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前期的学习要重视课本的复习,既要对已有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又要在教材中找准高考考题的落脚点,找出教材与考题的对接点。只有贯彻这样一个思路,考生的复习才能事半而功倍。
结合考纲,我们发现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与高考有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对接点:
一、以“形象”“语言”为媒介,接通现代新诗与高考古诗词鉴赏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高考命题的宠儿。虽然近年高考对新诗的考查不再单独设题,但是,新诗在句式仿写中却时有出现,部分考场作文也因为采用了新诗的形式而取得成功。因此,高考并不拒绝新诗。
尽管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语言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特质是相同的,我们主张从新诗中寻觅古诗词的踪影。通过复习新诗,借以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考生能力的提高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把握新诗形象中寄托的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把握准了,感情基调也就不难把握。
诗歌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人物形象和自然物象。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全诗虽然以写自然风物为主,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诗人高大的自我形象──独立于寒秋之中,面对苍茫大地,发出“谁主沉浮的”深沉慨叹,表现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
诗中的自然物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这些自然物象一旦入诗,就浸润着诗人浓浓的主观情思。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选用了“云彩”“金柳”“柔波”“水草”等物象,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康桥依恋难舍的情感。又如郑愁予的《错误》,诗中选用“莲花”“柳絮”“东风”等传统意象,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歌运用意象思维,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2.品味新诗的语言并分析和把握其技巧
对诗词语言的考查是高考命题重要的着眼点。2003年高考就考查了 “诗眼”。现代新诗中也有“诗眼”值得我们去玩味。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个关键字眼“幸福”, 我们可以牵一词而动全诗:海子追求的幸福包括哪些内容?海子的幸福观有怎样的特征?海子把幸福送给哪些人?海子自己是否获得了幸福?阅读现代新诗,要善于由“诗眼”进入“诗心”。
现代新诗中的表现技巧也是承传前人而来的。
比如象征手法,如闻一多笔下的“死水”,虽然外表华美,却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样的“死水”,正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致橡树》中的对比、衬托,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来对传统的爱情一一否定,从对比中突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真正的“爱情”。
再如《错误》中的用典,《我愿意是急流》中的比喻,《致大海》中丰富的想象,都是古诗词鉴赏中常常涉及的内容。
通过现代新诗与古典诗词的对照,能化远为近,给高考的诗词鉴赏提供最生动的借鉴。
二、以“情”“理”为主线,接通现当代散文和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散文是首选的体裁,而且所选散文通常都充满着浓郁的情思、深刻的哲理。
比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用冰心的《一日的春光》,抒发了对一日春光的期待和赞美之情;北京卷选用史铁生的《合欢树》,赞颂母爱的执着与无私,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2000年高考阅读的《门》,则是非常典型的以理见长的散文,作者认为“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寻常的门,却包含着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
考生可以循着“情”和“理”的线索来梳理一下高中课本第一册中散文部分的复习与备考。
1.感受“情”的诚挚
如《荷塘月色》开篇即点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通过游赏,作者虽然享受了“荷香月色”,但是依然没有走出“淡淡哀愁”的境地,所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与地坛》深情地赞颂母亲,是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胡同文化》是对远去的旧居的留恋、伤感与理解;《我的空中楼阁》因远离闹市人境,让作者在尘嚣中寻找到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
2.感受“理”的深远
如《花未眠》,作者由海棠花深夜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导读者思考审美问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宽容>序言》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否定、镇压异见,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哀,造成无知者生活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名人传>序》在对英雄的赞美中包含着对英雄的重新界定:“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把握了散文的情和理,就把住了散文的精髓,也握准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脉。
三、以“文言实词”“人物性格”为重点,接通先秦散文与高考古文阅读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有两个重点,一是文言实词;二是内容理解。考生在复习第一册文言文时要据此多加留意。
1.文言实词
针对文言实词的复习,建议考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言实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
古今异义现象──①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②丈夫二十不取(《勾践灭吴》);③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处的“行李”指“出使的人”,“丈夫”指“男子”,“地方”指“土地纵横”,均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一词多义现象──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②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在这里,①中的“朝”指“早上”,②中的“朝”指“朝廷”;③中的“强”指“强大,有力量”,④中的“强”指“勉强”。
词类活用现象──①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④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上例当中,①中的“军”意为“驻军”,名词用作动词;②中的“水”意为“游水”,名词用作动词;③中的“封”指“成为疆界”,名词用作动词;④中的“洁”是“使……清洁”,“美”意为“使……美丽”,“饱”指“使……吃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除此以外,实词的通假现象,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现象,偏义复词现象,都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
2.掌握人物性格
第一册语文编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一是先秦历史散文,一是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以叙事写人为主,而分析人物性格,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因此,复习文言文,要以把握人物性格来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与能言善辩;勾践的胸怀大志与处变不惊;邹忌用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国王,足见其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触龙用 “丈夫爱子”的议题改变赵太后初衷,推心置腹而又忠心耿耿。
