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能力 引领主题学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三历史教学主要是复习课,学习内容多,教学仍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参与少,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知识。但在新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是高考的考查目标。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以概括成三大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1]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摒弃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具体知识和死记硬背的不良风气。”[2]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关键能力必须真正变革高三历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关键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因此,我们在高三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高三历史开展主题学习就是顺应了这种转变。 那么如何在高三历史学习中推进主题学习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为例,来探索高三学生在主题学习中如何聚焦关键能力,提升关键能力。
  一、确定主题,明晰和界定主题内涵
  1. 依学习需要确定合适的主题
  在高三主题学习中要先确定合适的主题,这是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如何来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主题呢?
  (1)从统领知识点复习的角度出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中,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为主题,就是基于方便统领知识点的复习。在高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中,有很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知识点,并且很多都是核心主干知识。世界史中也有很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教训等知识点。那么多的知识内容,同学们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来统领学习,可以把中外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串联起来,并能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历史高度来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的必然。
  (2)提升学科育人功能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必须要在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主题学习是提升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来学习历史,可以系统地进行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诸多方面的学习,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国情,从而在学习中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样的主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又能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真可谓是“有心插柳柳成荫”。
  (3)基于时政热点考虑
  历史学习必须要与现实紧密联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与时政热点高度契合,不管这个主题内容中的唯物史观内容,还是制度选择、道路选择、理论创新等内容都是时政热点内容。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来学习,具有丰富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学生也更会有兴趣。
  2. 明晰和界定主题内涵
  在确定好合适的主题后,要进一步明晰和界定主题的内涵,有些主题内涵过大,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无法用来进行高效的学习,反而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明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内涵后,需要对这个内涵非常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兴趣,最后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了内涵界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些主题角度都相对较小,比较新颖,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一至两个主题角度进行学习。
  二、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聚焦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选定要学习的主题和主题角度后,学生要做的便是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呢?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历史知识要为主题服务
  学生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个角度来进行了知识建构,主要分三个板块来建构,第一板块:“路在何方”;第二板块:俄国人的路;第三板块: “走自己的路”。每一板块都有相应的知识整理,第一板块下的知识有:农民阶级的“天国路”、资产阶级的改良之路、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之路。第二板块的知识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产生、十月革命。第三板块知识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这些知识点既是为每一板块服务,也都是为主题服务,可以用来说明和突出主题的。这样的知识建构,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方便学生来统领学习主题下的歷史知识。
  2.历史知识要围绕主题进行适当的提炼
  学生在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时,不是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要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提炼,学生在知识建构时,如果只是把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放在第一块内容下面,主题的作用就不大了,而是要理解太平天国的路是什么路?戊戌变法的路是什么路?辛亥革命的路又是什么路?所以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有纵深的时空格局和时空视野,需要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概括知识、提炼知识,这样,才能充分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历史知识之间要有关联性
  学生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知识建构时,这些用来建构的历史知识之间要有关联性,也就是说这些历史知识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否则的话,是无法将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的。学生利用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和记忆不同的历史知识,还可以提高解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走向和主旨,正是由于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等探索的路先后都失败,中国人民才会不断去探索新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及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了中国人民希望,中国人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同时积极探索革命道路,照搬俄国道路失败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路和经济建设道路,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整个知识结构思路清晰,知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这个重构的知识结构一下就可以掌握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   三、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聚焦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后,接下来便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聚焦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时首先必须要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这也是历史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在本主题学习中,学生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时间节点中来发现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大旗,这几个时间节点时间相差很长,尤其从1848年到1917年中间相隔69年,这么久难道就没有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吗?如果有,会是谁呢?为什么又不把这个人作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呢?从时间节点入手,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了。
  2.从“疑问处”来发现问题
  1840年中国国门已被打开,不再是闭关锁国了,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同时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近代化,中国也出现了报刊,新式学校,中外交流也不断增多,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有大量的学生到日本和欧洲留学,日本全盘西化,大量的西方政治学说被介绍到日本,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之后欧洲爆发的很多次工人运动,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重大的事件,这么重大的事件怎么可能会不介绍到中国来或被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了解呢?如果有介绍到中国来,它们是怎么介绍到中国来的,谁介绍进来的呢? 为什么把李大钊作为“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第一人”呢?
