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清华园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这场战争,改变了许多学者的命运,清华学者是怎样从北平故城奔赴长沙临时联合大学,走前的心理是怎样的状态,吴宓同事冯友兰的一段话颇具代表性:
1937年中国军队退出北京以后,日本军队过了几个星期以后才进城接收政权。在这几个星期之间,在政治上是一个空白。我同清华校务会议的几个人守着清华。等到日本军队进城接收了北京政权,清华就完全不同了。有一个夜晚,吴正之(有训)同我在清华园中巡查,皓月当空,十分寂静。吴正之说:“静得怕人,我们在这里守着没有意义了。”我忽然觉得有一种幻灭之感。是的,我们守着清华为的是替中国守着一个学术上、教育上完整的园地。北京已不属于中国了,我们还在这里守着,岂不是为日本服务了吗?认识到这里,我们就不守清华了,过了几天,我们二人就一同往长沙去找清华了。后来我读到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两句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我觉得这两句诗所写的正是那种幻灭之感,我反复吟咏,更觉其沉痛。
冯友兰的心境,大致是那个时代学者共同的体验。吴宓1937年的行程是从北平到天津,由天津到青岛,由青岛到郑州,由郑州到长沙。在长沙逗留几个月后,1938年2月,又开始了南迁,先到香港,再由越南海防到昆明。后半生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回过北京。
【七七事变前后之心绪】
1937年7月7日,是吴宓生命的分水岭,此前他总是沉湎于个人情感的漩涡中,之后的吴宓随着南渡,踏上飘摇的行旅,读书治学的校园生活被改变,融入到大时代的潮流中。因此次南渡,吴宓的生命阅历变得更为丰富。
我们不妨来看1937年7月7日吴宓的生活轨迹,日记中写道:上午读《儿女英雄传》,“深赏之”;下午接绛珠信函;是日,中国教育会儿童教育会在此(清华大学)开会,卫士生、郝耀东、赵宗晋、杨武之先后来访。香山慈幼院举办第三次“回家节”,熊希龄、毛彦文夫妇留在青岛未回北平,吴宓看到报上的新闻,言熊希龄因患病不能参加回家节,吴宓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熊“盖于主持此会,为之已厌,且安居逸乐,惮于跋涉,懒于应酬”,故以生病为托词。熊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听从了毛彦文的主张。是夜,吴与叶企孙、熊大缜等人一起散步,“熊大缜并初教宓乘自行车,至约近10:00始归”。
7月8日的吴宓日记,记录下了卢沟桥事变:“昨夜,日军占卢沟桥,攻宛平县城,与中国军冲突。是日上午,闻炮声。”7月9日,“上午仍闻炮声”。7月10日,“卢沟桥退兵,以石友三部保安队接防,而日兵则未尽撤”。
离开北平也许是吴宓唯一的选择了。人生正值盛年,此阶段应是“完成大业”之时,却被陡然打断。日军飞机开始轰炸西苑,夜晚炮声隆隆,窗壁为之震动。吴宓只能拥衾静卧,坐待天命,他说:“我今不敢求死,亦不再怨生。但即毕命于今日,亦欣遵上帝之意旨。”
时局剧变,国家大事渗透到书生的日记中。卢沟桥事变前,吴宓的日记中几乎每天都有兒女情长的记录,吴宓“生性热烈多情”,他的日记中出现多个女性,似乎都动了感情,认真而投入。
吴宓虽然爱过多个女性,但他生命里只有一个海伦,他对毛彦文的爱,痴情、绵长却又痛苦而绝望,持续了一生。吴宓爱着毛彦文的同时,又常常追求令他心动的女子,比如清华大学女毕业生K,就频频出现在1930年代的日记中。吴宓常常和她约会,一起吃饭、游览,鱼雁传书之余,还常互通电话传达情意,其亲密程度远超师生的范围,俨然一对恋人。吴宓比K年长十几岁,这成为他们结婚难以逾越的鸿沟。
再比如1937年7月7日日记中提到的绛珠。绛珠原名朱崇庆,天津人,侍寡母,居北京,家甚贫寒。喜着红衣艳装,遂取字曰绛珠。抗战爆发前,吴宓和这两位女性过从甚密,依然在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徘徊,有诗为证:
七月七日晚作
香山慈幼院回家节,院长居青岛,未莅会。
今年七夕竟无诗,旧恨深愁只自知。
