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胡小燕
【策划缘起】
6月是父亲节,可众多的父亲心里却并不轻松。随着今年全国559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6月,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职场彩排和签约的“热门月”。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本该忙碌找工作的大学生们,却纷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父亲,期望父亲在他们找工作时“使上一把力”。于是,经历了半生风霜的父亲们在辛辛苦苦供儿女们读完大学后,又在为他们能否找一个轻松、高薪、稳定的工作而忙前忙后……
温暖6月,“父亲”们没有等来儿女的声声祝福,反而要接受儿女明里暗里的期待,甚至埋怨,更有报道提出:当前就业,父亲的能力已经成为孩子能否顺利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是孩子找工作,而是孩子的父亲在角力,“父亲就业时代”已经到来……事实果真如此吗?面对“父亲就业时代”,父亲们该如何解开儿女的“就业结”?本期话题,让我们共同关注——
【父亲疑惑】
我该如何帮孩子解决就业问题?
写这封信时我真的很无奈,我儿子自从2007年大学毕业后,找了数家单位都因待遇不高、工作辛苦而无疾而终。看着同学的工作因有家里安排而“春风得意”,他干脆呆在家,要我去找关系,把他安排到某家待遇好的、又轻松又稳定的单位。
唉!从过年开始,我就听到家里有大学毕业生的同事都在找关系提早安排孩子的未来去向。开始,我还很自豪地说我儿子不会要我帮忙。因为上大学前他就告诉我,等他大学毕业后一定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用辛苦地在外面打工了。
儿子读大学一年光学费、食宿费就要上万块,我和他妈妈都在私人企业工作,工作繁忙不说,收入还很有限。为了支付大学高昂的学费,他妈妈几乎四年没添过新衣,我更是把抽了十几年的烟都戒了。还好,大学时他也算“争气”,当上了班级干部,学习成绩也不错。我和他妈妈就等他大学毕业改变“家境”,让我俩早点熬出头。因为看他学习不错,所以大学寒暑假期间他想出去打工时,我和他妈妈都没有同意,觉得孩子学习已经很辛苦了,何苦再受这个罪。
今年过年后,看到儿子热情高涨地面试,到处投简历,我还以为以他的成绩会很顺利。没想到,面试时他到处碰壁,很多单位说他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单位,他又因为工作不顺心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辞了职。现在,他说什么也不再去找工作了。看到他一副“天塌下来有老爸顶着”的模样,我和他妈妈不知道说他什么才好。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同学因为父母关系网强,都进了银行、大学等不错的单位。前段时间他与同学聚会时,同学们光鲜的外表和优越感严重刺伤了孩子的自尊。他觉得心理不平衡,所以也想让我疏通疏通关系,让他“一步登天”!
虽然对孩子的表现有一些失望,但我也希望能够给他创造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可是要进那个“待遇好、稳定又轻松的”单位,“探路钱、入门费”动辄几万元,我这个当父亲的,真的无能为力。半年时间里,我每天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寝食难安!我该如何是好?
湖南一位心烦的父亲
【父母纠错室】
家有待业儿女,父母该怎么做?
