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与书画艺术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东汉明帝时代起,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便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到了宋代由于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再加上国家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不论是绘画还是在手工艺都有极大的进步,其中当然也包括宋代禅宗绘画艺术的发展。佛教发展到公元960年时,禅宗文化逐渐被“士人”所接受并为他们所提倡。本课题是从中国艺术史与文化史的禅宗角度去研究宋代“士人”的审美追求,广征博引,尽可能多角度地论述禅宗书画在宋代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禅宗;书画;士人;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识码】A
  一、禅宗概念
  《说文解字》中关于禅的解释是:禅,時战切,解释:祭天也。梵语中“禅”被译为Dhyana,在麻天祥先生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曾对“禅”做过非常详尽的解释,他认为Dhyana的意思来源十分古老,在印度的古《奥义书》(Upanishads)中就有与之相似的说法,称作“瑜伽”(yoga)。其实就是强调追求内心修养。禅宗出现于公元6世纪,不仅融合了印度佛教,而且渗透着中国儒、道、魏晋玄学的重要思想。从五祖弘忍大师之后,禅被分为两支,一支是主张“渐悟”,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认为“积劫方成菩萨”,另一支是主张“顿悟”,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认为“一超直入如来地”。之后随着南宗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南宗渐渐取代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日益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的禅宗主流。“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顿悟成佛说”,这主要告诉修禅者要超然物外,通过修行达到“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的境界。
  据资料考证,慧皎大师曾对“禅”做过相对完整的考据。他在《习禅篇》中曾说过:“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其实,强调的是一种心境,认为心澄就可以凝照一切。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宋代的禅宗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渐成为士人们的追求,也进一步将束之高阁的禅逐渐带入世俗,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体会到的经验指导。当然,他还认为:“中国的禅宗便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株结着无花果的智慧树。”还需说明的是,禅是不可复制也不可生搬硬套的,就像海涅说的机器人追着它的制造者高喊give me a soul一样,禅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就如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是宋代,此时就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阐述。
  二、宋代禅宗及书画家的关系
  在宋代,文人艺术家们与禅僧交往甚密。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谈禅和禅修是一种乐趣,他们往往将禅理纳入书法和绘画艺术之中。这里不得不提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苏轼,另一位则是黄庭坚。
  苏轼是天才型的文学家,他的审美中包含着许多禅宗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生长在嗜好绘画的家庭,并与当时的大画家文与可为亲戚。诗文方面与米芾、李公麟均为好友。当然,对于禅宗的修习苏轼都非常热衷,而且写过非常多关于禅意的诗文,如《读坛经》《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布袋和尚像褐》等。苏轼的书法作品中最受后世人称赞的是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以及《丰乐亭记碑》。《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写的,虽短短一百余字,但气势上雄奇奔放,具有豪迈之情。这份诗帖还被盛赞为“天下第三行书”。正如黄庭坚所评论的那样:“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艺”。另一幅要提到的作品是《赤壁赋》。相对于其他苏轼的作品,这一幅作品一定是如雷贯耳,被认为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最为精品的代表作。从书法的意味上来说,此书法作品用笔苍劲有力,浑厚挺拔。明朝的董其昌曾对这幅作品大为赞赏,认为此幅作品:“全用正峰,是坡公之兰亭也……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
  黄庭坚字鲁直,自称山谷道人,他不仅是苏轼的弟子,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对于禅有深造,自得之乐,在佛教界也是受人认可。在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中,黄庭坚题写的题跋被后世极为称赞,并且和苏轼的原帖被后人所珍视。在跋文中,从用笔到形式,给人以饱满、气势恢宏之感。他也将禅宗融入到书法创作中,融禅意于书法,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再看《李白忆旧游诗卷》,细细体会,可以感受到他洒脱自然、极具飘逸灵动的情感。当然黄庭坚的书法也具有他自己的风格,不仅仅将禅融入到创作之中,也结合了他的人生感悟与人生阅历,虽起起伏伏,但其草书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三、禅宗影响下的宋代“士人”审美追求