绮梦空时百事废,情丝斩后万缘离。
清虚洞府仙居稳,进退藩篱羝触痴。
沧海横流伤涸鲋,浮生电逝许然疑。
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有对毛彦文的“旧恨新愁”。但战争的爆发,警醒了一介书生吴宓。
面对国难,吴宓仍然坚信“道德救国论”,他在7月29日的日记中记载:“因张自忠军及石友三保安队等倒戈,我军大败,宋等已于昨夜退走保定。城中已另有政治组织云云。一夕之间,全局尽翻,转喜为悲。不特为实事上之大损失,抑且为道德精神上之大失败。益叹人不能亡我,而我能自亡也!”但是隆隆炮声使他痛感自己声音的微弱。一边是坚定的信念,一边是手无寸铁的尴尬,国家道德、国民素质、军队溃败、侵略者的坚兵利炮……使他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都无从把握。他的这份无奈也跃然纸上:“每经事变,乃深感且痛恨宓之无德无才,既未尽职国家,亦有负诸友好之人也!”战局迫切,大祸临头,吴宓心灵自省的结果,竟是消极之至:
故当今国家大变,我亦软弱无力,不克振奋,不能为文天祥,顾亭林,且亦无力为吴梅村。盖才性志气已全漓灭矣!此为我最伤心而不可救药之事。
这再次诱发了他久违了的“杀身情结”——但有自杀,别无他途。吴宓和陈寅恪探讨局势,写诗抒发心中的愤懑。“北都又失好山河,隔岁吟酬涕泪多”,尽管随着时势的发展,吴宓并没有去步王国维的后尘,杀身成仁,但在沦陷之城日诵《顾亭林诗集》,则其所持大节的决心亦可知。
【踏上飘摇行旅】
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清华大学就已在长沙建立分校,并将图书和教学设备有计划地分批转移。事变后,教育部决定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课。清华教授们接到通知后,开始陆续南渡。9月7日,冯友兰、吴有训离开北平,属第一批南行人员。9月14日,沈履、潘光旦与赵世昌离校,属于第三批。9月21日,朱自清前往北平汤姆斯饭店三次兑换南下的盘缠。9月22日,朱自清到达天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清华园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这场战争,改变了许多学者的命运,清华学者是怎样从北平故城奔赴长沙临时联合大学,走前的心理是怎样的状态,吴宓同事冯友兰的一段话颇具代表性:
1937年中国军队退出北京以后,日本军队过了几个星期以后才进城接收政权。在这几个星期之间,在政治上是一个空白。我同清华校务会议的几个人守着清华。等到日本军队进城接收了北京政权,清华就完全不同了。有一个夜晚,吴正之(有训)同我在清华园中巡查,皓月当空,十分寂静。吴正之说:“静得怕人,我们在这里守着没有意义了。”我忽然觉得有一种幻灭之感。是的,我们守着清华为的是替中国守着一个学术上、教育上完整的园地。北京已不属于中国了,我们还在这里守着,岂不是为日本服务了吗?认识到这里,我们就不守清华了,过了几天,我们二人就一同往长沙去找清华了。后来我读到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两句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我觉得这两句诗所写的正是那种幻灭之感,我反复吟咏,更觉其沉痛。
冯友兰的心境,大致是那个时代学者共同的体验。吴宓1937年的行程是从北平到天津,由天津到青岛,由青岛到郑州,由郑州到长沙。在长沙逗留几个月后,1938年2月,又开始了南迁,先到香港,再由越南海防到昆明。后半生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回过北京。
【七七事变前后之心绪】
1937年7月7日,是吴宓生命的分水岭,此前他总是沉湎于个人情感的漩涡中,之后的吴宓随着南渡,踏上飘摇的行旅,读书治学的校园生活被改变,融入到大时代的潮流中。因此次南渡,吴宓的生命阅历变得更为丰富。
