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也关注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文章主要谈在新课改实验下,作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教学活动 有效性
牛津英语教材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与更多的“参与”机会,多“活动”与多“参与”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学习品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发现学生怕“活动”、怕“参与”,特别是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做口头练习和上台表演时更是如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注重“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
1.教师的“导学”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散发的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添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了主体发展的欲望。“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实际上要吸引学生进入你的课堂还是在于这个活动的引子是否采用恰当的了,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引子,要一下触发孩子的活跃力量。提及这个话题我是有体会的。记得在今年的县荷韵杯课外阅读课教学比赛中,我就成功地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了。因为是借班上课,再加上是高年级的课外阅读课,所以要打破僵局,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尤其重要了。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五张图片的超级链接,让学生选择图片然后每张图片链接到不同的问题,一开始学生都是胆怯的,不敢举手的。但是有孩子开始选择了,也回答正确了相关链接的问题了。直到有一名同学选择了打篮球这个图片,真正的积极性引爆了。因为这位同学的选择直接链接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图片,所以孩子们的胆怯开始被这个有点喜剧也有点意外的问题链接给打破了,在这个引子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开展了这一课外阅读课的教学,以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呈现了一节和谐活泼的课堂。
2.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过程,构成了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的两个主体。师生作为主体,其认识和实践的客体都是英语。学生是认识的承担者、实践者;教师也是认识的承担者,只是任务和角色不同而已。学生学习英语,靠学生主动地学,直接与英语信息源发生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助学者和引路人,注重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活动是促进师生交流的载体。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师的输出对学生来说就是信息的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活动接受、处理、储存、运用信息;学生的反馈作为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信息输入。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如此: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通过反复、多项、多渠道的交际活动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且是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教师居高临界下,唯我独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喂以知识”的学习者,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感就会被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这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把握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往往具有双重意义,我们应对其具体分析和恰当把握。如表演式参与:为了让人感到课堂活跃,我们可以在课上让学生表演准备好的对话和短剧等,这种表演并不是毫无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表演的目的一是示范,二是检查,达到了这两项目的是有效参与,单纯为听课人获得好评进行的重复表演是无效参与。又如被动参与:教师指定的学生已指定的方式参与活动,学生无自主性。被动参与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是必要的,是有效参与,如拼写音节、背记句子等。但被动参与比例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是无效的。教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节奏,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就要承认个体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采取不同的节奏,才能体现教学的平等原则。教师一方面要从数量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都有效,保证每一项课堂活动都能收到积极效果。
新的课程理念积极提倡有效性学习,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得到的收益大小。收益大,效率高;反之,效率低。主要体现于知识的生成,体验的获得及能力的形成。
总之,无论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还是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有效性,都必须从“人本”出发,结合学生各个时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味,行之有效,也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动力,有了积极性,活动才能实现高效。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桐飞.英语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变[J].课改与教研.2006(3).
[2]杨敏,肖龙福.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7).
[3]郑强.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5).
【关键词】教学活动 有效性
牛津英语教材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与更多的“参与”机会,多“活动”与多“参与”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学习品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发现学生怕“活动”、怕“参与”,特别是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做口头练习和上台表演时更是如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注重“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
1.教师的“导学”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散发的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添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了主体发展的欲望。“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实际上要吸引学生进入你的课堂还是在于这个活动的引子是否采用恰当的了,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引子,要一下触发孩子的活跃力量。提及这个话题我是有体会的。记得在今年的县荷韵杯课外阅读课教学比赛中,我就成功地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了。因为是借班上课,再加上是高年级的课外阅读课,所以要打破僵局,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尤其重要了。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五张图片的超级链接,让学生选择图片然后每张图片链接到不同的问题,一开始学生都是胆怯的,不敢举手的。但是有孩子开始选择了,也回答正确了相关链接的问题了。直到有一名同学选择了打篮球这个图片,真正的积极性引爆了。因为这位同学的选择直接链接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图片,所以孩子们的胆怯开始被这个有点喜剧也有点意外的问题链接给打破了,在这个引子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开展了这一课外阅读课的教学,以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呈现了一节和谐活泼的课堂。
2.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过程,构成了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的两个主体。师生作为主体,其认识和实践的客体都是英语。学生是认识的承担者、实践者;教师也是认识的承担者,只是任务和角色不同而已。学生学习英语,靠学生主动地学,直接与英语信息源发生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助学者和引路人,注重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活动是促进师生交流的载体。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师的输出对学生来说就是信息的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活动接受、处理、储存、运用信息;学生的反馈作为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信息输入。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如此: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通过反复、多项、多渠道的交际活动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且是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教师居高临界下,唯我独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喂以知识”的学习者,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感就会被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这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把握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往往具有双重意义,我们应对其具体分析和恰当把握。如表演式参与:为了让人感到课堂活跃,我们可以在课上让学生表演准备好的对话和短剧等,这种表演并不是毫无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表演的目的一是示范,二是检查,达到了这两项目的是有效参与,单纯为听课人获得好评进行的重复表演是无效参与。又如被动参与:教师指定的学生已指定的方式参与活动,学生无自主性。被动参与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是必要的,是有效参与,如拼写音节、背记句子等。但被动参与比例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是无效的。教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节奏,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就要承认个体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采取不同的节奏,才能体现教学的平等原则。教师一方面要从数量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都有效,保证每一项课堂活动都能收到积极效果。
新的课程理念积极提倡有效性学习,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得到的收益大小。收益大,效率高;反之,效率低。主要体现于知识的生成,体验的获得及能力的形成。
总之,无论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还是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有效性,都必须从“人本”出发,结合学生各个时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味,行之有效,也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动力,有了积极性,活动才能实现高效。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桐飞.英语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变[J].课改与教研.2006(3).
[2]杨敏,肖龙福.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7).
[3]郑强.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5).