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异彩纷呈,表现了各流派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知识的角度对这些散文精品进行归纳,把握大端。
如《论语》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后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孟子》 “仁政”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源头;《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孔子的执着人生,孟子的潇洒人生,庄子的自然人生,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样的梳理和领悟,既能加强文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加深考生自我修养的思想积淀。
四、以“素材” “技巧”为依托,接通阅读与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在立意已定的情况下,除了构思与语言等要素外,材料是否“出挑”,能否用鲜活的材料把阅卷老师从批阅众多平庸之作的昏昏沉沉中唤醒,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积累材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本就是一个蕴藏丰富的材料宝库,在学习第一册教材中应该涉猎到的以下材料都是考生应当积累的非常典型的素材。例如:
①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的革命友谊;
②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用华盛顿坚毅的品格,用林肯伟大的人性,用尼采超凡的才情,用耶稣救赎的善良,呼唤着自由风,开拓着公平路,最终成为一个伟大而悲壮的殉难者;
③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以及对生命爱护并促进生命发展能力的道德信念;
④鲁迅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而被誉为“民族魂”并深受爱戴与景仰;
⑤贝多芬因为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的独特见解而获得 “英雄首席”的称誉。
如此等等。
第一册教材中类似的材料还很多,考生如果能系统地整理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考场写作中来,既能驾轻就熟、就近取材,又很容易激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与认同。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写作技巧切入,吸收借鉴课内的丰富营养,架起考场作文迅速提升自我品味的桥梁。比如:
①《荷塘月色》超越时空的联想,由眼前荷塘景象想到江南采莲旧俗;
②《我的空中楼阁》出人意料的想像,称自己的小屋为“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③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用生动的比喻给听众以形象的画面,用连续的排比给人以强大的气势,文辞之美无与伦比;
④邹忌用巧妙的比喻让齐威王明白了善纳人言的重要,体现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的美好效果;
⑤烛之武智退秦师,触龙巧说赵太后,印证了“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些精妙的语言技巧,如果能为我们的考生所吸收,必将会使考生作文的语言驾驭和实际得分能力大为改观。
高考作文,需要素材,需要技巧,但关键的是要有思想。那么,如何提升思想境界呢?考生除了平时的多读、多看、多写、多练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开动脑筋,把握文章的相关素材,感悟不同作者的内心世界,吸收名家名作的思想精华,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从名家名作中反复挑选出来的精品,都是一座很有开发价值的富矿。阅读这类文质兼美的佳作,犹如是在和名人名师进行思想交流。这种交流,既能照亮我们思想中的盲区,又能引燃我们思维的烈焰。
我们的教材是个多面体。同一篇课文,以高考考纲来观照,以高考考点进行阐释,就会别有感悟和发现。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很好地进行了考前训练,值得每一位考生细细玩味和深刻准确把握。
结合考纲,我们发现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与高考有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对接点:
一、以“形象”“语言”为媒介,接通现代新诗与高考古诗词鉴赏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高考命题的宠儿。虽然近年高考对新诗的考查不再单独设题,但是,新诗在句式仿写中却时有出现,部分考场作文也因为采用了新诗的形式而取得成功。因此,高考并不拒绝新诗。
尽管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语言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特质是相同的,我们主张从新诗中寻觅古诗词的踪影。通过复习新诗,借以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考生能力的提高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把握新诗形象中寄托的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把握准了,感情基调也就不难把握。
诗歌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人物形象和自然物象。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全诗虽然以写自然风物为主,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诗人高大的自我形象──独立于寒秋之中,面对苍茫大地,发出“谁主沉浮的”深沉慨叹,表现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
诗中的自然物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这些自然物象一旦入诗,就浸润着诗人浓浓的主观情思。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选用了“云彩”“金柳”“柔波”“水草”等物象,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康桥依恋难舍的情感。又如郑愁予的《错误》,诗中选用“莲花”“柳絮”“东风”等传统意象,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歌运用意象思维,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2.品味新诗的语言并分析和把握其技巧
对诗词语言的考查是高考命题重要的着眼点。2003年高考就考查了 “诗眼”。现代新诗中也有“诗眼”值得我们去玩味。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个关键字眼“幸福”, 我们可以牵一词而动全诗:海子追求的幸福包括哪些内容?海子的幸福观有怎样的特征?海子把幸福送给哪些人?海子自己是否获得了幸福?阅读现代新诗,要善于由“诗眼”进入“诗心”。
现代新诗中的表现技巧也是承传前人而来的。
比如象征手法,如闻一多笔下的“死水”,虽然外表华美,却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样的“死水”,正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致橡树》中的对比、衬托,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来对传统的爱情一一否定,从对比中突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真正的“爱情”。
再如《错误》中的用典,《我愿意是急流》中的比喻,《致大海》中丰富的想象,都是古诗词鉴赏中常常涉及的内容。
通过现代新诗与古典诗词的对照,能化远为近,给高考的诗词鉴赏提供最生动的借鉴。
二、以“情”“理”为主线,接通现当代散文和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散文是首选的体裁,而且所选散文通常都充满着浓郁的情思、深刻的哲理。
比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用冰心的《一日的春光》,抒发了对一日春光的期待和赞美之情;北京卷选用史铁生的《合欢树》,赞颂母爱的执着与无私,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2000年高考阅读的《门》,则是非常典型的以理见长的散文,作者认为“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寻常的门,却包含着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
