养殖专家或者是技术人员,先去厂家参观学习技术,讨论其成功经验。一边摸索,一边取经,不盲目贷款投资,等把问题弄清了,技术和经验掌握了,条件成熟后就可创业。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看报,了解市场行情,吸取别人长处。在特养方面,万万不可干不熟悉的事业,很多人失败的原因就是不懂行,不会经
施用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增产最快、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农业措施。但由于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化肥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有的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造成危害,可谓是增加了成本又影响了产量,大大降低经济效益。调查和掌握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产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与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1 化
杨树栽培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按照杨树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林学特性,就其在东北地区的特定地理环境是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九五”期间国策,将生态建设作为国债资金安排的熏点,加大了资金投放力度,每年完成的综合治理面积均超进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累计保土425.64亿吨。为此,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林业政策,根据我们经验退耕还林的质量。关键在于还林。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干燥,自然条
走进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九洲基、永宁村观赏鱼养殖基地,只见前来选购观赏鱼的客户络绎不绝,生意红火。该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山观赏鱼养殖异军突起,面积发展到368公倾,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观赏鱼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据调查,中山市观赏鱼养殖户共有 88户,主要分布在小榄等15个镇区。全市养殖锦鲤、金鱼、锦鲫鱼的有85户,占养殖面积的95%以上;养殖热带鱼的有2户,占养殖面积的4%。有4位养殖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