  3.从主题知识中的中外关联处发现问题
  高三主题复习中,都会包含相关的不少中外知识点,并且都会将中外知识进行关联学习或理解,中外知识关联处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汇集点。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主题知识中的中外关联处发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学习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建构知识,中外知识的关联处就是许多问题所在,学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角度来发现问题,也可以从中外不同的革命道路来发现问题。
  4.从历史事件的演进中发现问题
  从历史事件的演进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是历史事件演进的关键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无法推进的。另外,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上承新文化运动,下接中国社会的巨大社会变革,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社会巨变的拐点和突破点。
  尤其是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主流,为此,学生可以发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处发现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学生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阶段,这一块的知识非常多,头绪很多,很乱。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知识时,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重点和难点处,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是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的,在本主题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自主发现的问题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只要能突破这个问题,就突破了难点和重点,并能把这一时期许多知识点融会贯通。
  6.从历史概念和主题立意中发现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主题,其实也是历史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概念和历史主题中发现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和主题,学生可以发现的问题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要中国化呢?为什么能中国化呢?在中国化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聚焦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找出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呢?只有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的关键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如何在主题学习中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呢?
  其一,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学生在探究他们提出的那些问题时,面临着诸多困惑,在探究为什么把李大钊作为“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第一人”时,有不少同学不知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为什么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原因时,学生回答的思路打不开,只会从某一角度或某几个角度来回答,角度不完整,回答时很多同学都只能某一角度或某个维度来答题,回答缺漏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给学生讲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其二,鼓勵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
  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我就让学生就前面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分析,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及时点拨,学生在探究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阶级属性、传播性质、传播特点、传播内容、传播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学生思路一下就打开了,并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突破了这个知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也仅能从中国社会和外部因素这两个角度回答,而且也答得不完整,我就在不断的问学生,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思考呢?为什么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回答呢?这些角度中又可以从哪些维度来回答呢?通过这样不断的提醒和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全面深入地理解,并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能力,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后就很好的解决了后面的两个问题。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后,不仅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学习中的诸多难点和重点,把中外有关的知识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认识,从历史的高度完成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聚焦关键能力下的主题学习是提升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学习方式。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高三主题学习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主题学习中聚焦关键能力和提升关键能力,还有待继续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注释】
  [1] [2][3]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历史教学》2019年第3期,第10—11、16页。
其他文献
星途灿烂,情路坎坷。昨天是千娇百媚的好女子,今朝却生生被红尘琐事煅烧成钢铁心肠的“女汉子”……记者在6年时间里曾三次接触周迅,追逐着一个痴情女子的爱与伤,心痛着那些无法珍惜奔波而去的缘分。直到2014年5月8日,她在其工作室官方微博里,高调贴出与美籍华裔男友高圣远(Archie)在巴黎塞纳河畔甜蜜相拥的合影,一句“请大家多多关照”,让所有爱她的人终于释然,爱虽等得苦,但终究还是来了……  时间:2
从2010年至2016年的全国高考题来看:历年全国卷对数列的考查虽然不是每年都作为解答题出现,但数列却是高考数学中的一棵“常青树”. 而全国卷中的数列对考生的考查虽不难,但由于考生对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基本结论理解不透彻、思考不全面等多种原因,这就导致考生对数列易混淆、易错题的题型“难以把握”. 加上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過程中,由于考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的不同,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
刚结婚时,吉林姑娘高楠就决定暂时不要小孩,哪怕婆婆一催再催。还好,丈夫和嫂子都很支持她。2013年春节,膝下无子的丈夫表哥突然说:高楠和嫂子谁要是生个儿子,可以过继给他,日后继承他的千万财产。丈夫劝她考虑,她也毫不动心。  年龄渐长后,高楠的想法发生变化,开始渴望当妈妈。可无论她和丈夫怎样努力造人,始终无果。直到2015年的一次身体检查,她得知了一个晴天霹雳的结果:自己体内竟无端多了一个节育环! 