考生可以循着“情”和“理”的线索来梳理一下高中课本第一册中散文部分的复习与备考。
1.感受“情”的诚挚
如《荷塘月色》开篇即点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通过游赏,作者虽然享受了“荷香月色”,但是依然没有走出“淡淡哀愁”的境地,所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与地坛》深情地赞颂母亲,是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胡同文化》是对远去的旧居的留恋、伤感与理解;《我的空中楼阁》因远离闹市人境,让作者在尘嚣中寻找到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
2.感受“理”的深远
如《花未眠》,作者由海棠花深夜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导读者思考审美问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宽容>序言》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否定、镇压异见,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哀,造成无知者生活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名人传>序》在对英雄的赞美中包含着对英雄的重新界定:“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把握了散文的情和理,就把住了散文的精髓,也握准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脉。
三、以“文言实词”“人物性格”为重点,接通先秦散文与高考古文阅读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有两个重点,一是文言实词;二是内容理解。考生在复习第一册文言文时要据此多加留意。
1.文言实词
针对文言实词的复习,建议考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言实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
古今异义现象──①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②丈夫二十不取(《勾践灭吴》);③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处的“行李”指“出使的人”,“丈夫”指“男子”,“地方”指“土地纵横”,均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一词多义现象──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②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在这里,①中的“朝”指“早上”,②中的“朝”指“朝廷”;③中的“强”指“强大,有力量”,④中的“强”指“勉强”。
词类活用现象──①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④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上例当中,①中的“军”意为“驻军”,名词用作动词;②中的“水”意为“游水”,名词用作动词;③中的“封”指“成为疆界”,名词用作动词;④中的“洁”是“使……清洁”,“美”意为“使……美丽”,“饱”指“使……吃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除此以外,实词的通假现象,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现象,偏义复词现象,都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
2.掌握人物性格
第一册语文编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一是先秦历史散文,一是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以叙事写人为主,而分析人物性格,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因此,复习文言文,要以把握人物性格来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与能言善辩;勾践的胸怀大志与处变不惊;邹忌用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国王,足见其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触龙用 “丈夫爱子”的议题改变赵太后初衷,推心置腹而又忠心耿耿。
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异彩纷呈,表现了各流派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知识的角度对这些散文精品进行归纳,把握大端。
如《论语》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后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孟子》 “仁政”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源头;《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孔子的执着人生,孟子的潇洒人生,庄子的自然人生,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样的梳理和领悟,既能加强文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加深考生自我修养的思想积淀。
四、以“素材” “技巧”为依托,接通阅读与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在立意已定的情况下,除了构思与语言等要素外,材料是否“出挑”,能否用鲜活的材料把阅卷老师从批阅众多平庸之作的昏昏沉沉中唤醒,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积累材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本就是一个蕴藏丰富的材料宝库,在学习第一册教材中应该涉猎到的以下材料都是考生应当积累的非常典型的素材。例如:
①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的革命友谊;
②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用华盛顿坚毅的品格,用林肯伟大的人性,用尼采超凡的才情,用耶稣救赎的善良,呼唤着自由风,开拓着公平路,最终成为一个伟大而悲壮的殉难者;
③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以及对生命爱护并促进生命发展能力的道德信念;
④鲁迅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而被誉为“民族魂”并深受爱戴与景仰;
⑤贝多芬因为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的独特见解而获得 “英雄首席”的称誉。
如此等等。
第一册教材中类似的材料还很多,考生如果能系统地整理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考场写作中来,既能驾轻就熟、就近取材,又很容易激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与认同。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写作技巧切入,吸收借鉴课内的丰富营养,架起考场作文迅速提升自我品味的桥梁。比如:
①《荷塘月色》超越时空的联想,由眼前荷塘景象想到江南采莲旧俗;
②《我的空中楼阁》出人意料的想像,称自己的小屋为“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③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用生动的比喻给听众以形象的画面,用连续的排比给人以强大的气势,文辞之美无与伦比;
④邹忌用巧妙的比喻让齐威王明白了善纳人言的重要,体现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的美好效果;
⑤烛之武智退秦师,触龙巧说赵太后,印证了“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些精妙的语言技巧,如果能为我们的考生所吸收,必将会使考生作文的语言驾驭和实际得分能力大为改观。
高考作文,需要素材,需要技巧,但关键的是要有思想。那么,如何提升思想境界呢?考生除了平时的多读、多看、多写、多练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开动脑筋,把握文章的相关素材,感悟不同作者的内心世界,吸收名家名作的思想精华,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从名家名作中反复挑选出来的精品,都是一座很有开发价值的富矿。阅读这类文质兼美的佳作,犹如是在和名人名师进行思想交流。这种交流,既能照亮我们思想中的盲区,又能引燃我们思维的烈焰。
我们的教材是个多面体。同一篇课文,以高考考纲来观照,以高考考点进行阐释,就会别有感悟和发现。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很好地进行了考前训练,值得每一位考生细细玩味和深刻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