  如何对“士人画”的概念进行分析呢?其实,苏轼是最早提出“士人画”的。苏轼在论画中,非常反对追求形似,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意的人文情感。在他看来,仅仅凭借所谓的技巧是达不到艺术的最佳状态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在苏轼看来,“士人画”最重要的是“取其意气”。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曾提出:“书者,散也,欲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简而概之,就是追求本身情感的表達,这是一种对主体的自然流露。在书画创作中,他们不仅仅认真去体会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抓住事物的内部特征,更是抒发了“士人”最真挚的感情、审美意味,当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体现出别具特色的审美意味。道生大师曾十分认同庄子所说的“得鱼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的说法,当然与苏轼所说的意思有些相似,认为只要体会到佛教的要义就可以,而不用拘泥于被人们一直推崇的经典。另一方面,苏轼认为,“士人画”重“道”,作画主要取的是“精神”“意气”,而画工画重“艺”,作画取的是“刻画”“形似”。
  从苏轼看来,“士人画”的地位最高,正如他在《净因院画记》中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对于这段话进行一下具体的分析:首先苏轼对其画作境界“合于天造,厌于人意”高度赞美,另一方面也非常认同文与可的绘画作品中的竹石不仅仅可以做到形似,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描绘出竹石枯木的真正的内在精神。什么是美?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美的解释是,“羊大为美”认为羊长着肥硕就是“美”;还有一种看法是从羊字的造字上去判定的,认为羊人为美。从“羊”字来看,就好像是人带着羊头跳舞,这应该是与原始艺术或巫术祭祀有关系。在《论语》中,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意思是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那“士人画”则追求何种审美呢?   在李泽厚的《华夏美学》中曾评价过这种“士人”的审美追求,他认为这些“士人”通过禅宗来寻求安慰与解脱,也许是对人生似空似幻境遇的些许无奈。苏轼在审美上追求看似逃避社会但是其实是平淡朴实的意趣追求,当然不会有如阮籍的狂放不羁,也不像韩愈的盛气,有的是追求了悟于心、透彻世事的人生醒悟。其后中国的禅传入日本,但与中国的禅不尽相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刹那间的体会的捕捉,一种看似空寂、孤独的情感,也许是日本的文化传统历来追求物之哀的特质吧,当然这与宋代“士人”审美中体现的禅宗审美是不同的,在“士人”的审美意趣中追求的是一种直觉智慧,其也与儒道紧密结合,虽不是那么纯粹,但一定具有世俗都得以接受的审美参悟。
  禅宗强调“平常心是道”,如慧能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兎角。”禅宗着意于日常平凡事物中见知真理。青源惟一信禅师曾经有个这样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见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当禅师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时,他只看到了眼前的表象,而第二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时,此时的大师看到了事物外部其实包裹着一层我们并不熟知的东西,也许这时的事物并不单纯,而是转化为另一种事物;到最后禅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说明大千世界,我们要回归到事物最本源的东西,这必然就是禅宗所一直追求的内心自悟。这与“士人”所追求的简洁地表达自我不谋而合。铃木大拙曾说:“只有人的心灵澄澈,才能向存在的本源突进,获得极终经。《禅关策进》卷一曾有说过:心随境化,触著还知,自然念虑内忘,心识路绝。”这里所谓的“念虑内忘”在葛兆光先生看来就是忘却一切个人的认识动机、意志、感情,完全靠自己内心的体验与直觉的感受来把握一切。
  四、宋代禅与书画的价值及影响
  在美术创作上,宋代的“士人”们不仅仅只追求创作审美意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有自己非常独到的看法与认知。不论是在绘画表达方式上还是审美追求上都有孜孜不倦的探索,当然这也使宋代的禅与书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元明文人画的艺术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元代,一方面以赵孟頫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的不断发展,当然在绘画表达中,他们表达了对宋代山河的无限留恋,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可以察觉的是,这些山水画在意境表达上大多加入禅宗思想。当然,赵孟頫托古改制的艺术思想使元代绘画褪去了宋代注重形似的画风,而更加注重主观情绪的表达;风格上,在宋代的基础上更追求简逸。另一方面则是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艺术家们,他们分别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在他们的专业方向上大多涉猎山水石竹为主,在艺术的创作中受到了赵孟頫的影响。
  五、结论
