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写诗作文讲求“诗情画意”,融情入景,以境会意。苏轼评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诗中见画意,画中品诗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艺术情境,与文中人物一起体验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情境教学,教师导入是关键,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学生难以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也就无法体验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无法深入。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
  一、语言描绘,导入情境。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体会作品的画意来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春》就是由五幅图画组成的一篇画面感极强的精美散文。我在教授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这三幅图时,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聆听朗读,展开联想。我用优美、生动、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美妙世界,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作品的美丽意境中。这样,学生、教师与作者融为一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整个课堂会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播放画面,引入情境。
  用多媒体播放画面,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用多媒体播放廬山秀丽的风光,瀑布奔腾的气势,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情境。这一举手之劳,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描绘和口干舌燥的讲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欣赏中,只觉得“身在此山中”,很自然地激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可以说用多媒体教学此类诗文,是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亲临现场,进入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优美的语言,再生动的画面,不如我们去现场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想一想。如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作者具体描摹其外形特征:其枝干“奇崛而不枯瘠”;其叶片“清新而不柔媚”;其花“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尽管作者对石榴的外形特征描摹得准确而形象,还是不如课后带领学生去实地仔细观察石榴,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石榴的枝干,看一看石榴叶片的颜色,闻一闻石榴花朵的清香。这样实地观察,更有生活实感。再如观察紫藤萝,我们会惊叹紫藤萝的繁茂、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其实,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只要条件许可,我们都可以带领学生去看一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养成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习惯。
  四、彩笔绘画,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许多作品都具有诗情画意,它们不仅仅是一篇美文,不仅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幅好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本身就是一首题画诗,学习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春江景物图,从诗中体会画意,再从画意品味诗情。诗中通过桃花的盛开,江水的转暖和鸭子的畅游,表现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欢快喜悦之情;又通过满地吐清泛绿的蒌蒿,露出尖尖嫩芽的芦苇,迎流欲上的河豚,等等,萌动着无尽的春意,显示春天蓬勃的生机。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可以说是一幅辽阔、苍凉、壮观、奇特的塞外风景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彩笔把诗句绘画出来,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入、更透彻。
  五、课件展示,制造情境。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差,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我以前教学《小橘灯》时,课前一般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橘灯,小组评比出优秀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小姑娘的心灵手巧,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角色扮演,身临其境。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个性张扬的时代。他们既有很强的好奇心,又有很强的表现欲。如果教师偶尔变讲台为舞台,让学生台上“秀”一下,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会很有热情,很有兴趣。例如把《变色龙》改为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很好地把握“变”字,突出“变”字,能加深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的理解。如果有的老师觉得演课本剧费时费力,那么也可以演课文中一个片段。如《空城计》中,根据插图,我让学生头戴“纶巾”,身佩“宝剑”,焚香操琴,不时还把鹅毛扇扇两下,借诸葛亮的悠闲突出“空”字,刻画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个性。这些道具很简单,表演这样一个片段不到十分钟,但效果很好,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兴趣,更培养了表现力。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至于教师如何去运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开动脑筋,积极创新,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真切感受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
其他文献
日记是人的随笔记录,生活、学习、工作情况都可以记。如果从孩子会写字、造句开始就教他写日记,一直让他坚持下去,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把写日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而且可以让孩子学会捕捉素材,更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但我发现学生很不喜欢写日记,甚至连一周一篇的周记也只是“交差”。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呢?  一、发挥热情、趣味、兴趣等非智力因
摘要:讨论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讨论教学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讨论教学;优点;存在问题;策略  讨论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法是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由学生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中学数学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一门关键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反思性教学,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等几点建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数学;生活化;反思性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前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与意识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的意愿。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会有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然而,教师能否充分利用好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改变以往参与意识差、依赖心理强、跟随老师惯性运转的被动学习方式。下面谈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和采用轮换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二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三是在学生们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善于设计各种话题,及时鼓励,引导思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学习;体会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具有有别于传统教学
摘要:作者围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题,从“激发阅读兴趣,激活学习思维”,“激发想象能力,拓展阅读思维”,“传授读书方法,发展延伸阅读”等五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提高方法  苏秦苦读,“悬梁刺股”,所以能游说天下;孔子勤读,“韦编三绝”,所以能杏坛讲学;鲁迅连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历代的伟人大
摘要:探索出具有远见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是许多教师的追求。本文作者以学生的学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检测来反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落实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目标检测  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探索出具有远见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是许多教师的追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