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典型问题
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技能和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高校中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和设计都出现了陈旧落后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下面分别从课程设置范围、设计思维、实践环节和专业素养等四个角度对其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就课程设置范围来讲枯燥和狭窄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只是注重学生绘画能力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在进行课程时秉承的主要原则也是素描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而忽略了其他艺术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和自身技能提升的影响。对于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多是进行客观性和真实性较强的客观物体形状特征描绘和其他自然形态与事物的写真等,这样不仅造成课程内容单一和枯燥,同时也造成学生缺少打破时空和自然形态限制的冲动,而这样的冲动在当今社会被称作创造力,是成为优秀设计人才所必备的能力。设计感的缺乏和异想天开想法的压制,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停滞在一个守旧的阶段。
其次对于设计思维的培养高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没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启蒙作用,所谓的设计思维也就是学生对于艺术形体和设计的自然感悟,而这种感悟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实践的加深。目前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存在与其他专业课程脱节和缺少内在联系的缺点,这就使得学生在积累色彩真实感、明暗体积和造型准确性的同时,缺少了对于艺术形式主观的思考、提炼与感悟。在进行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时,虽然基础知识和客观形体是教学的主要方面,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的发展必然会造成能力的单一和思想的禁锢。
再次是对于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时间偏少和偏离现实的缺点,目前的艺术设计实践环节多是教师给学生指定某一主题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能力检测作用,同时也使得学生容易产生这就是实际工作的错觉,而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学生无法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也正是这一原因。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采取的都是图片、静物和图书等教学资源,对于多媒体技术和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较少,学生在被动接收单一知识的同时,无法得到创新、新颖和联想等设计能力的训练。
最后对于专业素养而言目前的学生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一切的设计和学习只是为了教师评定的分数以及如何达到合格的标准,这些不仅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增加相关专业素养课程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达到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
对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应该从满足学生和社会等双方面的要求来进行。
1、符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该阶段学生的典型特点,其中包括增设文化基础课程、打好专业基础和提升专业技能等三方面,首先综合素质偏低和文化基础差是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典型特点,虽然艺术设计是一个依靠学生创新能力和主观意识的课程,但是类似错别字和语言组织能力差等缺点不仅不会提升创作能力,同时也会导致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所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能力水平是搞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关键。此外类似于基本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时事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在保证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消化和技能的锻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相关德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专业基础的培养是艺术类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虽然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在面对新知识和课程时难免会出现望而生畏的感觉,这样不仅会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同时也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所以在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时应该增加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加强,在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行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一些专业艺术设计软件的普及,目前的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存在推崇软件设计而忽视基础的现象,虽然对于软件的应用是目前实际工作的主要形式,但是如果缺少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无疑类似于盖一栋没有基础的房子,未来必然会面临崩塌的危险。
最后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运用进行相关问题解决和作品设计的能力,较多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师安排多是针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引导,而没有针对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期望和学生的实际操作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加强技能教学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强化是未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关键。
2、符合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立足就业和服务社会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定位的基础,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中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生存,才能达到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的。所以在进行课程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对于学生能力要求的实用性、广泛性和针对性、方向性,当今社会在要求学生具备多项技能的同时又要保证学生具备某一项的突出技能,从而在行业中得到发展和历练。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是指要支持学生的“多能”和跨专业的知识的覆盖,但是与此同时又要进行有效的取舍,从而保证专业的特色性和方向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必不可少。此外在进行艺术专业的设置上多数的高校都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其中包括平面广告、室内设计和电脑美术等,虽然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提升专业的针对性,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实际的需求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如影视动漫、美术广告和其他专业的出现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高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和技术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更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
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改进可以从主体课程设计、辅助课程设计和特色课程设计等三方面进行,其中主体课程设计应该秉承灵活多样的原则进行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和造型基础的巩固与提高。具体包括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增加实物创新的训练,也就是将人体写真、人物刻画、几何体、风景和石膏像等多种元素作为学生艺术实践课程训练的内容,在提升整体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平面抽象训练、结构解析训练和空间重构训练等了解和激发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悟与认识。辅助课程设计包括对于相关艺术设计历史和艺术鉴赏课程的引入,只有对于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特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使学生在整体的角度对艺术有更深的了解,具体包括艺术概论、中外国设计史和设计概论等课程的引入。特色课程包括文化遗址、艺术展览和博物馆等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中感受艺术的交流和学习欲望的激发。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存在问题的简单分析,不仅加深了对于该课程定位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对于相关改进措施的思考。虽然目前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是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未来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定位与设计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技能和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高校中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和设计都出现了陈旧落后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下面分别从课程设置范围、设计思维、实践环节和专业素养等四个角度对其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就课程设置范围来讲枯燥和狭窄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只是注重学生绘画能力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在进行课程时秉承的主要原则也是素描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而忽略了其他艺术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和自身技能提升的影响。对于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多是进行客观性和真实性较强的客观物体形状特征描绘和其他自然形态与事物的写真等,这样不仅造成课程内容单一和枯燥,同时也造成学生缺少打破时空和自然形态限制的冲动,而这样的冲动在当今社会被称作创造力,是成为优秀设计人才所必备的能力。设计感的缺乏和异想天开想法的压制,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停滞在一个守旧的阶段。