我们不妨来看1937年7月7日吴宓的生活轨迹,日记中写道:上午读《儿女英雄传》,“深赏之”;下午接绛珠信函;是日,中国教育会儿童教育会在此(清华大学)开会,卫士生、郝耀东、赵宗晋、杨武之先后来访。香山慈幼院举办第三次“回家节”,熊希龄、毛彦文夫妇留在青岛未回北平,吴宓看到报上的新闻,言熊希龄因患病不能参加回家节,吴宓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熊“盖于主持此会,为之已厌,且安居逸乐,惮于跋涉,懒于应酬”,故以生病为托词。熊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听从了毛彦文的主张。是夜,吴与叶企孙、熊大缜等人一起散步,“熊大缜并初教宓乘自行车,至约近10:00始归”。
7月8日的吴宓日记,记录下了卢沟桥事变:“昨夜,日军占卢沟桥,攻宛平县城,与中国军冲突。是日上午,闻炮声。”7月9日,“上午仍闻炮声”。7月10日,“卢沟桥退兵,以石友三部保安队接防,而日兵则未尽撤”。
离开北平也许是吴宓唯一的选择了。人生正值盛年,此阶段应是“完成大业”之时,却被陡然打断。日军飞机开始轰炸西苑,夜晚炮声隆隆,窗壁为之震动。吴宓只能拥衾静卧,坐待天命,他说:“我今不敢求死,亦不再怨生。但即毕命于今日,亦欣遵上帝之意旨。”
时局剧变,国家大事渗透到书生的日记中。卢沟桥事变前,吴宓的日记中几乎每天都有兒女情长的记录,吴宓“生性热烈多情”,他的日记中出现多个女性,似乎都动了感情,认真而投入。
吴宓虽然爱过多个女性,但他生命里只有一个海伦,他对毛彦文的爱,痴情、绵长却又痛苦而绝望,持续了一生。吴宓爱着毛彦文的同时,又常常追求令他心动的女子,比如清华大学女毕业生K,就频频出现在1930年代的日记中。吴宓常常和她约会,一起吃饭、游览,鱼雁传书之余,还常互通电话传达情意,其亲密程度远超师生的范围,俨然一对恋人。吴宓比K年长十几岁,这成为他们结婚难以逾越的鸿沟。
再比如1937年7月7日日记中提到的绛珠。绛珠原名朱崇庆,天津人,侍寡母,居北京,家甚贫寒。喜着红衣艳装,遂取字曰绛珠。抗战爆发前,吴宓和这两位女性过从甚密,依然在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徘徊,有诗为证:
七月七日晚作
香山慈幼院回家节,院长居青岛,未莅会。
今年七夕竟无诗,旧恨深愁只自知。
绮梦空时百事废,情丝斩后万缘离。
清虚洞府仙居稳,进退藩篱羝触痴。
沧海横流伤涸鲋,浮生电逝许然疑。
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有对毛彦文的“旧恨新愁”。但战争的爆发,警醒了一介书生吴宓。
面对国难,吴宓仍然坚信“道德救国论”,他在7月29日的日记中记载:“因张自忠军及石友三保安队等倒戈,我军大败,宋等已于昨夜退走保定。城中已另有政治组织云云。一夕之间,全局尽翻,转喜为悲。不特为实事上之大损失,抑且为道德精神上之大失败。益叹人不能亡我,而我能自亡也!”但是隆隆炮声使他痛感自己声音的微弱。一边是坚定的信念,一边是手无寸铁的尴尬,国家道德、国民素质、军队溃败、侵略者的坚兵利炮……使他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都无从把握。他的这份无奈也跃然纸上:“每经事变,乃深感且痛恨宓之无德无才,既未尽职国家,亦有负诸友好之人也!”战局迫切,大祸临头,吴宓心灵自省的结果,竟是消极之至:
故当今国家大变,我亦软弱无力,不克振奋,不能为文天祥,顾亭林,且亦无力为吴梅村。盖才性志气已全漓灭矣!此为我最伤心而不可救药之事。
这再次诱发了他久违了的“杀身情结”——但有自杀,别无他途。吴宓和陈寅恪探讨局势,写诗抒发心中的愤懑。“北都又失好山河,隔岁吟酬涕泪多”,尽管随着时势的发展,吴宓并没有去步王国维的后尘,杀身成仁,但在沦陷之城日诵《顾亭林诗集》,则其所持大节的决心亦可知。
【踏上飘摇行旅】
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清华大学就已在长沙建立分校,并将图书和教学设备有计划地分批转移。事变后,教育部决定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课。清华教授们接到通知后,开始陆续南渡。9月7日,冯友兰、吴有训离开北平,属第一批南行人员。9月14日,沈履、潘光旦与赵世昌离校,属于第三批。9月21日,朱自清前往北平汤姆斯饭店三次兑换南下的盘缠。9月22日,朱自清到达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