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
【机 构】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神经外科与肿瘤研究中心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神经外科与肿瘤研究中心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大学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
结果通过三维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
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计划系统(简称机器人)辅助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1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之后利用机器人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三维重建、载入术前计划和实施经皮球囊压迫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危重烧伤患者病死率极高,临床救治具有一定挑战。本文通过回顾危重烧伤救治沿革,对当今国内外危重烧伤救治中的休克与液体复苏、高代谢与营养治疗、吸入性损伤与呼吸支持、急性肾损伤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创面评估与处理、感染与控制、凝血功能障碍与防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就危重烧伤救治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几点思考,供同道参考。
直接电刺激(DES)和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是目前脑胶质瘤手术最常用的功能区定位技术。DES包括唤醒麻醉下低频双极电极刺激技术和全身麻醉下高频单极电刺激技术,目前认为前者为脑功能定位的"金标准"。fMRI一般指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BOLD-fMRI),主要显示大脑皮质区域功能定位。弥散张量成像(DTI)能无创性显示大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虽不能直接反映脑功能,但由于常与BOLD-fMRI
近十余年来,智能神经外科已逐步进入轨道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手术导航与机器人等多个研发版块已初步发展成熟,相关应用已覆盖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辅助、预后评估、模拟教学等多种场景,但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脑计划的开局之年,全面、理性、客观地回顾智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审视相关成果的应用现状及风险,具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采用Boots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活组织检查术的30例高龄患者(72~93岁)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同时评估机器人的手术精度,包括导航精度和穿刺精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判断影响穿刺精度的临床因素。结果30例患者的穿刺针均一次性置入目标病变,且针尖均位于病变组织内。术后
前庭神经鞘瘤(VS)是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一类常见颅内良性肿瘤。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VS已不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患,但病程中出现的以面、听神经为主的脑神经解剖和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脑神经功能的保留与修复是VS治疗的研究热点。由于采用手术治疗VS时,术中保留有效听力的难度较大,且受制于VS的听力损伤机制较为复杂,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
目的探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移动卒中单元在卒中筛查和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兴安盟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采用5G移动卒中单元进行义诊筛查和急诊救治的结果。对于义诊筛查出的卒中中高危患者酌情予以对症治疗和健康宣教,并嘱其监测血压等,定期行影像学随访;对于急诊救治的患者即刻实时远程会诊,并制定抢救策略,急性脑梗死可就地实施溶栓治疗,治疗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
目的探讨Neuro Omega智能分析模块(HaGuide)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Neuro Omega系统(HaGuide)辅助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75例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中HaGuide识别的STN核团长度和STN感觉运动亚区长度。术后1个月开机,判断有效触点与Ha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