其次对于设计思维的培养高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没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启蒙作用,所谓的设计思维也就是学生对于艺术形体和设计的自然感悟,而这种感悟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实践的加深。目前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存在与其他专业课程脱节和缺少内在联系的缺点,这就使得学生在积累色彩真实感、明暗体积和造型准确性的同时,缺少了对于艺术形式主观的思考、提炼与感悟。在进行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时,虽然基础知识和客观形体是教学的主要方面,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的发展必然会造成能力的单一和思想的禁锢。
再次是对于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时间偏少和偏离现实的缺点,目前的艺术设计实践环节多是教师给学生指定某一主题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能力检测作用,同时也使得学生容易产生这就是实际工作的错觉,而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学生无法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也正是这一原因。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采取的都是图片、静物和图书等教学资源,对于多媒体技术和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较少,学生在被动接收单一知识的同时,无法得到创新、新颖和联想等设计能力的训练。
最后对于专业素养而言目前的学生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一切的设计和学习只是为了教师评定的分数以及如何达到合格的标准,这些不仅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增加相关专业素养课程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达到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
对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应该从满足学生和社会等双方面的要求来进行。
1、符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该阶段学生的典型特点,其中包括增设文化基础课程、打好专业基础和提升专业技能等三方面,首先综合素质偏低和文化基础差是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典型特点,虽然艺术设计是一个依靠学生创新能力和主观意识的课程,但是类似错别字和语言组织能力差等缺点不仅不会提升创作能力,同时也会导致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所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能力水平是搞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关键。此外类似于基本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时事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在保证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消化和技能的锻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相关德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专业基础的培养是艺术类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虽然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在面对新知识和课程时难免会出现望而生畏的感觉,这样不仅会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同时也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所以在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时应该增加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加强,在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行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一些专业艺术设计软件的普及,目前的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存在推崇软件设计而忽视基础的现象,虽然对于软件的应用是目前实际工作的主要形式,但是如果缺少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无疑类似于盖一栋没有基础的房子,未来必然会面临崩塌的危险。
最后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运用进行相关问题解决和作品设计的能力,较多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师安排多是针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引导,而没有针对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期望和学生的实际操作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加强技能教学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强化是未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关键。
2、符合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立足就业和服务社会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定位的基础,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中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生存,才能达到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的。所以在进行课程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对于学生能力要求的实用性、广泛性和针对性、方向性,当今社会在要求学生具备多项技能的同时又要保证学生具备某一项的突出技能,从而在行业中得到发展和历练。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是指要支持学生的“多能”和跨专业的知识的覆盖,但是与此同时又要进行有效的取舍,从而保证专业的特色性和方向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必不可少。此外在进行艺术专业的设置上多数的高校都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其中包括平面广告、室内设计和电脑美术等,虽然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提升专业的针对性,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实际的需求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如影视动漫、美术广告和其他专业的出现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高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和技术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更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
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改进可以从主体课程设计、辅助课程设计和特色课程设计等三方面进行,其中主体课程设计应该秉承灵活多样的原则进行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和造型基础的巩固与提高。具体包括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增加实物创新的训练,也就是将人体写真、人物刻画、几何体、风景和石膏像等多种元素作为学生艺术实践课程训练的内容,在提升整体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平面抽象训练、结构解析训练和空间重构训练等了解和激发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悟与认识。辅助课程设计包括对于相关艺术设计历史和艺术鉴赏课程的引入,只有对于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特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使学生在整体的角度对艺术有更深的了解,具体包括艺术概论、中外国设计史和设计概论等课程的引入。特色课程包括文化遗址、艺术展览和博物馆等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中感受艺术的交流和学习欲望的激发。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存在问题的简单分析,不仅加深了对于该课程定位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对于相关改进措施的思考。虽然目前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是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未来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定位与设计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