郑友男(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惠聪网创业指导专家)
“2007年全国500万大学毕业生中尚有100万未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有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5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
“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这两组数据表明,在当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确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于是,很多家长开始四处奔波,把孩子找工作这个任务包办过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更是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那么,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家有待业子女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首先家长自身需要作心理调适,切忌流露出比孩子更多的焦虑和无奈,这根本无济于事。第二,家长应对孩子直言相告,明确断绝这种依赖。孩子的社会经验有限,父母可以从细微处入手,帮助孩子冷静、客观地分析求职碰到的挫折,进而激励孩子的自信心。第三,家长较子女有更深的社会阅历,通晓更多的人情事理,这些是初进社会的毕业生所缺乏而又急需的,父母可以以此为依托,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在子女求职就业时给予及时指导。对那些养尊处优一味想“傍老”逃避的子女,家长可以通过督促儿女参加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手段,帮助他们能尽快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融入社会。第四,给失业的孩子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持。一毕业就失业对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心理打击,父母在鼓励子女自主求职时,也应该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但是,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不是盲目地大包大揽。要知道,只有跳出父母的保护伞,才能真正长大。
总而言之,尽管当今利用家长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就业的一种有效的捷径,但这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并且绝对不应该倡导,更不应该成为家长自责甚至内疚的理由。
【七嘴八舌】
龚志怀(男,35岁,建筑公司职员):找工作走关系这种风气,不是说想制止就可以制止的,有时候由家长出面找到一份工作,自己再好好努力也未尝不可,这样总比自己焦头烂额地到处碰壁强啊。毕竟,初入社会的锻炼不是从找工作而是从工作实践开始的。
张兰(女,40岁,个体经营者):靠父母找工作这本身就不平等,刚一出校门的学生,因为父母而不是因为自身的能力问题,而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他们心里当然会不平衡。既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不要人为地来制造差距,一切应由自身的能力来决定。
苏红兵(男,45岁,经理):我从小就没让我儿子学会等“老爷子”帮忙。当年我的天下不也是我自己打出来的?父亲帮忙最多只能帮一时,不能帮一世。这个理,我想谁都知道,只是狠不狠得下心而已。
陶剑锋(男,24岁,学生):还是愿意自己去找,这样的话可以多锻炼,增加点阅历和经验。何况自己去找会比较有成就感,工作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我的父亲虽然有点权力,但毕业后我会坚持自己找工作。
【我的故事】
在求职中长大的儿子
口述/张名整理/青鸟栖松
张扬是我们家的独子,从小到大,家人可没为他少操心。2003年,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经过4年的学习,去年他毕业了。
我一直以为,孩子毕业后我就轻松了。可是没想到,孩子还没毕业就给我们打来了电话,让我们去帮他活动活动,找份工作。没办法,我四处托人,终于把儿子安排进了省电视台的一个娱乐节目组。
三月初,儿子正式上岗了,工作非常繁忙。干了两个月后,儿子便吃不消了,他居然在家连躺了两天,无故旷工。领导气得狠狠批评了他一顿,儿子倒是牛,说:“你凶什么凶,我不干了还不行吗?”
那么好的机会都让儿子给浪费了,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可儿子却说:“谁让你没本事啊,找了个这么累的岗位给我,你看我同学一进电视台就当主持人了。”我当时就火了,冲他喊道:“想当主持人,那也得有本事,像你这种连工作都要父亲找的人,注定一辈子没出息!”也许是我的话刺激了儿子,他当场表态要自己去找工作。
接下来的一个月,儿子每天在网上、报纸上寻找招聘信息,然后打电话应聘。可是每次人家都以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拒绝了他。一连吃了七八次闭门羹后,儿子有些萎靡不振,每天回到家就呆在房间里。为了鼓励孩子,我写了几句话,偷偷放在儿子桌上:扬扬,你刚毕业出校门,不要太浮躁,爸爸相信机遇自然会垂青你的。
第二天,儿子一早就出门了,一直到很晚回来。我十分担心,没想到儿子一回来就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今天我去找同学,他说省台生活频道在招人,我就去面试了,领导对我还挺满意的。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爱找路子、托关系,他比较欣赏我敢自己闯的精神。”
一周后,儿子果真接到了省台的电话,他被录取了。也许是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因此他倍加珍惜这次机会,工作十分努力。
一个月后,儿子领工资了,他给我买了件衣服,然后对我说:“爸爸,以前我不懂事,直到我自己去尝试,才知道找工作真的是不容易。我以后会加倍珍惜这个工作机会的。”
听了儿子的话,我想他是真的长大了。
【职场大课堂】
未雨绸缪,在孩子就业前下好“指导棋”
面对子女就业的迷局,父母要尽早分析“诊断”,见招拆招,才能帮助子女们下好就业这步棋——
提前准备很多大学生临近毕业对自己职业生涯还没有规划。据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孟庆伟主任介绍,在调查中发现,60%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一概不知。父母应提醒孩子从大二开始就应基本锁定目标,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提升专业技能,以利于大学四年级时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增加从业经历有些大学生与社会完全脱节,交际能力严重不足,基本没有工作经验,走出象牙塔便感到极度不适应。父母应该在孩子大学时就鼓励他们多参加联谊和能力实践活动,这能使他们今后与人的沟通时会比较有弹性。寒暑假时应该鼓励孩子多去参加社会活动,或是做兼职,这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
