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内涵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服务需求有效表达是公共服务准确提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仅存在“整体供应不足”,更出现了“供给错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本文拟从中部农民群体的特征、中部地区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构成要素方面分析中部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内涵。
  关键词:农民群体特征;机制;需求表达机制要素
  中国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整体社会正向小康社会过渡,这一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农民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现行的农村地区需求表达机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尤其是中部地区,相对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公共服务需求大多还依赖于政府提供。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要解决,首先就要畅通需求表达机制,只有将需求进行有效的表达,才能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准确而高效。本文从分析中部地区农民群体特征着手,再具体分析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各构成要素进而阐述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内涵。
  一、我国中部地区农民群体特征
  中部地区是指我国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份,总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中部地区几个省份都是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因为长期依赖农业经济,加上中部地区地少人多和气候年际变化较大,农业收入不稳定,使得中部地区农民经济水平相对我国沿海和东部地区明显要落后。中部地区相对与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的西部,则更多需要自身谋出路。这一系列的地理环境因素和政策的条件决定了中部地区农民群体具有自身特有的群体特征。
  1、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经济实力相对不足。
  中部六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了我国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大量的农村人口都依赖土地生存。人多地少,加上农业低附加值的现实,使得依靠农业为生的中部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要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加之中部地区多山地,许多农产品因为交通的条件有限,无法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变,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中部地区农民只得将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因此中部六省也就成为了我国劳动力主要流出的地区。这一系列现实实际上使得中部地区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偏好就明显不同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农民可能对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服务有比较强的偏好。
  2、知识水平有限,把握市场信息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光缆覆盖率近年来有了突飞的发展,许多农村地区都已能接通网络。但中部农村,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网络与计算机知识并未普,农村家庭使用电脑网络的还比较少,这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还有相当一段差距。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信息代表的就是利益和出路,无法准确快速市场信息就无法优先占领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价值转变。中部地区有农业资源,但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大城市。远距离和信息的不畅通直接影响这中部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每年都会在新闻上看到中部地区农产品滞销的事件,这就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还不够。
  二、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构成要素
  需求源自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因而需求表达是利益表达的一种延伸,其实质也是某一群体或个人就某些需求提出要求的过程。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实际上就是农民这一群体就公共服务方面的利益向政府提出要求的过程。这一利益需求表达的过程可能是个体行为,也可能为了提高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而自发团结起来,成为群体行为。一旦形成群体行为和群体需求表达,就会集结比较大的社会能量,这一社会能量若能正面发展将可能推动社会进步,但若走向无序则可能成为引起社会动荡的力量。因此要使需求表达程序化、规范化就需求建立一套合理的需求表达机制来应对。
  对于本文所研究的中部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认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是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得以实现的载体,它包含保证公共服务需求得以有效表达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体系运作的规则。农民群体通过制度中确定的需求表达渠道,向政府主体表达公共服务相关的要求,最终通过政府回应使的这些要求得以实现,从而完成整个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过程。具体来说,中部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包含的要素主要有:需求表达机制的主体构成、需求表达的客体要求、需求表达的具体内容、需求表达的传递渠道、需求偏好的整合、需求表达的回馈这六大块。
  需求表达机制的主体构成:主要是指公共服务需求信息表达的人和接收需求信息并对需求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的政府。因本文探讨的是中部地区农民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所以需求表达机制的主体构成主要指中部地区农民及当地政府。
  需求表达的客体:客体是与主体相对的,在本文是指针对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农业科技投入与推广、农村教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基础性政府服务(治安与法律援助、就业等)。
  需求表达的具体内容:需求表达的具体内容是指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偏好、需求的数量、以及想要的提供方式等具体内容。
  需求表达的渠道:又称表达的途径,是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得以有效表达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必须以畅通需求表达渠道为基础。具体来说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类: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是指农民群体通过现有的政府相关机构表达公共服务需求,实现一种直接的官民对话。渠道主要有政府热线电话、信访接待办、村民自治委员会以及代表大会等。这种正式渠道的需求表达,要求基层政府及相关人员积极发挥主动作用,广纳民意,使得农民群体的需求表达得以实现。非正式渠道包括两个方面:媒体和农民群体自发组织。借助媒体表达需求,可以让政府更快的了解农民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并且媒体较农民单个个体而言更具影响力,政府有时也会迫于外在的舆论压力关注农民反映出的需求。村民自发组织表现为各种民间协会,如新农协、科技协会等。
  需求偏好的整合:偏好整合是指基层政府将个体偏好整合为总体偏好,并以此作为农村公服务供给的重要依据。不同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是有差异的,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可能让所有纳税人满意,只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满意。政府要选择一种相对折中的、让多数人满意的方案。这一过程就是需求偏好的整合。
  需求表达的回馈:需求表达的回馈是指做为做为接收需求表达信息的政府主体,对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偏好进行整合后给出的具体回应。这种回馈可能是通过公共服务决策,直接变成某种服务提供,也可能是政府作出官方的解释和公告。无论那种回馈方式都是需求表达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也是提高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
  参考文献:
  [1]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
  [3]陈威主编.公共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应对和解决当下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家的行政职能在不断的扩展,使得行政主体的外延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私人行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并对行政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有序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将介绍私人行政的产生和发展并重点对其法治意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行政主体;私人行政;法治意义  私人行政是相对公共行政而言的一个概念,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法治的发展需要,其触角早已介入到公共行政领域
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其主导产业为制造业.制造业正处于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期,研究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于促进无锡发展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3
视频侦查技术是视频侦查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的总称。在网络化和数据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视频侦查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过程中的作用亟待挖掘,本文结合视频侦查的运行模式和部分
本文从SAP系统与用友对财务管理的不同影响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财务信息的整合、对记账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成本管理方面
教育在人类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教育本身的发展却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限制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水平的进步,其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慕课逐渐成为了一项新兴产物,其迅速推广不仅对在线开放课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还对思政课教育领域改革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房产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房产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在文中笔者对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面临着新的形式,如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农村地区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等。因此,当前破解“三农”问题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基于对新形势与难点的分析,最后得出了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破解;新形势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被普遍简称为“三农”问题。 2002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