[新闻背景] 2000年的一个深夜,重庆市一栋高楼上掉落下一个烟灰缸,将路人砸成重伤,在全国砸出首例高楼坠物连坐赔偿的官司,高楼里的22名住户被告上法庭。受害者获判赔偿,一时间“烟灰缸案”轰动全国。  受害者名叫高义,时任巨汇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资产千万。然而,天上掉落的烟灰缸改变了一切。烟灰缸正好砸中高义头顶左侧,造成颅骨破碎,高义的智力只相当于2岁的幼儿,身体偏瘫。  十年间,高义的
夫妻间吵架本是平常事,但海南的一位丈夫,明知妻子患有心脏病,还故意刺激,导致妻子不幸身亡,丈夫也为此付出代价。夫妻陷争吵,殒命代价大  林央敏饱受心脏病困扰多年,与梁冠宁结婚后,曾一度不打算生孩子。不过,一次意外怀孕,改变了林央敏的想法。当她看到B超报告上那个代表新生命的图像时,母性的本能让她决定冒险生下孩子。  对于林央敏来说,心脏负担过重,生产无疑是艰难的过程。梁冠宁虽然也陪她看医生,但并未给
一位空姐曾在13岁时被人强暴,这成了她内心难以挥去的耻辱。在她即将当新娘之时,不幸患上腺肌症,面临失去子宫无法生育的厄运。危难之际,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彪教授伸出援手,准备用“海扶刀”隔空为空姐杀灭病灶。要知道此病全球医生都无法治愈,临床上只能切子宫。  海扶刀真能颠覆既往临床治疗方案,不接触身体就能为空姐根治难症吗?即便治好了,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被强暴劫难能让准新郎接受吗?  病魔当前空姐
平平,本名张华萍,出生于198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现居北京,自由职业者。曾经的时光  我叫张华萍,1982年出生于太原一个普通家庭。  爸爸在家乡一个机械厂工作,兢兢业业,从工程师到书记。生我的时候爸爸已经不年轻了。我最小,又是老来得女。听妈妈说,我小时候淘气,妈妈要打,我爸一个箭步冲进来拦住了,大声训斥:“我隔一条街就听见孩子哭了!不能打!”因此,我算是院儿里为数不多没有挨过打的孩
我问星空该赠爱人什么,它答我以高处的缄默。我问暗的海渔人的去处它答我以低处的无语。啊,我能够赠他哭泣或歌吟但怎能以沉默—我整个一生?  —摘自《美国诗歌选集》
如今房价居高不下,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滋生了一些家庭的攀比心理。一系列限购限贷政策的出台,催生了全国各地“离婚热”现象。  在北京大兴区,高荔和丈夫吴建荣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也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他们卷入“假离婚购买二套房”的洪流中,如愿买到了第二套房。谁知,自从买了二套房后,他们遭遇的一系列变故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把这家人一步步推向绝境:先是痛失9岁的女儿、夫妻恨怨交加
2014年3月8日,浙江省嵊州国际大酒店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婚礼。“新婚夫妻”一脸幸福地牵手走上红毯,宾客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可仅仅6个月后,“新娘”却被人发现惨死家中。凶手是一名年轻女子,她坚称自己才是“新郎”真正的女友。随着案件的侦破,人们惊讶地得知,其实早在婚礼举行之时,“新郎”与“新娘”已是路人!   郭志刚今年28岁,是嵊州市乐高电器有限公司员工,也是一名资深驴友,喜欢同朋友一起去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