放眼四周,自主创业我国从今年开始,将有十万大学生担任村官职务,这将改变现在大学生只将眼光聚焦在大中城市的局面,也是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另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则高达30%。父母不应拘泥于现有思维,而应鼓励子女们在创业大潮中锻炼自己。虽然大学生创业因为经验和资金不足而存在风险,身为父母可以从大一开始配合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帮助寻找适合的创业项目。当前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都有优惠扶持政策,家长可以多帮孩子搜集相关信息,确定创业方向。而有一些父母本身就是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业经历或人生经历帮助子女分析创业项目,甚至共享“人脉”,帮子女早日闯过创业“险滩”。
关注新兴职业在大学生就业潮中有一个怪现象:传统的职位挤破门槛,而一些新兴职业却无人问津。所以,父母们可以多多了解未来热门职业,让子女们早日找到职业中的“蓝海”——
1.玩具设计师玩具设计师是玩具行业的灵魂人物,保守估计年收入也在8万元至10万元左右。一名玩具设计师需要具备美术设计、电子、机械制造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有意从事这一行业,大学生可在求学阶段多参加模具设计大赛等活动,以锻炼动手能力。
2.小语种翻译如今英语、日语、法语等大语种人才趋于饱和,不如选择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就业前景不错。除了大学专业选择小语种外,将其作为第二外语学好,也是很有前途的。
3.物流师专业的物流师这几年一向比较抢手,有的企业甚至开出10万元以上的年薪吸引人才。而一名成熟的高级物流师必须精通管理、经济、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工作内容包括货品仓储、配送、加工流通、装卸、包装等方面的管理。大学生不妨尝试去超市、工厂工作一段时间,培养自己的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
4.游戏美工目前国内相关从业人员相对匮乏,高级游戏美工月收入甚至达到3万元以上。其工作主要是负责在游戏策划中人物或事物造型、设计场景等,要求具备平面设计及3D方面的基本能力。
(章章)
【一家之言】
女儿,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口述/周建国整理/茜茜
我的女儿大学毕业已经4年了。女儿学的是计算机,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完全是我老婆的意思,她不知从哪里听说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就是学英语和计算机的,因此执意让想学电子商务的女儿改填了专业。到毕业那阵我们才发现,如今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生那叫一个多啊!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家长在孩子大三就忙活开了。因为长期在银行做管理,我的关系网应该说还是很强的,但我却按兵不动。旁人很奇怪,问我:“老周,你怎么不给你女儿铺铺路啊?”我不以为然:“这是女儿找工作不是我找工作,再说她已经二十几岁了,早就不是躺在父母怀抱里的年纪。”
女儿很争气,还在大学里就辅修了装潢设计专业,并在寒暑假期间去广告公司打工。毕业后虽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有过短暂失业,但她从没向我们开过口。经过几年的磨炼,她已经进入了一家4A广告公司,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因为工作表现优异,她上个月还被升为经理,让我和老婆乐开了花。
确实,没有任何人能按照自己预设的轨迹生活。很多家长老想着给孩子找个稳定的工作。其实,这都是我们五十年代人的观点,我们那会儿就是一个饭碗端到老。现在这个世界哪有什么铁饭碗?与其让他们将来担心自己饭碗不保,还不如让他们自己闯荡一下。青年闯荡远远好过人到中年再加入求职大军,那些父亲代孩子求职的行为,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害”孩子!
其实,我分析过,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但也不是绝对找不到相对合适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们不要太担心第一次择业的失败,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择业无论成败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锻炼。孩子的求职,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父母至多是当当参谋,绝对不能替代,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女儿和我有同一个观点: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榜样排行榜】
名人教子启示录
父亲的教育对孩子今后在职场上的表现影响巨大,包括他们是否能与同事友好相处、是不是具有拼搏精神、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甚至影响孩子将来是否可以创业等。下面,我们看看几位名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罗斯福:教子自食其力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大儿子詹姆斯20岁去欧洲旅行,临行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作为路费回家。“二战”打响后,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上了前线。父亲病故后,他们都坚守在各自的军舰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父亲送行。
李嘉诚:注重培养儿子性情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不到10岁就被他安排在董事会议上旁听,而两人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想在父亲的公司里大展宏图时,李嘉诚却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做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牛根生:不给孩子留太多财富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则认为,对于孩子一定不能留给他们太多财富。他说:“留给子女太多的财富,那只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
(刘霏霏)
【策划缘起】
6月是父亲节,可众多的父亲心里却并不轻松。随着今年全国559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6月,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职场彩排和签约的“热门月”。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本该忙碌找工作的大学生们,却纷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父亲,期望父亲在他们找工作时“使上一把力”。于是,经历了半生风霜的父亲们在辛辛苦苦供儿女们读完大学后,又在为他们能否找一个轻松、高薪、稳定的工作而忙前忙后……
温暖6月,“父亲”们没有等来儿女的声声祝福,反而要接受儿女明里暗里的期待,甚至埋怨,更有报道提出:当前就业,父亲的能力已经成为孩子能否顺利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是孩子找工作,而是孩子的父亲在角力,“父亲就业时代”已经到来……事实果真如此吗?面对“父亲就业时代”,父亲们该如何解开儿女的“就业结”?本期话题,让我们共同关注——
【父亲疑惑】
我该如何帮孩子解决就业问题?