  本課题从中国文化史的禅宗角度研究宋代“士人”的审美追求的深层次原因。题目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难度也比较高,但是意义也比较大。本文主要从四个层面来分析宋代书画艺术研究。其一,综述禅宗发展与禅画的发生,主要对禅宗、禅画、禅宗理论及发展源流的概念性问题做一个比较清晰的整理。其二,主要写宋代禅宗及书画家的关系,一方面描述了如牧溪、梁楷的禅僧画家,当然也阐释了这些禅僧画家与宋代文人画家的社交关系和文人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另一方面,笔者也从禅诗中去分析禅宗艺术的具体表现。其三,是禅宗影响下的宋代“士人画”。首先,笔者对“士人画”的概念做了一个清晰的分析,其次对“士人画”的审美追求做了进一步具体分析,最后,通过对“士人画”的审美与禅宗思想实践的关系进行分析,用具体的案例分析揭示宋代禅宗艺术家们的真正的文化精神内涵,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全面论述。其四,宋代禅与禅宗书画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关注点在元代以及明代,最后进行总结。如今,随着宋代禅宗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立足于文化史与艺术史的角度上对士人画这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早在今年春季ATI便透露将全面转向80nm制造工艺,高中低端产品线即将升级换代的消息,但受到台积电(TSMC)和联电(UMC)80nm制造工艺良品率不理想,以及被AMD并购的巨大影响,因此直到9月初消费者也未能见到采用最新制造工艺的ATI图形核心。在此期间由于ATI缺乏高性能的主流产品,很多原本打算选购Radeon X1600 Pro/X1300 Pro的用户最终选择了竞争对手的GeForce 7
【作者简介】王亮伟(1975.12—),男,河南洛阳人,现任教于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是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不在重知识传授的多少,而重知识生成了多少。充分的预设、目标的设置、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生的体验,促进知识的生成,从而达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我是1939年初参加革命的,开始时在皖西新四军中做宣传工作。不久,经党组织介绍,我从敌后去了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后来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我走上了华北联合大学的教学岗位;然后从华北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一路走到今天,我一直在经济系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我的一生与这所战火中诞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的人民的大学,结下了不解之
毛泽东晚年,心情沉重,难得有欢悦轻松的时候。或许是为了调节心情,纾解寂寞,多次集中阅读各类笑话书籍和字帖墨迹。  据毛泽东晚年的图书管理员徐中远记录,毛泽东曾三次比较集中地索要笑话类书籍。  1974年上半年,毛泽东为何如此集中阅读笑话书,不得而知。从他当时的身体情况看,恰恰是1974年6月中旬,健康状况出现明显问题。中共中央当即决定为毛泽东成立医疗组,成员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耳鼻喉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北安市红星村为例,探讨多民族地区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点与演变,重点解读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当代渗透与地域延续。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在建筑形态、平面及建构方式上与他们的传统民居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居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他民族居住文化的借鉴与地域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关键词】红星村;多民族;朝鲜族;民居;演变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因素很多,但精彩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哪些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导入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的导入做了一些实践与研究。  一、复习式导入  复习式导入是利用数学知识之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错题正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带有童气的、十分宝贵的一种“利教研学”资源。善抓“错题点”,收集“错题点”,制作错题反思卡,可以归类追因,找出对策;可以研错纠错,反败为胜;也可正误对比,探悟真知。制作错题反思卡不仅可以关注学生出错过程的体验,还可以反思课堂教学激发活力,点石成金,巧让错题“误用变妙用”,让人惊喜连连。    错题是教师在
【摘 要】通过游戏、实验等营造一种直接、快速的通道,让学生找到理解进位制之于信息技术中高速公路的入口。  【关键词】高速入口信息技术教学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墙上的洞”是印度新德里一条穷人街上的孩子因家穷,没钱读书,整天就在街上游荡。研究者为了探索孩子的学习欲望与学习能力,在墙上挖了一个洞并放上电脑,洞的高度与孩子差不多高,孩子只要触摸电脑屏,便可用英文上网。孩子们没见过这些东西来了兴趣,大家一起
【摘要】本文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唐崖土司“蒙古裔说”的深层次精神根源,通过弗洛伊德释梦理论与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其历史创伤性体验下的集体无意识与先民的梦想;以正统皇室的心理与唐崖覃氏的族群心理对比,探其历史与现实撕扯的压抑感;以俄狄浦斯情结寻求其在自我毁灭本能的促使下置换为帝王血脉的缘由;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其建构“帝谱”所达到的“综合性治疗”效果。  【关键词】唐崖土司;源流;精神分析  【中图
在《微型计算机》6月上刊,我们对华硕的顶级无线路由器RT—N56U作了初步预览,如此性能强悍而又简单易用的产品,它真的能完美地将两种不同的极致融合到一起吗?在本期,我们将从各种应用角度深入体验这款产品,实际效果是否如宣传中的那么美妙,一试便知。 本文为全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