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行的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人们总是在不停地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语文教师更应该懂得用美学原则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用教材中美的形象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处理教材,安排课堂教学,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条新途径。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感情和巧妙的开场,在课堂上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情境,便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审美意境之中。如在教《歌词两首》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呼唤我们的“母亲”,以增添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增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自信心;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也呼唤我们的“母亲”,让“母亲”分享我们的快乐,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振兴我们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唱黄河、长江的课文《歌词两首》,来共同感受黄河、长江的伟大壮美,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我用丰富的感情,热情洋溢的演讲,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自己原先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活躍了他们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带着这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两首歌词,自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陶冶情操、塑造品格。
大千世界,四时景物丰富多彩,作家笔下的自然界更是精彩纷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以自然美描写见长的文章。如“晋祠流水如碧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四时也”的秀美,又如“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文学作品中的美,深加挖掘,细细品味,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会作品中美的韵味,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自然美,它侧重于对美的形式进行欣赏,而社会美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复杂。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观等,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就有助于学生增强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品格的目的,例如在上《炊烟》一课时,只要抓住作者写炊烟是为了写人,写人是为了突出山里劳动者的好品德这个主题,一幅真诚助人的图画,也就生动而感人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又如《牛郎织女》中关于牛郎和织女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描写,能够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学生争取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奋斗。
文学作品艺术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方面,更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图文结合,声情并茂
运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比如在教《百草园》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幻灯、照片等资料,把绍兴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的图片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图学习课文,能够直观地了解鲁迅这一代文豪的生平和百草园中的自然景物。图片中的植物、动物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份美感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以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音乐能冶精养性,它是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桥梁。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乐曲,能渲染课堂气氛,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上《黄河颂》时,我先播放了一曲《黄河大合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和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通过音乐的方式“传染”给学生,我又以激愤的心情向学生讲述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轰炸的事件,学生的爱国热情顿时空前高涨,于是,这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结束,另外,受配音朗读的启发,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根据课文的特点,经常运用配音朗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入美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学生也加以模仿,有时回家后,挑选一些精美的散文,配以优美的音乐加以朗读,声情并茂,效果甚佳。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欣赏语文之美。在学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读、划、议、思、写五结合的做法,把重要的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性质、意义等要素理的一清二楚,使学生变的由被动接受为主动输入,确实达到落实双基培养能力的目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识记和审美能力。
四、比较鉴赏,各得其美。
作为审美认识的领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方面它要受到审美对象的诱导,是审美对象唤起人们对一定生活现象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关的领悟。另一方面,领悟又受到审美主体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在审美欣赏中,人们所领悟到的东西,总是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情趣、个性气质等关系密切,尤其与自己当时的境遇、心情更有直接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领悟是自己的精神和品格的表现。中国诗坛上有三首著名“咏梅”题材的诗词,就是突出的例证。
林逋的《山园小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同样以梅花作为审美对象,三位诗人所领悟到的内容就迥然不同。林逋一生不做官,长期隐居在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二十年没有到过城市,他欣赏梅花的幽雅秀美、傲骨高洁,抒发自己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闲适之情,正是以梅花作为自己“隐逸之士”的象征。陆游爱国,一生怀有抗金救亡的宏愿,无奈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壮志难酬,孤独郁闷,借梅花以排遣自己胸中既矢志不渝又无可奈何的感伤情怀。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一反封建士大夫的悲苦伤怀又孤芳自赏的形象,从梅花看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乐观、自信、谦逊的高尚形象和无私品格:迎风斗雪,顽强抗争,环境愈险,斗志弥坚;唤醒春天,却不居功自傲;与百花共赏春光,却不争名夺利。领悟的这些特性,在对艺术美的欣赏中同样存在。
总之,审美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指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的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使“语境”和“心境”合二为一,把教师、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从而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和谐统一。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感情和巧妙的开场,在课堂上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情境,便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审美意境之中。如在教《歌词两首》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呼唤我们的“母亲”,以增添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增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自信心;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也呼唤我们的“母亲”,让“母亲”分享我们的快乐,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振兴我们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唱黄河、长江的课文《歌词两首》,来共同感受黄河、长江的伟大壮美,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我用丰富的感情,热情洋溢的演讲,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自己原先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活躍了他们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带着这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两首歌词,自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陶冶情操、塑造品格。
大千世界,四时景物丰富多彩,作家笔下的自然界更是精彩纷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以自然美描写见长的文章。如“晋祠流水如碧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四时也”的秀美,又如“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文学作品中的美,深加挖掘,细细品味,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会作品中美的韵味,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自然美,它侧重于对美的形式进行欣赏,而社会美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复杂。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观等,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就有助于学生增强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品格的目的,例如在上《炊烟》一课时,只要抓住作者写炊烟是为了写人,写人是为了突出山里劳动者的好品德这个主题,一幅真诚助人的图画,也就生动而感人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又如《牛郎织女》中关于牛郎和织女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描写,能够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学生争取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奋斗。
文学作品艺术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方面,更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图文结合,声情并茂
运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比如在教《百草园》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幻灯、照片等资料,把绍兴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的图片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图学习课文,能够直观地了解鲁迅这一代文豪的生平和百草园中的自然景物。图片中的植物、动物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份美感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以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音乐能冶精养性,它是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桥梁。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乐曲,能渲染课堂气氛,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上《黄河颂》时,我先播放了一曲《黄河大合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和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通过音乐的方式“传染”给学生,我又以激愤的心情向学生讲述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轰炸的事件,学生的爱国热情顿时空前高涨,于是,这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结束,另外,受配音朗读的启发,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根据课文的特点,经常运用配音朗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入美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学生也加以模仿,有时回家后,挑选一些精美的散文,配以优美的音乐加以朗读,声情并茂,效果甚佳。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欣赏语文之美。在学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读、划、议、思、写五结合的做法,把重要的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性质、意义等要素理的一清二楚,使学生变的由被动接受为主动输入,确实达到落实双基培养能力的目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识记和审美能力。
四、比较鉴赏,各得其美。
作为审美认识的领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方面它要受到审美对象的诱导,是审美对象唤起人们对一定生活现象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关的领悟。另一方面,领悟又受到审美主体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在审美欣赏中,人们所领悟到的东西,总是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情趣、个性气质等关系密切,尤其与自己当时的境遇、心情更有直接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领悟是自己的精神和品格的表现。中国诗坛上有三首著名“咏梅”题材的诗词,就是突出的例证。
林逋的《山园小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同样以梅花作为审美对象,三位诗人所领悟到的内容就迥然不同。林逋一生不做官,长期隐居在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二十年没有到过城市,他欣赏梅花的幽雅秀美、傲骨高洁,抒发自己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闲适之情,正是以梅花作为自己“隐逸之士”的象征。陆游爱国,一生怀有抗金救亡的宏愿,无奈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壮志难酬,孤独郁闷,借梅花以排遣自己胸中既矢志不渝又无可奈何的感伤情怀。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一反封建士大夫的悲苦伤怀又孤芳自赏的形象,从梅花看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乐观、自信、谦逊的高尚形象和无私品格:迎风斗雪,顽强抗争,环境愈险,斗志弥坚;唤醒春天,却不居功自傲;与百花共赏春光,却不争名夺利。领悟的这些特性,在对艺术美的欣赏中同样存在。
总之,审美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指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的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使“语境”和“心境”合二为一,把教师、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从而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