写这封信时我真的很无奈,我儿子自从2007年大学毕业后,找了数家单位都因待遇不高、工作辛苦而无疾而终。看着同学的工作因有家里安排而“春风得意”,他干脆呆在家,要我去找关系,把他安排到某家待遇好的、又轻松又稳定的单位。
唉!从过年开始,我就听到家里有大学毕业生的同事都在找关系提早安排孩子的未来去向。开始,我还很自豪地说我儿子不会要我帮忙。因为上大学前他就告诉我,等他大学毕业后一定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用辛苦地在外面打工了。
儿子读大学一年光学费、食宿费就要上万块,我和他妈妈都在私人企业工作,工作繁忙不说,收入还很有限。为了支付大学高昂的学费,他妈妈几乎四年没添过新衣,我更是把抽了十几年的烟都戒了。还好,大学时他也算“争气”,当上了班级干部,学习成绩也不错。我和他妈妈就等他大学毕业改变“家境”,让我俩早点熬出头。因为看他学习不错,所以大学寒暑假期间他想出去打工时,我和他妈妈都没有同意,觉得孩子学习已经很辛苦了,何苦再受这个罪。
今年过年后,看到儿子热情高涨地面试,到处投简历,我还以为以他的成绩会很顺利。没想到,面试时他到处碰壁,很多单位说他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单位,他又因为工作不顺心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辞了职。现在,他说什么也不再去找工作了。看到他一副“天塌下来有老爸顶着”的模样,我和他妈妈不知道说他什么才好。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同学因为父母关系网强,都进了银行、大学等不错的单位。前段时间他与同学聚会时,同学们光鲜的外表和优越感严重刺伤了孩子的自尊。他觉得心理不平衡,所以也想让我疏通疏通关系,让他“一步登天”!
虽然对孩子的表现有一些失望,但我也希望能够给他创造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可是要进那个“待遇好、稳定又轻松的”单位,“探路钱、入门费”动辄几万元,我这个当父亲的,真的无能为力。半年时间里,我每天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寝食难安!我该如何是好?
湖南一位心烦的父亲
【父母纠错室】
家有待业儿女,父母该怎么做?
郑友男(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惠聪网创业指导专家)
“2007年全国500万大学毕业生中尚有100万未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有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5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
“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这两组数据表明,在当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确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于是,很多家长开始四处奔波,把孩子找工作这个任务包办过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更是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那么,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家有待业子女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首先家长自身需要作心理调适,切忌流露出比孩子更多的焦虑和无奈,这根本无济于事。第二,家长应对孩子直言相告,明确断绝这种依赖。孩子的社会经验有限,父母可以从细微处入手,帮助孩子冷静、客观地分析求职碰到的挫折,进而激励孩子的自信心。第三,家长较子女有更深的社会阅历,通晓更多的人情事理,这些是初进社会的毕业生所缺乏而又急需的,父母可以以此为依托,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在子女求职就业时给予及时指导。对那些养尊处优一味想“傍老”逃避的子女,家长可以通过督促儿女参加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手段,帮助他们能尽快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融入社会。第四,给失业的孩子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持。一毕业就失业对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心理打击,父母在鼓励子女自主求职时,也应该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但是,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不是盲目地大包大揽。要知道,只有跳出父母的保护伞,才能真正长大。
总而言之,尽管当今利用家长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就业的一种有效的捷径,但这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并且绝对不应该倡导,更不应该成为家长自责甚至内疚的理由。
【七嘴八舌】
龚志怀(男,35岁,建筑公司职员):找工作走关系这种风气,不是说想制止就可以制止的,有时候由家长出面找到一份工作,自己再好好努力也未尝不可,这样总比自己焦头烂额地到处碰壁强啊。毕竟,初入社会的锻炼不是从找工作而是从工作实践开始的。
张兰(女,40岁,个体经营者):靠父母找工作这本身就不平等,刚一出校门的学生,因为父母而不是因为自身的能力问题,而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他们心里当然会不平衡。既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不要人为地来制造差距,一切应由自身的能力来决定。
苏红兵(男,45岁,经理):我从小就没让我儿子学会等“老爷子”帮忙。当年我的天下不也是我自己打出来的?父亲帮忙最多只能帮一时,不能帮一世。这个理,我想谁都知道,只是狠不狠得下心而已。
陶剑锋(男,24岁,学生):还是愿意自己去找,这样的话可以多锻炼,增加点阅历和经验。何况自己去找会比较有成就感,工作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我的父亲虽然有点权力,但毕业后我会坚持自己找工作。
【我的故事】
在求职中长大的儿子
口述/张名整理/青鸟栖松
张扬是我们家的独子,从小到大,家人可没为他少操心。2003年,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经过4年的学习,去年他毕业了。
我一直以为,孩子毕业后我就轻松了。可是没想到,孩子还没毕业就给我们打来了电话,让我们去帮他活动活动,找份工作。没办法,我四处托人,终于把儿子安排进了省电视台的一个娱乐节目组。
三月初,儿子正式上岗了,工作非常繁忙。干了两个月后,儿子便吃不消了,他居然在家连躺了两天,无故旷工。领导气得狠狠批评了他一顿,儿子倒是牛,说:“你凶什么凶,我不干了还不行吗?”
那么好的机会都让儿子给浪费了,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可儿子却说:“谁让你没本事啊,找了个这么累的岗位给我,你看我同学一进电视台就当主持人了。”我当时就火了,冲他喊道:“想当主持人,那也得有本事,像你这种连工作都要父亲找的人,注定一辈子没出息!”也许是我的话刺激了儿子,他当场表态要自己去找工作。
接下来的一个月,儿子每天在网上、报纸上寻找招聘信息,然后打电话应聘。可是每次人家都以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拒绝了他。一连吃了七八次闭门羹后,儿子有些萎靡不振,每天回到家就呆在房间里。为了鼓励孩子,我写了几句话,偷偷放在儿子桌上:扬扬,你刚毕业出校门,不要太浮躁,爸爸相信机遇自然会垂青你的。
第二天,儿子一早就出门了,一直到很晚回来。我十分担心,没想到儿子一回来就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今天我去找同学,他说省台生活频道在招人,我就去面试了,领导对我还挺满意的。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爱找路子、托关系,他比较欣赏我敢自己闯的精神。”
一周后,儿子果真接到了省台的电话,他被录取了。也许是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因此他倍加珍惜这次机会,工作十分努力。
一个月后,儿子领工资了,他给我买了件衣服,然后对我说:“爸爸,以前我不懂事,直到我自己去尝试,才知道找工作真的是不容易。我以后会加倍珍惜这个工作机会的。”
听了儿子的话,我想他是真的长大了。
【职场大课堂】
未雨绸缪,在孩子就业前下好“指导棋”
面对子女就业的迷局,父母要尽早分析“诊断”,见招拆招,才能帮助子女们下好就业这步棋——
提前准备很多大学生临近毕业对自己职业生涯还没有规划。据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孟庆伟主任介绍,在调查中发现,60%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一概不知。父母应提醒孩子从大二开始就应基本锁定目标,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提升专业技能,以利于大学四年级时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增加从业经历有些大学生与社会完全脱节,交际能力严重不足,基本没有工作经验,走出象牙塔便感到极度不适应。父母应该在孩子大学时就鼓励他们多参加联谊和能力实践活动,这能使他们今后与人的沟通时会比较有弹性。寒暑假时应该鼓励孩子多去参加社会活动,或是做兼职,这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
放眼四周,自主创业我国从今年开始,将有十万大学生担任村官职务,这将改变现在大学生只将眼光聚焦在大中城市的局面,也是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另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则高达30%。父母不应拘泥于现有思维,而应鼓励子女们在创业大潮中锻炼自己。虽然大学生创业因为经验和资金不足而存在风险,身为父母可以从大一开始配合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帮助寻找适合的创业项目。当前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都有优惠扶持政策,家长可以多帮孩子搜集相关信息,确定创业方向。而有一些父母本身就是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业经历或人生经历帮助子女分析创业项目,甚至共享“人脉”,帮子女早日闯过创业“险滩”。
关注新兴职业在大学生就业潮中有一个怪现象:传统的职位挤破门槛,而一些新兴职业却无人问津。所以,父母们可以多多了解未来热门职业,让子女们早日找到职业中的“蓝海”——
1.玩具设计师玩具设计师是玩具行业的灵魂人物,保守估计年收入也在8万元至10万元左右。一名玩具设计师需要具备美术设计、电子、机械制造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有意从事这一行业,大学生可在求学阶段多参加模具设计大赛等活动,以锻炼动手能力。
2.小语种翻译如今英语、日语、法语等大语种人才趋于饱和,不如选择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就业前景不错。除了大学专业选择小语种外,将其作为第二外语学好,也是很有前途的。
3.物流师专业的物流师这几年一向比较抢手,有的企业甚至开出10万元以上的年薪吸引人才。而一名成熟的高级物流师必须精通管理、经济、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工作内容包括货品仓储、配送、加工流通、装卸、包装等方面的管理。大学生不妨尝试去超市、工厂工作一段时间,培养自己的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
4.游戏美工目前国内相关从业人员相对匮乏,高级游戏美工月收入甚至达到3万元以上。其工作主要是负责在游戏策划中人物或事物造型、设计场景等,要求具备平面设计及3D方面的基本能力。
(章章)
【一家之言】
女儿,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口述/周建国整理/茜茜
我的女儿大学毕业已经4年了。女儿学的是计算机,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完全是我老婆的意思,她不知从哪里听说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就是学英语和计算机的,因此执意让想学电子商务的女儿改填了专业。到毕业那阵我们才发现,如今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生那叫一个多啊!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家长在孩子大三就忙活开了。因为长期在银行做管理,我的关系网应该说还是很强的,但我却按兵不动。旁人很奇怪,问我:“老周,你怎么不给你女儿铺铺路啊?”我不以为然:“这是女儿找工作不是我找工作,再说她已经二十几岁了,早就不是躺在父母怀抱里的年纪。”
女儿很争气,还在大学里就辅修了装潢设计专业,并在寒暑假期间去广告公司打工。毕业后虽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有过短暂失业,但她从没向我们开过口。经过几年的磨炼,她已经进入了一家4A广告公司,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因为工作表现优异,她上个月还被升为经理,让我和老婆乐开了花。
确实,没有任何人能按照自己预设的轨迹生活。很多家长老想着给孩子找个稳定的工作。其实,这都是我们五十年代人的观点,我们那会儿就是一个饭碗端到老。现在这个世界哪有什么铁饭碗?与其让他们将来担心自己饭碗不保,还不如让他们自己闯荡一下。青年闯荡远远好过人到中年再加入求职大军,那些父亲代孩子求职的行为,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害”孩子!
其实,我分析过,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但也不是绝对找不到相对合适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们不要太担心第一次择业的失败,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择业无论成败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锻炼。孩子的求职,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父母至多是当当参谋,绝对不能替代,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女儿和我有同一个观点: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榜样排行榜】
名人教子启示录
父亲的教育对孩子今后在职场上的表现影响巨大,包括他们是否能与同事友好相处、是不是具有拼搏精神、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甚至影响孩子将来是否可以创业等。下面,我们看看几位名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罗斯福:教子自食其力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大儿子詹姆斯20岁去欧洲旅行,临行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作为路费回家。“二战”打响后,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上了前线。父亲病故后,他们都坚守在各自的军舰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父亲送行。
李嘉诚:注重培养儿子性情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不到10岁就被他安排在董事会议上旁听,而两人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想在父亲的公司里大展宏图时,李嘉诚却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做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牛根生:不给孩子留太多财富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则认为,对于孩子一定不能留给他们太多财富。他说:“留给子女太多的财富,那只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
(刘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